天柱山 发表于 2010-5-31 09:05:18

共青团在陕西的创建。

  陕西团组织是在一九二二年五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后,逐步在渭南赤水、西安、三原、绥德等地分别建立起来的。从一九二二年八月王尚德同志开始在赤水进行建团活动,到一九二七年七月团省委成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一九二二年七月,主要是旅外进步学生向陕西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唤起陕西青年觉醒。第二阶段从一九二二年八月到一九二五年十月主要是团中央派人陆续回陕,发展团员,创建组织,扩大团的政治影响。第三阶段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到一九二七年一月,主要是加强思想建设,继续扩大建团,为党输送力量。第四阶段从一九二七年二月到七月,主要是壮大团的队伍,全面开展团的工作。
  陕西团组织是先于陕西党组织的,它创建后,一段时间在政治上起了党的作用,并为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的创建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陕西党组织建立后,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带领青年站在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斗争的前列,推动了陕西革命斗争的不断高涨。
    (一)
  五四运动前后的陕西,仍是军阀统治,政治非常黑暗,经济文化落后。袁世凯倒台后,陕西青年和人民驱逐了袁的亲信、杀人不眨眼的“屠户”——陕西督军陆建章。接着段祺瑞的嫡系陈树藩当上了陕西督军,并招来土匪头子刘镇华为省长。这样,陕西境内军阀横征暴敛,土匪无恶不作,加之天灾连年不断,人民和青年极端困苦。教育厅长郭希仁竭力提倡尊孔读经,宣传关学(理学的一派)谬种,把陕西教育办得一塌糊涂,青年学生极为不满。有志青年学生只好去京、津、沪、汉、杭等文化较发达的大城市求学,寻找光明。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五四”壮举在陕西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正在北京求学的陕西青年,积极投入了这一斗争。李子洲、刘天章、杨明轩等人还参加了北大学生会、北平市学联的领导工作。西安的学生也走出校门,游行请愿,集会演讲,声讨国贼,抵制日货,援应京师校友。在斗争中先后成立了省、市学联,并派代表同各地进行联系。
  通过五四运动的锻炼,陕西旅外进步学生进一步接受了马列主义,后来不少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先后在京、津、沪、汉、杭等地创办了十多个刊物和社团。一九二○年一月,李子洲、魏野畴、杨钟键等人以陕西旅京学联会名义创办了《秦钟》;一九二一年十月又在北京创办《共进》,成立共进社,“提倡文化,改造社会”。这是陕西旅外学生所创办的时间最长、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进步刊物和社团,为党团组织培养了大批干部。①一九二一年底,武子戈、屈武、邹遵、崖孟博等组织天津南开学校陕西同乡会,创办《贡献》,热情宣传马列,倡导教育革命。②一九二四年邹遵、武子戈、马文彦等上海大学的陕西学生创办《新群》,宣传马列和党的纲领政策。③这些进步刊物同《新青年》、《响导》、《中国青年》等一起,把马列主义传播到陕西大地。
  从一九二一年起,旅外学生中的部分党、团员和共进社员陆续回陕,分别在西安和关中、陕北、陕南以教育界为阵地,指导学生组织讲演会、读书会、研究会、补习班、平民学校和各种学术团体,宣传革命理论,进一步点燃了陕西青年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烈火。一九二一年夏,魏野畴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回陕,先后在咸林中学、榆林中学、省立三中任教,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学生斗争。一九二二年八月,王尚德从武汉中华大学毕业回到赤水镇,创办赤水职业学校,传播革命火种。一九二三年,李子洲从北京大学毕业回陕,先后在三原中学、渭北中学、榆林中学、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支持学生革命活动,宣传马列主义。这样,马列主义通过旅外学生在陕西的传播,为陕西团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
  陕西青年在回陕的先进分子领导下,积极开展改革教育、罢教索薪、驱逐军阀等革命斗争,并先后创办了许多青年刊物和社团,为建团进一步作了准备。
  王尚德在武汉上学期间,先后结识了恽代英、肖楚女、李求实等同志,参加了共存社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二年回陕时就受武汉党团组织的委托,开展建团工作。王尚德回陕后,以赤水职业学校为基础,以平民教育服务团为骨干,发展了张浩如、刘建候、赵子宜、李尔克等为团员,于一九二四年六月正式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归团中央直接领导,王尚德任书记,张浩如任干事会长。④赤水团支部是全省最早的一个团支部,对陕西建团建党作出了贡献。
  一九二四年三月,团中央执委扩大会议决定,在陕西的西安、华县、三原建立团的组织。⑤并先后派人领导了这些地方的建团工作。
  王尚德根据团中央的指示,积极联络华县、西安、三原的进步青年团体,宣传建团意义。⑥并和华县咸林中学教员、共产党员王复生以“青年励志社”为基础,于一九二五年春建立了华县团支部。⑦
  一九二四年夏天,共产党员雷晋笙由上海震旦大学回陕,同一九二三年就在西安工作的共产党员吕佑乾以省立一中和师范学校为据点,发展了米暂沉等五人为团员,建立了西安团支部,吕佑乾任书记,归团中央直接领导。⑧同年,魏野畴在西安任教期间,为团结教育青年,组织青年参加政治斗争,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为建团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⑨武子戈由上海大学去苏联学习,团中央指示他路过西安时,帮助建立西安团组织。武子戈六月回到西安,同魏野畴一起,以省立三中和成德中学为据点,先后发展了张秉仁、张含辉、高克林、张金印、秋步月等为团员,建立了西安第二团支部,张秉仁任书记,归团中央直接领导。为了便于团支部在青年中开展活动,七月创建了“青年文学社”,出版《青年文学》(十月改为“青年生活社”,出版《青年生活》),作为团的外围组织和宣传阵地。⑩
  西安两个团支部是由陕西旅外学生中的共进社和进化社的党团员分别帮助建立的,因而在活动中往往发生矛盾,妨碍了团的工作的顺利进展,削弱了党团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一九二五年四、五月间,在李秉乾、武思冒、魏野畴、崖孟博等努力下,经过多次商讨,合并了两个团支部。但由于思想认识没有真正统一,团体间的矛盾仍继续在团内发生,致使两个支部又分开了,并均向团中央汇报了情况。(11)九月,团中央派吴化之以全国学联特派员的身份,到陕西整顿团组织。吴化之途经开封(豫陕区委所在地)、赤水,来到西安后,解散了两个团支部,重新登记团员,于十月份成立了共青团西安特别支部,选举高克林为特支书记。(12)
  一九二三年下半年,三原进步青年在回陕的共进社员指导下,创设图书馆,组织“青年同志共进社”,学习革命理论,有组织地开展革命活动。(13)一九二四年秋,在上海大学上学的李秉乾遵照团中央指示,回到三原开展建团工作。根据李秉乾的建议,“青年同志共进社”改组为“渭北青年社”,出版《渭北青年》。在青年社影响不断扩大、积极分子大批踊现、学生运动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发展了蒲克敏、亢维恪、赵宗润、王之鼎、贾怀庚、张仲实、王炳南等为团员,于一九二五年春正式成立了三原团支部,姚志哲任书记,直接受团中央领导。(14)此后还派人在富平、高陵、泾阳、扶风等地进行建团活动。
  一九二四年秋,李子洲任绥德师范校长后,聘请王懋廷、田伯荫等党团员任教,并一起建立了陕北青年社等进步组织,出版《陕北青年》,培养了一批青年积极分子,从中吸收赵仰普,乔国桢、霍世杰等为团员,建立了团绥德特别支部,王懋廷任书记,归团北方区委领导。(15)团绥德特支成立后,于一九二五年春派人在榆林中学、延安省立四中发展了刘志丹、王子宜、曹力如等为团员,分别建立了团榆林支部和延安支部。(16)
  陕南这时也有个别党团员在进行活动,但直到一九二七年十月后才有了团的组织。
  各地在建团过程中,积极进行了各种革命活动。由于此时陕西党的组织尚未建立,根据党团中央联合通告精神,陕西团组织在政治上也起了党的作用。这一阶段,各地团组织带领青年和群众,创办平民教育学校,宣传革命思想;发动渭南农民运动,反抗地主压迫剥削;发起成立陕西省和陕东、陕北、西安、三原国民会议促进会,反对段祺瑞召开善后会议;领导学生开展驱逐军阀刘镇华、吴新田运动和声援“五卅”反帝爱国斗争;创办理论刊物——《西安评论》,指导陕西革命斗争。同时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团员,为陕西建党进一步作了准备。
    (三)
  西安团组织经过整顿后,注意加强团的建设,举办团员训练班,学习党和团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团西安特支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十三日改组为团西安地委,吴化之担任书记,委员有张性初、张含辉、王观政等人,统一领导三原、赤水、华县、渭南等地团的组织。团地委受团豫陕区委领导。(17)
  团西安地委成立后,继续整顿各地团组织,并加强了团内训练,从而使团的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这时大批优秀团员加入了党组织,使中国共产党在陕西增添了新鲜血液,一九二五年年底,西安、三原、赤水、渭南等地先后建立了党的组织。
  陕西党组织的建立,使陕西团组织在各项革命斗争中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先锋作用和桥梁作用。在这一阶段中,根据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决定,团组织和共产党员、青年运动领导人魏野畴、刘含初、王授金等一起,以极大的努力在各地帮助建立国民党。团的领导人张秉仁、张含辉、赵保华、师守命等还参加了国民党省、市党部的领导工作。一九二五年冬,西安、三原、延安等地团组织领导学生开展了大规模的非基督教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文化侵略。一九二六年军阀刘镇华围攻西安长达八个月,团组织积极协助党领导西安人民开展反围城斗争,并且举办署期学校,宣传马列主义,从而遥相援应了北伐战争,准备了一九二七年上半年陕西革命的高涨。
  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底西安解围,党团工作范围迅速扩大,而领导力量又不能与之适应。在和中央联系不上的情况下,为更好领导青年和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即组织陕西党团联席会议,作为全陕党团组织最高领导机关,直到党团陕甘区委成立。(18)
    (四)
  一九二七年初,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全国革命形势进一步高涨,陕西革命斗争也达到高潮。党为了发展西北革命力量,一月二十八日决定成立中共陕甘区委。这时团中央也批准成立共青团陕甘区委,并派曹趾仁回陕做团的工作。二月二十六日,团陕甘区委成立,书记由曹趾仁担任,吴化之负责组织,张金印负责宣传,并决定召开第一次全区代表大会。这时全省团员达到五百二十五名,团地委除西安外,还有三原、渭南、榆林、绥德等四处,建立特别支部的有泾阳、固市、赤水、富平、岐山、绥德、延安、清涧、乾州、临潼、澄城、旬邑、蒲城、高陵、华县、高塘等十六个地方。(19)
  一九二七年三月十三日,共青团陕甘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西安中山学院召开,会期两天,到会代表有曹趾仁、吴化之、张金印、刘映胜、罗承运、易厚菴、郑成武等十人。曹趾仁在会上作了报告。大会总结了团的工作,指出组织不健全、训练不系统、党团分化不明显等问题;提出“组织群众化和工作青年化”口号;决定努力进行党团分化,大力发展组织,全面开展青年运动,加强农村青年工作;并选举张金印为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
  团代会以后,全省学生运动和青年社工作进一步展开,在团区委领导下,召开了陕西青年社代表大会和全省学联第二次代表大会,陕西青年运动统一战线基本形成。团组织在发动农村青年参加斗争、建立农民协会中,作用更为显著。在革命高朝中,团的组织有了新的发展,团的队伍更加壮大,截止六月底,团员猛增到二千四百人,新建特别支部有兴平、华阴、潼关、合阳、韩城、兰田、武功、扶风、咸阳、户县、朝邑、周至、定边、神木、宜川、安边、雨金、延川等二十一处;同时向党输送积极分子,壮大了党的队伍,全省一千一百二十多名党员中,二十五岁以下的就占百分之六十六,二十六岁至三十岁的占百分之十九,团的许多领导人都成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干部。(21)
  一九二七年七月上旬,陕西反共潮流开始高涨,革命转入低潮。此时团中央决定将团陕甘区委改为团陕西省委,由十一名委员和五名候补委员组成,张金印担任书记,李大章、程士诚分管宣传和组织,于七月七日正式成立。(22)团省委一成立,就遇到反动势力猖狂进攻,面临组织相继遭破坏的严峻局面,迫使团的工作完全转入秘密状态。在党的领导下,陕西团组织实现了策略上的转变,坚定地带领青年投入了新的战斗。
  (作者 赵有奇)(载自《青运史研究》1983年第五期)

  注释:
  ①《五四时期的社团》(人民出版社)。
  ②刘尚达回忆材料,扬钟键《谈陕西近年青年界出版物》(1924年8月《共进》第六十五期)。
  ③马文彦、曹趾仁回忆材料。
  ①王尚德一九二四年给团中央、恽代英的信。
  ⑤《第二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青运史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七期二十一页)。
  ⑥⑦王尚德一九二五年给宗菊的信。
  ⑧《吕佑乾传记》、(《革命英烈》一九八一年第一期);《陕西团务报告》。
  ⑨《魏野畴传》(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⑩《张秉仁自传》;高克林回忆材料;《武子戈传略》。
  (11)李秉乾一九二五年给恽代英和团中央的信。
  (12)吴化之、高克林回忆材料;《陕西团务报告》。
  (13)王云回忆材料;《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二卷87页。
  (14)李秉乾、王尚德一九二五年给团中央的信。
  (15)《李子洲传》,《中共在陕西的创建》(《人文杂志》一九八一年七一特刊)。
  (1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西大事记述》(陕西人民出版社)第47页。
  (17)(18)吴化之回忆材料,《陕西团务报告》。
  (19)(20)曹趾仁、刘养胜回忆材料;《陕西团务报告》。
  (21)(22)《陕西团务报告》、《陕西党务报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共青团在陕西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