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发表于 2011-6-17 21:20:15

旧家谱,新文化:是家谱文化的新认识和发展需要。

  前 言

  关于家谱的话题,我们已经说了很久,也说了很多,而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在做的其实就是为了“正本清源”,还人文传承一个木本水源的正宗。我这里使用了佛教禅宗的“正宗”一词,是因为这个“正宗”正是我们一直以来所遵循的理念,用在这里非常合适。正宗的含义在此有两说,其一说:就是纠“正”旧时家谱的迷、错、迂、乱;其二说:就是面向现代及未来的进取发展之“正”。
  之所以有“逢盛世,修谱建祠,崇祖报德”一说,正是相对于“乱世”对于家谱命运的破坏而言。因此在现代社会里的“正”家族之“宗”是含有扫清迷乱,恢复真实的意思。清源本、纠错误、祛糟粕、正方向,是历史赋予我们后人的重大责任;至于另外一层意思的正宗,则是指家谱的传承、发展、光大不但要挽救,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引进和创新其继承方法、保护方法和利用方法。
  家谱文化的发展要走出唯历史的局限,走出纯学术的圈子,走向民众,还本于人民,正是新家谱文化的最直接体现。也就是我所要说的“旧家谱,新文化”之说。

  一、为什么说“旧家谱,新文化”

  中国家谱文化的起源、传承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数千年的漫长过程。从结绳家谱起,历来有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书本家谱等等形式作为载体,可谓是丰富多彩,也足见我们民族的宗族意识和文化本色的优秀传统。这在世界范围里都是十分罕见的。
    但是,我们在为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这其间尚存在着家谱文化的保守、封建、狭隘宗族利益的落后意识的一面。比如记男不记女,比如一味地攀附封建权贵,比如记优不记劣,尤其是贬损他族,树邦立派的民族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凡此,大抵属于家谱文化中的潜流,不是主流,却严重干扰了家谱文化主流的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现在,我们则要主张新的家谱文化意识了。那么什么是新的家谱文化呢?我们认为家谱已非一成不变的直白记录,它首先是对族群内部的科学甄别,其次是对外部他族的友好亲善体现。内部的科学甄别是指引进新技术而持续对家谱的真实性、科学性做以研究和完善,并且在此基础上,做真、善、美的认知,发扬优秀,警示伪劣。健康族内自身认识。也只有如此,才可以对外族做到友好亲善,而对外族的友好亲善是基于大中华民族圈的和谐发展之需要,民族与民族间需要和谐,需要理解,不同的族姓之间亦需如此。要认识到只有大概念的家族意识才是小家族鼎兴的意识前提。
  新家谱文化的含义还有诸等如科学技术的引进、族姓与族姓间的“家谱对比学”、发掘和激活家谱于现实里的应用科学,以及为家谱事业立法等概念。

  二、主张“大家谱文化”意识,营造民族团结氛围

  说到这个概念,似乎与家谱的“家”字有了一些冲突,所谓家谱,当然是指一个特定族群之内的事情,这就注定了它的“小范围”的属性,即使是我们李姓这样的大姓,也只是数量上的表示,而绝非能够概括中华民族姓氏之大。这是不争的现实。那么它还有拿到桌面上再做讨论的必要吗?
  我们认为是必要的。
  简单讲,假如没有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没有各个氏族部落对于动物、植物或者其它凡作为图腾,而后又以此命名的图腾的崇拜过程,那么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河流之上的人群岂不同属一族吗?因此,我们的民族和谐,族姓间之和谐,正是为了真理的回归而已。凡此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内外战乱纷争、分分合合的历史也算已久,而在当前盛世之时,在当前寻根渐成大潮之时,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正强调科学发展观之时,讲求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为重,强调民族之间的大一统,寻找民族之间的天然纽结才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针对家谱文化的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我们只有具备了如上“大家谱文化”的宽厚意识才能够做到国家之事与家族之事的统一与个性,才是真正的历史唯物观的运用。
  一句俗话,耳熟能详,那就是“大锅有了,小锅才有”这是对家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准确诠释。
  因此,我们提出“大家谱文化”的观点,也是力求认识“旧家谱,新文化”的一次努力。可喜的是,近些年已有海内外图书馆界同仁共同参与编撰了《中国家谱总目》项目,这其实表面上看是开发整理家谱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其实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就是为主张“大家谱文化”意识而走出的有益一步。

  三、现代意识的家谱保护,亟待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

  家谱工作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就是“记录”的过程。由它而组成了家谱概念的全部。这当然是传统而来的概念,在当今它依然十分重要,但不一定是唯一。
  传统的家谱记录方法很多,如大家知道的已有“结绳家谱”、“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书本家谱”等。其记载的体例亦有多种如史、图、表、志、传等,兼容并蓄。我们的祖先是一直这样走下来的,其功劳不可磨灭。但是,到了今天的现实里再看,其弊端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因战乱丢失,比如虫蛀、水淹、风蚀、火焚等,包括人为的损毁,尤其可恶的是人为的篡改。
  因此,记录与保存家谱的事业面临着的不单只是记录,而是面临着如何记录的问题。这里包括了采集的源头在何处,包括了记录的准确,亦包括了记录所用载体、文字、图形以及资料的保护、更新、检索手段等等。其任务量之大,实属惊人!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做呢?在此我提出管见,供专家参考。
  1、采集管道
  这其中包括了如何建立起一个具有抢救、挖掘、发现功能的网络机制。也就是说建设一个既分散,且可集中的信息源。其下又包含家庭来源、文献来源、口述来源、考古来源等。西安有一家“口述博物馆”就是很好一例,通过老人的口述录音。及时抢救下来了许多不追不有的宝贵资讯。如何把如上所述的资讯采集管道管理好又是一个新的课题,我是说如何做到长效化的问题。这个话题说起来很大很多,我只做抛砖引玉之谈,还望专家关注。
  2、收藏保管
  这是一个大家都在关注的问题,一个最迫切的话题就是尽早引发民众的热心关注,才是对收藏保管的最基础支持。比如说资金问题,这里又涉及“基金会”的可能性。大家都知道保护是需要资金支持的。没有资金就要寻求合理渠道去获取,有了资金又要考虑管理和运用。运用就是要资金发挥其有效作用,运用是使资金活起来的关键,资金活了,家谱事业自然活了,比如用它去做保护工作的基础建设,用它去做必要的信息征集鼓励,用它去印刷文献、建立馆所、举办展览、维护遗址,以及保护工作的安全需要等。
  3、科学检索
  科学检索的含义其实更宽泛的是指如何运用。既如何让本是内敛的家谱文化尽可能地做到开放,开放与社会,包括针对本族、外族,本姓、外姓的开放。这也符合民族团结的理念。为达此目的,势必需要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比如计算机技术,比如声、光、影、像技术,用它们来做不是为了贪大求洋,而是在面临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时代,面临迅速、准确达到目的的工作需要。比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使检索变得易如反掌,并且能够做到多元组合检索如家族组合检索、年龄段组合检索、男女性别组合检索等,甚至更高要求的检索可以完成诸如工作、职务、技能、党派、学术成就、社会贡献等等智能化组合检索。最终达到的是旧家谱不再为旧,而使其真正成为了新时代的新文化的有机组成。为现代社会服务,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服务。
  4、立法科学
  这又是一个大话题了。下面一节再做专述。家谱在历史上是以各个家族为单位的家事行为,只有做到象对国事一般的关注,才可以使家谱文化事业重振旗鼓,发扬、传承,为国家服务。
  我们是做着现代人的事业的,我们不是背诵故纸堆的老夫子,只有认识到了家谱文化事业的真正文化内核,才可以使家谱文化生动起来、鲜活起来、能动起来,能动起来正是旧家谱为了新文化的服务。

  四、呼吁为中华家谱文化作规范性立法保护

  为家谱事业立法是社会发展到成熟时期的必然需要。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历经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正在努力建立健全法制的国家里,这一点就尤显重要。为家谱立法大概在国际间也属首先。这与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度有关。没有先例可循,因为只有在中国,才有如此完善,如此庞大,如此一脉相承的缘亲概念。因此,为家谱事业的立法也只有我们自己去想、去摸索、去实践。一切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实现其。
  为家谱事业立法是对中华民族姓氏文化净化、规范、保护其不有偏颇的必要。家谱的传承是靠一代代的责任感完成的,正所谓承前启后。我们绝不容许到我们一代的手里使其做得愧对于后人。立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代人立一点、做一点、就积累一点,必须及早做起,这样就可以做到少损失一点。
    关于家谱文化的立法保护我们不是专门家,因此只说以上几点感想:既,应对立法其组织机构设置做以规范,并对其权利、责任、义务做以规范;确定其组织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组织机构中之性质;确定其工作目标、渠道、范围以及最终任务;设立学术结果认证、仲裁、学术确立之权利人权限;保护学术著作人成果;基金的设立规定;海外工作的规范等。 

  五、努力排除“庸俗化”家谱文化倾向

  由于家谱文化来自于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沿袭,其间历经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必然的结果是,夹杂了许多具有明显封建迷信、专制权贵意识、逞强凌弱、阶级歧视甚至压迫迫害的糟粕。作为旧时的家谱文化如何做到新文化发扬,如何摈除旧家谱文化里的封建忠孝节义、三从四德、重男轻女、族长专制及封建伦理规范的糟粕,同样是我们一代人所必须重视的一个话题。而这些糟粕之所为,正是营造阶级之分、性别之分、官民之分的家谱文化的大敌。
  从近年国内所发生的一系列相关社会事件里可以看出,庸俗的,不求甚解的、牵强附会的,纯粹为之功利的家谱文化利用逾见频繁。一些地方利用本族文化拉帮结派,甚至形成类如黑帮社会的形制。一些地方则纯粹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东拉西扯,张冠李戴,利用捕风捉影而来的只言片语,为自己一方地面造势、充大,以求引来经济利益。甚至仅仅是为了彰显政绩。由此,玷污了中华文化之伟大形象,将博大深厚之文化底蕴只做了轻佻表演,贻误了少年儿童,亦于社会毫无益处。
  家谱文化的庸俗化是新家谱文化发展的大敌,处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家谱文化工作该如何去做才能为最好,是一个亟待思考的社会命题。
  家谱文化是构成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厦的重要支柱。我们今天由李氏家族代表们欢聚一起在北京,共商李氏族亲的家事、大事,乃至由此而起的国事,是我们在座代表每一个人的自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旧家谱,新文化:是家谱文化的新认识和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