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398|回复: 0

    中国姓氏产生的几条主要来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8 08: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姓氏是表明某人从属于某一祖系家族的字。中国人的姓氏来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远古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不同,分成许多部落,各个部落都有各自不同的名称,不同的图腾,以示相互区分。这些图腾或名称有许多就成为最原始的姓氏来源。河北省新乐市伏羲庙有一种传说:伏羲与女娲结婚后,一胎生了一百个孩子,为了相互区别,给每个人一个姓氏,即所谓百家姓的来历。
      其实,姓氏的产生比较复杂,是当时经济、政治、军事、宗教交错叠加发展的产物,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唐代柳芳曾把姓氏来源归为八类,分别以国名、谥号、官名、爵号、先祖名字等为姓氏,氏于居(住地,如东郭),氏于志(崇拜自然物,如姓牛、柳等),氏于事(祖先职业,如巫师后人姓巫)。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又将姓氏来源细分为 32类。归纳起来,中国人的姓氏来源大致可分以下16种类别:
      (1)以母系氏族社会部落符号为姓氏。这些是最古老的姓,有姬、姜、姒、嫪、妫、姚、姞、嬴等,都是女字旁,以母亲为姓。如夏朝东夷族首领伯益为嬴姓,周朝帝王为姬姓等。”任”姓也是从古姓”妊”衍化而来,女子妊娠,孩子生下姓“妊”,从母亲姓。
      (2)以国名为姓氏。周代大封侯,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及神州,其诸侯子孙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氏。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各国,如齐、鲁、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韩、魏、赵等,都成为两千多年来的常见姓。夏、商、周等朝代帝王后裔,也有以朝代名称为姓氏。一些边远”夷狄之国”如狄、戎、翟、羌、满、安等国,其国民也有以国名为姓。
      (3)以封地邑名为姓氏。邑,是帝王及诸侯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这些卿大夫后代或邑中人,有的便以邑名为氏,如卞、堂、镐、单等。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临漳县西),其后代因此姓苏。这类姓氏近200个。
      (4)以居住地为姓氏。齐国贵族大夫分别居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郭为外城,这”四郭”便成了姓氏。这类姓氏不少,以复姓为多,一般带有乡、闾、里、宫、门等字,如百里、西门、东闾、南宫等。
      (5)以官名为姓氏。西周设置五官,司徒掌管教化,司马掌管军事,司空掌管工程,司士掌管爵禄,司寇掌管刑狱,这五官的后代有的便以其官名为姓氏。汉代设治粟都尉,主管粮食,其后代便姓粟。以官职为姓氏的还有贾正(掌商业)、宫正(掌宫中戒令)、上官、钱、农、师、监、库、仓、籍、谏等。
      (6)以职业、技能为姓氏。优人为古代艺人,优孟是春秋时楚国艺人,其后代姓优。从事巫术(占卜)的人以技传家,后代便以巫为姓氏。这类姓还有卜、陶、裘、冶、匠、甄(制瓦器)、镜、画、屠等。
      (7)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便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姓。郑穆公之子叫公子非,字子驷,公子非之子叫公孙夏,公孙夏的两个儿子便以祖父的字为氏,叫驷带、驷乞,其后代就姓驷。孔子为宋国公孙嘉的后代,公孙嘉字孔文,于是其后人便以孔为姓氏。据统计这类姓氏有五六百个之多,其中复姓近200个。
      (8)远古时代出于对自然物的图腾崇拜,以崇拜对象为姓氏。有对动物图腾的崇拜,如马、牛、羊、龙、凤、熊、虎、鱼等;有对颜色的崇拜,如红、黄、白、黑、蓝等;有对自然物的迷信,如山、水、杨、柳、花、夏、冬等。
      (9)以次第、天干、地支、数字为姓氏。同姓一家,为进一步相互区分,有的按兄弟排列顺序取姓,如老大称伯或孟,老二称仲,老三称叔,老四称季,后代便以这些次第为姓氏。中国还有一些表示次序的数符,如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汉字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汉字大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零、百、千、万等,皆为姓氏。
      (10)以祖先的谥号或族号为姓氏。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朝廷按其生前事迹和品德给予褒贬的称号。此制始于周朝,如楚庄王之后为庄氏,齐桓公之后为桓氏,鲁隐公之后为隐氏,其后代分别姓庄、桓、隐。族号如尧的族号为唐,尧的部分后代便姓”唐”。
      (11)天子、皇帝赐姓。上古三代,许多姓氏是赐的,如周穆王的宠妃盛姬死后,为表示哀痛,赐其后代姓“痛”。汉朝以后,皇帝赐给臣属的姓 大多是国姓,即皇帝的姓,如明太祖朱元璋赐外甥李文忠、养子沐英、何文辉皆姓朱。有的出于贬损,还强制臣属改易恶姓。如隋炀帝时,大臣杨玄威谋反兵败被杀,枭首示众,隋炀帝赐其后人改姓“枭”,意为悬头示众之人。
      (12)避讳改姓。原来的姓氏如遇到当朝天子的名讳,则要改作他姓。汉明帝叫刘庄,当时姓庄的都避讳改严,庄与严字意相近,为此隐钓富春江的庄子陵改为严子陵。唐明皇叫李隆基,基与姬同音,一些姬氏避讳改为周氏。
      (13)避祸改姓。孔子的得意门生端木赐,字子贡,其后代为避仇人,改为木氏,又为沐氏。秦灭六国后,齐襄王法章的后裔改田姓为法姓。封建社会刑法严酷,常诛灭九族,一些人便迁地改姓,出现新姓。西汉末年,王莽专权杀戮大臣及后裔,太傅疏广的曾孙疏孟达为避难,改姓束,束与疏音同。
      (14)民族融合而改姓氏。自周秦以来,数千年间各民族大部分并入汉族,民族融合带来姓氏融合。有的改从汉姓,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曾下令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共达144个,增加了汉姓的数量。他自己改姓元,达奚氏改为奚氏,其他贵族纷纷改为穆、陆、贺、刘、楼、于、嵇、尉等姓。有的将原姓融合在汉族姓氏中,如罗、朴、督、鄂、度、夕、龚这七个姓,《后汉书》称为”巴郡蛮酋”之姓,这些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部落姓氏也汇入汉族姓氏中。少数民族原姓音译的姓氏,约占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的三分之一左右。慕容、石勒、符、拓跋、赫连等姓,都是在两晋、南北朝时入主北国的少数民族带来的。隋文帝的独孤皇后,隋末大将宇文化及,唐初大将尉迟恭等,其姓都属少数民族之姓,现在还常遇到宇文、尉迟、呼延、慕容等复姓。辽国国姓耶律,金国国姓完颜,元朝大姓冒顿,至今还留下他们的后裔律氏、颜氏和冒氏。
      (15)因读音错讹姓随音改。何姓本为韩姓,秦灭六国后,韩国韩姓子孙散居各地,其中一支流落在江淮一带。按当地人的口音,韩字被读作何音,后误写为何,于是以讹承讹,以谬袭谬,沿袭下来便成了何姓。
      (16)因故自行改姓。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因年迈武帝特准他乘小车出入宫廷,时人称他车丞相,后其子孙便姓车。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国人的姓氏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个姓的出现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历史原因。不同的姓可能同出一宗,如逄、逢二氏,都出自春秋时逢丑父的后代,古代这两个字通用。相同的姓不见得同出一源。如罗姓,唐代西突厥可汗部落首领颛琐受封罗国,后人称罗氏,西南少数民族也有罗氏。罗姓成了汉族与某些少数民族共有共用的公共文化遗产。
      现代人的姓氏,大多是几千年来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出处具体,一脉相承,这在世界各国为之少见。在漫长的父系制封建社会,子女都随父而姓。封建社会姓氏门第观念极为强烈,姓氏也有尊卑贵贱之分,如汉朝就曾明文规定,赋税征收优待与皇帝同姓的百姓,凡姓刘的人家均免去徭役。但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姓氏只代表个人及其所出家族的一种符号,从属于人的称谓系统,已经没有什么其他特殊意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