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003|回复: 0

    琅琊后裔十八户王氏家族考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7 14: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溯至周朝,下推及明清以及至今。写这样一个大家族史全貌,限于史料和能力,实难描述其于万全,只能依据可见资料与老人们的传说,选与族史有关的几个事件,约略地予以叙述。  
       一、祖籍及移迁  
      祖籍也称原籍,俗称老家。祖籍系祖先生于斯、长于斯、迁出于斯的发源地,与每个家族和个人有着密切的关联。不难理解,世间不存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万物皆有本,无本则不立,没有祖籍,便没有今世。据说,封建科举时代,读书人没有确定祖籍,不得参加考试,有碍仕途。所以我氏先人很重视祖籍,常常对后人们念道,我们的老家是潍县白马庄的,且载入谱籍,以示后人不忘。  
      根据家普记载:我王氏祖属琅岈郡,原居山东省莱州府潍县(今潍坊)白马庄,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迁到河北省河间府兴济县智化屯,至清朝雍正年间分天津府青县智化屯,后改为大十八户村,又于一九四九年解放初期划归天津市津海县。  
      我迁祖瑾公生四子:“腾、胜、涟、瀛”,腾、胜公随父“瑾公”留居原籍,涟、瀛公随母“陈氏”移居此地,至今经历六百余年,其子孙繁殖已有二十余代、数千余人,历代由此迁出外地者,散落京津以至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我氏祖籍清楚,不用多说。需要说一说的是来此的“村名”。显然,谱册上村名有两个,连写在一起,这是何故?据先人们说,原来我们村叫智化屯,因屯名的赋税严重,为避重税,改名为大十八户村。何时改名,可从村名推测,谅于我氏在村住有十八户人家时期,依世系推断,当在我氏七世前后。“大”字是因后有小十八户村,为示区别,后加上的。既然改名,后修续家谱时,为何又把两村名连写在一起?这缘于虽为两名,实指一村,恐外人不晓,以备查访。因家谱没有相关记载,所以需要根据当时历史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明朝洪武末年至永乐年间(1402-1424年),仅此整理也许会对寻找上源,联络宗亲后人有益: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改年号为建文,为了巩固其政权召集大臣黄子澄、齐泰实施削藩计划,不到一年时间先后就消除了5个藩王爵位,燕王朱棣也没有幸免。建文帝下了一道圣旨:剥夺朱棣的爵位,下令逮捕其手下官吏,并派大军向北平进发。朱棣召集众将,对他们说:“朝廷上出现了黄子澄、齐泰两个小人,他们挑动皇帝杀戮亲王,带领众将南下以除掉奸贼为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此战持续四年,主战场在北平与山东布政司境内,其中天津以南、济南以北及河间以西的保定,其地被战火所及、危害最烈。由于燕军所过州县义民视为叛逆抗拒之,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多墟,屠戮无遗。公元1402年5月朱棣大军打了长江以北。6月初燕军誓师渡江,金鼓齐鸣、杀声震天。南京城守军开门迎降。这时宫中燃起大火,没有找到建文帝,是葬于火海?还是逃出城外?谁也搞不清楚。朱棣在众臣的拥戴下登上皇帝宝座,下令改年号为永乐元年,“靖难之役”自此结束。明成祖开始了励精图治,恢复战后经济,并下诏迁民“实畿辅”,这就是大规模的移民原因。战后地区“地旷人稀”情况严重,从山西、山东等地迁入大批移民,其中说明从山东移出的主要以青州、登州、莱州三府为主,仅青州有213533户,人口1689946,主要是为充实人口、垦荒种地,并给籽种、牛具等,减免税负等政策,其中包括:军队、罪犯、工匠、田地困乏的农民,军队不仅守卫战后营地,也要参与耕种,这段迁民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洪武三十五年至永乐七年(1402年----1409年),第二期:永乐八年至十五年(1410年----1417年),第三期:永乐十六年至二十二年(1418年----1424年)。自此共计移民552000余人,这段时间为励精图治时期,明成祖朱棣采取了多方面的政策和方法,为稳定政权、恢复了经济、巩固国防不一细说。  
      根据这段历史背景、年代资料分析我有以下几点看法供参考:  
      1、我王氏分支来自山东省莱州府(1404),从年代上分析必定和当时的第一期移民有关系,这也是来此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2、移入本地后家里有大面积的土地,也是当时地旷人稀的原因,资料记载每户约7.9口人,每户土地约100.5亩,平均每人12.72亩。  
      3、谨公(明都指挥史)三父子未遂家眷一起迁移来此定有它命,应是守卫一方。瑾公夫人携带三子、四子移居此地这是几百年的疑惑,为何一家人分为两地,最终未能团圆呢?原因分析:明成祖(朱棣)为巩固政权、铲除异己(包括:原建文帝的握有兵权重臣、少数民族首领等),实施分割治理的方法,例如将其军队调往京师镇守,使之离开原有守地便于控制。又如采用收买人心的方法,将其家眷迁往腹地,拨给大面积良田,即可恢复耕种、又可填补人口,更可控制收买人心。据上背景分析我们王氏分支迁移此地,全家两地分割,各留一半,正是燕王控制政权手段之一。以上简述是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推理,以便续谱、寻亲之事更为妥善。  
      二、宗脉和家谱  
      我氏在此立祖者,人们常说“奶奶立祖”。这一说法,深究起来也不尽然。据知,我始祖母陈氏终老时,与瑾公的银身合葬。这就告诉我们,始祖墓中系始祖母的实体、始祖公的银体化身,名份上,仍以“瑾公爷”立祖,不称“奶奶”。此事,我氏子孙应当识之。  
      提起瑾公的父母何人、祖先为谁,二、三世祖当应清楚,没有留下,后人想知,不免陷于一片茫然。欲知所以,当向原籍访询。“七七事变”前夕,修续谱时,为取得原籍联系,三门十四世祖磻溪公,曾致函清末科状元、琅琊人王寿彭公,因此公由京返乡时曾小住举人公家,凭借这层关系,清代为查询。此公回信称:潍县境内,王姓时有七十二支脉,瑾公一系究属何支,尚待查询。不久,中日战争爆发,战乱频繁,无从联系,音息失断,终以未果告结。近年来我辈多方寻找,不断到原籍探询老家,但是,“没有白马庄这个村名”。查无此地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先人们记忆有误;二是湮代远,已改村名,类如外来者寻今“智化屯”(十八户原名)一样,那时断然找不到的。这可能是主要原因。  
      始祖瑾公前世断代几何,从秦末汉初、琅琊郡王吉公至明初瑾公,约相隔一千六百余年,按我氏来此六百年见二十世人推算,瑾公当属五十三代人左右,即是说断代在五十世以上。若从东周末由姬姓改为王氏起算,相隔近两千年,那世次断档当在七十世以下。可惜前世断代,后人无力补天,断已断矣,只好断代处之罢了。  
      瑾公一系(指十八户一脉),脉络清晰。自三世祖起,以、弼、班、琰、咨四公的长次分为四门:长门(弼公),二门(班公),三门(琰公),四门(咨公)成为四大支脉。四大支脉逐代生长,脉脉络络,已具周全,可谓脉脉相连,络络相结,牵一脉而动万络,融一络而及全身,纵横贯穿,网络一片。这由各门宗卷,可以明鉴。六百年中,由此迁出者,遍及山南海北、京津冀青静诸方。略为具体来说,计有:徐李庄、小齐庄、东、北抛庄、刘岗庄、神枪庄、双窑、大泊建新、梁头周庄子、唐官屯、广扶楼、万家码头、马圈、义和庄、巨戈庄、邢家圈、贯庄、宜兴埠、温家房子、京津市区、承德、济南、山西、东北等地。这些地方,有的是一门人聚居,如双窑、建新、小齐庄皆为三门人氏;有的是各门人聚居,如徐李庄、京津市区等,和在十八户老家的人一样,都有是各门人大聚居的地方。所列这些地方,虽不尽完全,但是以说明,我氏宗脉何其广、何其长也。  
      人生在世,素重传宗接代。老一辈随时逝去,新一代随时生出,新老更迭,世代相继,宗祀绵长。我氏十四世以上族人,都走尽了人生之路,逝者逝矣,时命使然,既成古人,无可挽回。可缅怀者,当是我氏在世今人。  
      我氏健在族人现状,形似“金字塔”样:十四世健在者不足十位,以我之“活祖”傲立于塔顶尖上;十五世人也较稀贵,不超五十人,以我氏亚“活祖”位于塔尖顶下第一层;十六世人较多,约有二百三十余人,且超于有减无增,居于塔之第二层。这辈人,年长者大都老态龙钟,年轻者正值青壮,尚有余威;十七世约有六百人众,已达峰顶,虽有增有减,但消长相抵,稳位于塔之第三层。这代人是在全族中居要的一代,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虽然年长者大都淡出劳作舞台,体力难为,口功尚可,况且年轻者正处盛年,自能将祖先遗风传递下去;跟踵而至者十八世,曰字辈,约有五百余人,跃处于塔之第四层。这代人数,虽然时下不多,但大多年富力强,以生龙活虎的姿态,活跃在人生大舞台上,开创着广阔天地;同时这辈人正在发展着,大有达到六百余众的趋势,无疑是我族的脊梁;塔之第五层是十九世维字辈,正值猛增之际,为我族中大有希望的一代;塔之第六层乃我二十世人。这辈人仅是开端,展示未来,不可限量,为我族寄予厚望,接祀香烟,最可真爱的一代。当我十七世,以字辈,登上这座宝塔之顶端时,我氏人丁将更加蕃盛,更加有为,定将我族之风光推向无限高峰。  
      宗脉和家族,通过一姓氏家族所有之人而言,是一个问题,两种说法,实为一体。而家族与祖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家族是一姓氏所有人之家,祖国是万姓亿万人共有之国,然就一个人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同义词。人一生落地,即与祖国和本姓氏结下了不解之缘,不问你认可与否,乃是你无可否定的铁的事实。维系祖国昌盛,要靠全民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之奋斗不息,而祖国五千年文明,代代不忘,有赖于国史传承。由大喻下,维系一个家族的源远流长,固然要靠传宗接代,心系家族,然无文字记载,只靠口传心记,不能持久,持久者,唯赖家谱,非此莫属。  
      家谱、宗谱和族谱是同一称谓,而家谱是民间通称。为说着顺口,通篇以家谱论称。家谱系一姓氏大家族的世系、婚姻、生卒、功德的文字载体。上溯至远古,下延及万代,代代相继,虽万古不泯。况且家谱又是一个家族的文明标志。不有家谱,易使子孙失祖迷宗,落为无根“浮萍”,为世人所笑,乃家族之忌。故我氏先代,一向重视修谱,著有《王氏家谱》较为详备,洋洋万篇,卷帙厚达二尺许,留寄予后人。  
      我氏祖传家谱有总卷、分卷。总卷系全族人的世系支脉,婚姻、生卒、功德四种谱册的总集。卷首有序,序述修谱旨要,垂示祖训:以耕读为本,兼事各业;敬亲睦族,友善乡邻,不论何时何地,从事何业,都应恪尽职守,敬业自律,尤其从政,更宜廉洁奉公,造福一方,不做有辱祖先的蠢事,不失为王氏子孙。序后附有三门十三世祖举人锡嘏公之诸同年的颂赋祝辞,以抬色我氏声价。总卷存于长门世代老族长家。分卷系三世祖弼、班、琰、咨为始宗的支系谱。依四公的长次,分为长门、二门、三门、四门。各门宗卷,记载本门一脉子孙,分存于本门长宗或名望重者之家,已备查考。  
      我氏十六世以上,合族四门命名字辈不一,名门有各自的字辈,如十四世至十六世三代的字辈是:长门“思、祖、锺(原宗字误)”,二门“连、宝、泽”,三门“庆、长(棻)、思”,四门“鸿(兴)、秉、仕”。如是命名,先祖恐年涂日久,各门同辈兄弟不易辨别,于民国年间(“七七事变”前夕)续谱时确定,自十七世起,全族命名自辈同一并排定“以、曰、维、世、守、从、令、广、增、祥”十字,作为十七世至二十六世的命名字辈。依此命名,不论何门人,走往何处,一提名姓,便晓是基一字辈的同族兄弟。乃属当家,自成亲切。  
      不幸,我氏原存家谱,未免“文革扫四旧”之风吹残,总卷、分卷(正本)俱毁。所赖天不绝我宗脉:长门和四门宗卷(副本)幸存;三门有思明公追记底册,支脉清楚;二门有泽沛公从连恩公迁居巨戈庄的后人家中,寻来家堂祖系,恰与宝炽公保留宗卷简册的脉络基本一致,经泽膏公和以庄公叔侄协同录下,为修复二门宗卷提供主要线索。这些,对修复我氏家谱,提供了可贵条件,使之修复有望。鉴于总卷修复工程浩繁,涉及面广,限于人力,一时难就,拖延时久又恐各门宗脉得而复失。为了不致再遭失落计,合族商定:各门光行修复各门的宗卷,待修成之后,于适当时机,再“鹑衣百结”,以成家谱总卷。并继祥字辈之后,又接续“建、树、大、家、福、玉、汝、必、定、成”十字与前十字合为:  
      以、曰、维、世(式)、守、从、令、广、增、祥、建、树、大(全)、家、福、玉、汝、必、定、成依次作为十七世至三十六世共二十代人的命名字辈。至三十六世以下,留待后人继续之。这里对二十世“世(式)”和二十九世“大(全)”加以说明。世字辈括号注以“式”字,是二门立业公之孙,未按应属“克”字命名,而以“世顺、世凤、世茂”著谱,故立业公一脉之二十世孙辈命名用“式”而不用“世”,以避祖讳,其他支脉仍用“世”字;大(全)者,与此同理。因系三门尚奎公之子,应属“锡”字,而以“大瑞、大勇、大位”命名,故尚奎公一支之二十九世孙辈用“全”,其他支系仍用“大”字,可不受此限。  
      各门宗卷于一九九三至一九九五年之间,先后修复告成。其特点,都从始祖瑾公起立卷,虽为单设,而合为一体,成一统焉。故我氏家谱总卷修复与否,无碍大旨,仍不失我望族大姓、根深叶茂的整体光辉。可语及后人者,是我各门宗卷,因受时节限,急于求成,不尽完备。三门宗卷虽较全些,但未载功德,其它宗卷,尤其二门宗卷只载世系、婚姻,缺漏更多。一部完备的家谱,应具有世系、婚姻,缺漏更多。一部完备的家谱,应具有世系、婚姻、生卒、功德诸项。旧式家谱,世系婚姻合为一谱,婚姻另附一篇论述。论述可繁可简。从简者,可以如此数语:婚姻者,合两姓之好,结为夫妇,各事其职,共营家园,上奉侍父母,养老送终,下抚育子女,成家立业。育子学有所成,也有所立,传承宗祀,接续香烟;抚女通晓事理,“往之汝家,必敬必戒”。必敬者,尊重公婆,善待姑姒,相夫兴业、课子,应对双方亲戚往来,礼仪有度;必戒者,不违人理,谨言慎行,恪守妇道,不失出身我教养之家,为之争光。  
      旧式家谱,生卒、功德谱单立。生卒谱载男性和配偶的生卒年月日时,及其女儿的出生年月,以备夫家查询。功德谱是本族先进人物的汇集,大凡功臣、贤达、孝子、贞妇,以及其他具有突出事绩者,以个人小传的形式,载入功德谱籍,备鉴后人。旧式家谱,如此数谱单设,不便查阅,宜采用新式格式。新式家谱,是将世系、文化程度、职业职务、婚姻、生卒年月、功德业绩、集中于一谱,成为综合卷,可供一览无余。这样为之不难,无奈登记和编辑的工作量大一些,费时多一些而已。寄望我氏年轻族有意,给予充实完备,使各门宗卷以完整的面貌流传于世,乃是我族之幸事。家谱是人名荟萃集册。人的名字,它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代表符号,本属专用名词,一旦命定,即是斯人本身,不代表任何人,然而,家族中、社会上重名者,颇不乏人,使专作名词变为一名多人通用的性质。这是由于起名时,有共随意性,都欲用吉祥、明快、顺口的字眼,此乃古今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可是,吉祥、明显的字有限,而人口生聚无限,势必造成同名字者麇集,尤其单字名,更易重名。一名代表多人,不在一地还好区别,而在一处,遇更事就不容易辨别了,究竟谁是谁家的当事人。其实,名字只是人的符号,明显的好字眼,固然可意,而表面看来不怎么样的字眼,也可引出会人赞许的含义。如我整理二门之宗卷时,遇到同名“曰江”者不下五人,为区别起见,以同音异形的疆、奖、桨代替了其中三人。曰疆、曰奖未提出什么,而曰桨之父提出了异议:“桨不就是划船的木板子吗?有嘛意思。”我与之解释:你说对了一半,确是划船用的木桨,而以划船的工具,可取字“驭舟者,即‘驾驭轻舟,泛游学海’之义。”你看其情趣、其蕴意,不是很有味道吗?他听过笑了。再如,抛庄以符公之长子日轮。轮,车轮,看是俗些,殊不知,轮字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梓匠轮与”,取字“与臣”。与臣者,乃制造车辆的匠师也。以德艺双馨的工匠技师自况,能说不雅吗?  
      上述两例都是小字辈,再看第三例老字辈。我们知道,举人公以“夔、彨、獬、麒”四种异乎寻常的兽名,为四子依次命名的故事。今先释四种兽名。  
      夔(读奎)古代传说中的异兽,状如牛无角,一足。但夔又是古代人名,相传为舜的乐正(治理礼乐的官)。  
      彨(读赤与李同螭同)乃一种似龙的动物。  
      獬(读谢)即狰豸,据说此兽能辨曲直,见人争斗,便以角抵理屈不讲理者,富有正义感。  
      麒(读其)即民间熟知、象征祥瑞的麒麟。其状头似龙、身似鹿、尾似牛的异兽。  
      再说举人公为四子因名取字的意义。  
      庆夔公字赓扬。赓,继续;扬,发扬。赓扬与兽名夔无义,而与人名夔关切。据《尚书•益稷》篇中记载:夔为舜时乐正,奉命典治韶乐,教化胄子(自天子至卿大夫的正妻所生之子),声律相和,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之作乐,不只威人,即是无知百兽闻之亦相率起舞。  
      舜鉴于夔作乐即成,上下相和,便对诸臣们说:“盖天命无常,理乱安危,相为倚伏,今虽治定功成,礼备乐和,然无时无事不可不戒。倘一不慎,则怠荒之所自起;毫发机微之不察,则祸患之所自生。于是作歌曰:臣赴事功,君治起兴,百工之业,广大功成。”  
      臬陶急拜扬言说:“是当涂戒呀!人君宜总率群臣以起事功,谨守法度。兴事当数考其成,以收课功核实之效,而无诞慢欺蔽之失,当深敬啊!乃赓载哥曰:君明臣良,万事称安;君烦臣懈,万物废弛。”舜曰:“说得对!你们往任其职不可敬啊。”  
      从以上君作臣续之歌,不维看出,舜作歌责难(告诫)于臣,臬陶续歌而责难(进谏)于君,君臣之相互责难,乃成虞舜之治,永载史册,古今称道。由此可见,庆夔公之字赓扬的取义,不言自明。显然,意在继续发扬先贤德风。效赴事功,以期脱颖,出众人焉。  
      赓扬公确是同辈弟兄中的佼佼者,十四岁能书能文,下笔千言,原村桥头碑文,乃为是公十四龄时的题记。是公继考中廪膳生之后,再拔贡生。贡生虽仍属秀才范围,但能参加朝考,与举人同侔。或因时故,虽未有参加朝试,而得以清封奉政大夫,特授东光县训导以至教谕,仍未辜负老父起名命字的匠心。  
      庆彨公字磻溪。磻溪水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系周文王之军师姜子牙经常垂钓的地方。与彨联系起来。意即彨游戈于磻溪,常与圣贤为伍,故有先贤之风,堪称人俊。是公一考未中,继续刻苦攻读,再举成名,榜列增生,位于秀才之林,不负父命著称。  
      庆獬公字筱楼(筱,通小)。意为獬立小楼,静观人间是非曲直,而持正义,以正仁风。是公一生布衣,虽无赫赫事功,但无忧人之处,固业守正,是其人焉。  
      庆麒公字麟阁。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设于中央宫中,为萧何监造。汉宣帝时,曾将霍光等十一人的画像例于阁中,以表彰其卓越功绩。因而在封建时代,多以麟阁表示卓越功绩的最高荣誉。这样理解,麒公字的取义是:名标麟阁,以展人杰风采。据老人们说,此公却有才气,不同凡俗,奈何生不逢时,功名难就乡里为憾。  
      上列四公的名讳,在家族中至今未发现与之重字者,避开重名,堪称一绝。  
      所举三例,意在说明,年长一辈为后人命名时,一要按谱定字辈起名,以便保持家族世次不滥;二要避开重名,最好不用单字名,单字名,叫着脆生,实质弊端多多,不只重名率高、易犯祖讳,且家族辈分不好辨,有违伦次。起名时,即使避不开重名,要用同音异性字代替,以示区别;三要不拘泥显字眼,表面上看不怎么样的字眼,亦可引出别有生趣的意义。对此,我之所以多费口舌,是寄望我氏父兄为子女命名时,无论采用什么字,以尽量避开重名为最。  
      三、先世功业与富有寄望  
      查阅我氏姓源,不难发现,我王氏家族从远古以来就不是寻常人家。不是武职名将,就是文职高官。试想,这样的家族,自是高门府第。不过离我们太远,说不出所以,也不能多说,说多了,似有掠美之嫌,叫人笑话。还是说一些与我们靠近的先世功业,以振家声为好。  
      我氏自明清以来,先世业绩,可以称道。始祖瑾公字光璧,发扬祖风从事军务,为明指挥使。这一职级,应加以说明。明朝废中书省,改行“三司”制,在各省分设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挥司,合成“三司”。布政司分掌地方行政,按察司负责司法,指挥司专职军务,护卫一方。三司的首长称使,即布政使、按察使、指挥使。此三使,都是朝廷派出的中央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官阶都是四品,指挥使是军职(类如军区司令员)当也不再四品以下。比如说,瑾公一代的家业不为不菲,由原籍腾、胜公享受,与我们无所萌庇,对我们给萌庇者,乃我涟、瀛二公。  
      涟公字漪滨,明殿前将军,与殿后将军相对。殿前、殿后皆是将军的封号,也是将军级别的军阶。殿的字义是最后。由此推论,军队出征、行军有先有后,殿前应是行军的先头,殿后当是后行部队。至于殿前将军,究属何种级别,应从瀛公受封推断。瀛公字仙峰,之所以承受诰封光禄大夫,乃缘于父兄功勋之赐。光禄大夫,依清制,例属中央从二品的无实职散官,那么,涟公的军阶当不在二品以下。由于涟、瀛公始终共居,到了三世祖弼、班、琰、咨四公时,才均分四家。这里有个插曲,弼公兄弟三人与咨公是叔伯兄弟,本应二分家产,咨公应独得一半。谅出于当时情境。兄弟义气,分多分少都不计较,况且怎样分也都享受不尽,因而四家均分当无异议。因此,四门十四世祖鸿慈公,常对二、三门的父兄子弟们取笑说:“分家不公,咱们得重分。”说说大家一笑而已。原有家产,虽然四分,各家产业也自当可观,足供三世祖四公一生坐享清福。  
      将家族风光推向顶峰者,乃是长门四世祖道享公。道享公字通儒,明万历四十年癸丑科进士,官至侍郎(各部副职)例受光禄大夫,后任山西道员(借喻巡抚、知府之间的官员)。是公幼而聪明,写有古塔诗:“古塔崇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神。”,<载《赵吉士寄园集》>当时号为神童。天启三年,公元一六二四年,道享公从山西返乡祭祖,兴修祖茔,为始祖、二、三世祖墓共树碑七通,始祖墓前,设立供年祭用的石桌、香炉,于茔地神道出口处,建筑石门,极为壮观,风光一方。今虽毁掉,残迹仍存。据长门十五世祖祖光公说,道享公从山西回来,本意身老故里,但看到自己子弟都有不成器,一怒返回山西,终老异乡。这便印证了老人们常言,我氏祖业都叫长门爷们抖落了。祖业衰落,都归罪长门爷们不太公平,因从三世起各已分家自立,只能涉及长门一脉,家道衰落。我小时记忆,长门只有徐李庄恩淮公(祖光公之父)一家富有,其余生活都很拮据,都是事实。  
      提起田庄二处,分家时,想必一处(郑家庄)分与长门弼公,一处(小齐庄)落在三门琰公名下。这要请出几个外姓,作为补衬。郑家庄郑氏原属佃民,与府君庙、西翟庄郑氏本是一家,因佃民故,备受家族歧视。郑家庄虽早在明朝末其已被卖掉,郑氏也早已成为自有地户,但佃民籍一直保留到清乾隆年间,经我氏老族长同意,由举人锡瑕公出头,向当时县府为之申办,才得以改掉佃籍。该村郑环公文武兼备,由于佃籍改变,获得考试资格(封建时代,佃民不准入考),考中武举,使郑氏深深吐出一口扬眉之气,大振家声。本村沈氏原在南方一地为官,长门有位爷在那里闯了大祸,恰属沈氏所辖,得以活命还乡;后沈氏身遭不测,全家投奔我村,所需田宅,据说是长门这位爷为报活命之恩所赠(或许廉价卖予)。从此王沈两家成为世交,今又通以婚姻,关系密切。小十八户李氏与我氏有通家之好,建村时占用宅基地,据说是三门祖无偿奉送。其立村时间,当与我长门爷卖掉田庄时齐步。不然,李氏一建村就拥有数十顷良田,成为当地大地主,不逢破落庄园大批出卖土地,是一时难成就的。  
      卖掉田庄,郑家庄在先,小齐庄在后,大部分田产卖与杨氏,一部分给曲氏和其他各姓。未尽卖出,尚留有一部分产业,谅分与三门八世祖之焕公名下,于一七五八年迁居此地,世居至今。其兄之兰公亦于一七五八年迁出,在双窑落户。这里的产业,是自家原有,还是变卖了老家的财产,重新购置。这由双窑的父兄知情,可做详释。小齐庄杨氏是村中首富名门,其先祖与我举人公乃是同年;曲氏原为三门田庄管家,后购得土地,成为富户。所以杨、曲二姓的老一辈与举人公家过从甚密,素有世宜之称。  
      以上所列外姓,权作故事,说说听听,不必认真,也不必宣扬,只借以衬托,我氏兴于明初,衰于明末,虽家境不妙,毕竟仍有较多田地,养活子子孙孙,且有所余力资助他人。  
      道享公将我族风光推向顶峰,是指族光表面亮点,不指产业实质,而产业自是公起即已下落。峰顶,即是最高点,也是下滑的起点,经济是文化的基础,随着经济的滑坡,我氏文运亦随之不兴。自道享公以下八代,所有读书人,囿于童子试之中(即考中几个穷秀才),徘徊于科举大门之外,直至十三世三门祖锡瑕公字子纯,于清乾隆二十年(1756),丙子科中举,旋又大挑二等(后详说),官至邯郸县教谕以至县令。自此,我氏文运才有了转机,社会上复占一席之地,与周围知名大姓无所逊色地同日而语。  
    大挑之说,始于清代,是从未参加朝考或参加未中、资历较深的举人中“以貌选人”,用“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字形状表示被挑选者身材相貌特征:  
      同:表示脸长而方;  
      田:表示脸方而短;  
      贯:表示头大身长而直;  
      日:表示胖瘦长短适中而端直。  
      符合经四个字形者,皆为中选,名为“大挑一等二等三等”云云。选中者,给予派官到县府任职,最低为教谕(管教育的官员),最高为知县。举人公被“大挑二等”,并委以邯郸县教谕和县令,即属此例。而体形面貌形如下列四字者,皆为不合格,即不被选用。其字分别表示:  
      身:指体斜不正;  
      甲:为头大身小;  
      气:谓单肩高耸;  
      由:乃头小身大。  
      这四种相貌,实属不端,当不中选取论处;  
      继举人公之后,三门十四世祖庆夔公字赓扬,于光绪年间一试考中癝膳生,随后再拔贡生(清制时秀才每三年一考,连考几次皆优秀者即为拔贡,有12年拔一贡之说)、清封奉政大夫,特授东光县训导(教谕的副职)以至教谕。夔公的聪颖,英才早露,前有记载,这里不再赘述。  
      至此,我氏明清两朝的先世功业,可以告结。但还应提一笔的是迁居唐官屯的庆舜公一家,当属于具有相当官阶的人家,在唐镇很有声望。据老人们说,我氏在唐官屯赶集得以畅行,就是借重是公家的名声。是公家究属何官,因失传,无法说清,但其家曾存有一屋子五品官位出巡时,使用的仪仗“执事”(回避、肃静、旌旗、幡盖、扇封等仪具),旧时,村中办大丧失(留灵点主)即从其家取用。这也多少说明,我是世功业,在明清际,曾有不少亮点,光裕后世。  
      旧民国年间,好长一段时间,我氏没有多大惊动,好似没醒过盹来。进入抗战时期,我氏才渐渐活跃起。不少子弟献身革命,如秉雨、秉元、秉肃、泽湘、仕茹之兄等诸公,为光复中华、建立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生命,获得了“革命烈士”称号。革命的“堡垒村”“堡垒户”出我王门。地师级、县团级干部不少,科连级干部更多,乡村级干部更是数不胜数。这些人职级,虽不比远祖官高位尊,但毕竟是现时代的人民勤务员和公仆,也无所逊色地为我大家族增辉。  
      进入新中国,我氏文运也不居下。普遍受到小学、初中教育,高中、大专、大本人数不少,现时代的“一门三进士(指大学生)”颇不乏人。  
      各自家境状况,解放前穷多富少,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地富户财产分出,无地少地户分得土地,都有过着“耕者有其田”的自耕农生活。不久,农业合作化兴起,务农的人家都先后入社,尤其自五六年高级合作化之后,各家各户都成为人民公社社员,参加生产队劳动,凭工分吃饭,过了20多年无分贫富、“大同”式的集体生活。一九八零年以后,随着恢复乡村制,取消社队,泛称“分产到户”,正确地说“联户承包到户”,务农的人家承包有数的田亩,自主耕种,又过起了“小农经济”模式的日子。其实,剩余劳力可参加乡村集体企业,亦工亦农却有所活力。好景不长,原有土生土长的集体企业,不适应也抵不住“改革开放”风浪的吹打,大多企业萎靡不振,有的倒闭,有的承包或卖给个人。集体的饭不好吃了,就得想辄,另打主意。于是,我氏不少人,遵循“富民政策”,干起了个体,办工厂、兴企业,甩开臂膀,艰苦拼搏,勤劳致富。终于步入富裕的小康之家。如本村的仕岭公、以泓。万家码头和义和庄的以勋、以名兄弟、以(用名以桐)静海的以祥,双窑的曰山(又名月山)等等。还有未提到的一些人,所办企业,不少已具规模,出入轿车,跨入“有车族”之列。无疑,这些人是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将带动我王氏大家族和全人民一道,沿着小康之路,奔腾向前,脱贫致富,把“穷王”的帽子抛向九霄云外,赋予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富有,名著世间,扬我族光。  
      穷不光荣,富而无罪。那种“谈富色变”,“富是罪孽”之论,是受土改时期“分斗地主老财”的影响,也是对此的误解。应知此举,是彻底铲除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制度,实现真正人民民主的大要所在;无此俗称“杀富济贫”,就不容易唤起人民大众“改天换地”的积极行动。此乃完成新民主主义历史使命的手段和目的。昔日的地主老财,正当革除礼典,分斗必然,虽被分斗,但获得了新生,从头做起,同劳动人民一起,再造美好人生。这已成过去的历史,与今日之富无涉。今日之富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策允许范围内的之富,负责任的人民政府所颁布的政令,不会“出尔反尔”,即允许富起来,就不会把富在削下去。应打消顾虑,放大胸怀,大踏步地向前致富好了。  
      人要富有,不只是自身生存的必需,也是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资本。不然,自身衣食无着,何以养家糊口。人要富有,当行正途,坚定勤劳致富。这样富得踏实,富得自在。只有用自己的智慧,血汗凝结成果实,吃得香甜,用得顺手,睡得安然。这是致富者应有正果。目前,社会分化,贫富不均,客观存在。人瓜瓜坠地,或生于富门,或生于贫家,先天花板注定,不由自己,但命运之权操于己手,看你怎样对待,怎样行动,来决定你的后天的生活如何。  
      出自富室,是你的福气,你要回享,要富而不骄。不骄,就是不娇生惯养,不骄奢淫逸,娇生惯养成不了材,骄奢淫逸受不住家业,要做善守善创的有为子孙。善守善创就是珍惜父辈祖辈创业不易,知勤知俭,善于承受家业;发展家业,要在祖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然,抛开败家子不说,即是老实地死吃祖宗老本也是长不了的。这点,我们祖先留有“抱恨终世”的教训。我氏原是富门大户,就因先辈们只吃老本,不求发展,家产不增,而人口日众,大分小分,一分再分,分来分去,终成贫困,落个“穷王”名声。我们应记取这一教训要认真读书,学有成才,业有所务,开创自己的新天地,一代胜似一代地传承下去,永葆富有。  
      生在贫家,对你是有所难为,用有着怨天怨地,要贫而有志,有志就是不羡慕也不嫉妒人家福气,不气馁也不坠青云之志。不怕苦,承受苦,苦,更知人间疾苦,苦,更能激励成人,人都是人,不比人家少胳膊短腿,人家能勤劳致富,我也能勤劳发家。千万不要让穷困住手脚,更不自暴自弃,顺穷而下。要苦学苦练,积聚智慧,增长才干,不怕千辛万苦,便是改贫创富的力气,沿着致富大道,创建自己的家园,看准一行干一行,一次不成,再来二次,跌倒了爬起来,接着再干,总有一天赶走“穷神”,还我富有,方显人的应有风采,不枉人生一世。  
      富有,人生追求,但求得时间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时间不同,指富有的时光有先有后,这与人的智慧差异、捕捉“机遇”先后攸关。比如种植可反季耕耘,有的想到了,干起来,一年中就获得了实惠;后来人看到了,想到再干,未免晚了一步。再比如现正兴起的民办企业,有的想到了,又敢干,率先干起来,成为家资万贯的巨富;有的想不到,想到了又不敢干,仍率由旧章的从事旧业,这样不能说不能致富,但富起来,显然,迟慢些。先富后富总归是富,皆称人生追求的善终善果这无可非议。追求的结果不同,是说追求一生终有穷富之别。这与聚散有缘。有的成为富有,源自善于聚财所的之财,大都注重“积攒”,不随意抛费,挣多花少,越攒越多,家底丰厚,自能久享富有;有的与之相反,有了不知积攒,挣一花十,无有借讨,不思改善,终生穷困,既穷了自己,又苦了孩子,甚至连人也穷没了,岂不悲哉。  
      穷呀富呀,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废话,意欲我氏老少爷们,奋发有为,沿着国家指引的富民道路,战斗在各行各业上,不辞辛劳,率先致富,带动后富,功力当代,利泽后世,慰我列祖列宗,扬我大家族风,不负为王氏子孙一生而已。  
      尾声,说上一句。这份资料之所以能东凑西拼地写出来,有感于父兄子弟心系家族的热诚,更促使我们不得不记掉年衰识短,竭力而为。在落笔中,心想把事情说得准确些,周全些,奈何阅历不深,见识有限,年力衰退,纵然使劲搜肠刮肚的力气,写出来难免差误。纰漏百出之憾。类此丑陋材料,本不能面世,念在只供作本家族人赏识,不语外人,故敢拿出来见见天日。希我氏父兄笑赏之余,给予补正;寄望年轻者留心家族轶事,或补续之,或重写之,使之以成全篇。此乃编写者切盼望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