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768|回复: 0

    同宗之谊 血浓于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5 18: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同宗之谊 血浓于水
            1988年11月。解开了灯笼字谜的泰国王氏宗亲会,终于组建了寻根祭祖团,回到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太原故乡。
            泰国,作为我国西南部的友好邻邦之一,自古就与中国大陆有十分密切的交往。由于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很早就成为王姓人出国后理想的侨居之地。如今,族居这里的王姓人已达数万,分别出自三槐、开闽、太原等支派。近年来,由于受侨居国地籍法的限制,在当地出生的王姓侨民,不得不改用当地姓名,原有中华姓氏,自然消失。愈是如此,愈使他们感受到故乡原有亲情的重要。故至高无上轻人1986年,泰国三槐王氏宗亲会,以相传家庙有"太原郡三槐堂"金字灯笼为线索,通过一家旅行社致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希望代为查找祖根。其后国务院侨办相继把解开灯笼上地名之谜的任务交给了南京、太原的有关单位。
            南京是泰国三槐王氏自认的祖居地之一。经有关部门查证,当地王姓人相传也曾有“太原郡三槐堂”金字灯笼,还有一部上写“天下第一王”的家谱,可惜毁于“文革”中。由于南京方面提不出更多的资料,为泰国三槐王氏寻根的任务便落到了太原人身上。
            为解开灯笼上地名之谜,太原方面从侨办、政协、太原王氏研究会等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联合考察组,一步步为“太原郡三槐堂”找到了答案。他们认为,太原郡是这支王姓的郡望,三槐堂是其所在分支。他们原在北宋东京开封,后随南宋迁往江南,定居在闽、粤、浙沿海等地。为了慎重起见,他们组团到南京、福州、泉州、晋江、南靖等地寻访三槐王氏的踪迹,最后终于在福建南部的南靖县珩坑找到了泰国三槐王氏的祖根。
            原来,南靖珩坑王氏是在明代中叶由龙溪珩坑迁入的,定居在靖城乡(今县城东北约二十公里)。他们的祖先在元朝至正间(1341-1368年)由北方南移江苏太仓,入明后再移福建,居于龙溪珩坑村,最后迁至南靖,沿用龙溪旧名,称珩坑王氏。其开基祖王宣正,有子五人,第五子王敬峰于明崇祯时(公元1628-1644年)迁同县山边,敬峰子大五(季忠)、大六(季义)再迁广东揭阳(普宁),大六孙弘毅出海赴泰国,居揭西县河内乡,人称河内王氏。如今已繁衍九代,有一万二千余人。1985年,他们还专门组团归国寻根。
            泰国河内三槐王氏还编有《河内王氏族谱》,谱中载有他们祖先出海侨居泰国的情况。谱称,其始祖源于福建南靖山边地界,“有兄弟二人下曹。兄大伍祖,创于普邑旧都赤窑乡。弟大陆祖,创世之末,南坡寨兄弟逃散,独毅祖同三子逃入河内”,从此便侨居泰国。这段记载,与南靖珩坑方面的王氏资料完全一致,至此,考察团终于寻到了泰国三槐王氏的根。
            饶有趣味的是,南靖珩坑王氏家庙也传有“三槐堂、王府”金字灯笼,与泰国和南京的王氏灯笼联系起来,正是同出一辙。这次,由灯笼字谜引起的寻根,情系海内外,涉及泰国王氏宗亲会、河内三槐王氏、中国南京、太原、太仓、南靖、揭阳等许多部门,牵动数万王姓人的心。它将与王姓众多的历史故事一样,成为累世传诵的佳话。
            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一晋江市,是著名侨乡,也是侨居菲律宾等地王姓人的祖居之地。
            晋江市罗山乡沙堤村,即菲律宾王姓侨胞的发祥地之一,人称“沙塘王氏”。他们本是太原王氏的衍派,全村一千二百余户,皆王姓,有三分之一人口侨居海外,留居者分门立户,在庭院门额上,无不镌有“太原衍派”四字。村中王氏家庙,更具寻根特色。其建筑犹如明清府第,大门横悬“王氏家庙”匾额,左右高挂纱灯,各题“王氏”、“太原”二字。入门进入正堂,中间挂红底金镶锦幛,仍书“太原衍派”四字。家庙各处柱、壁上,又分别悬挂有 “太原家家富、沙塘处处春”、“太原衍派家声远,远扬海漠,沙塘流芳世泽长,长惠乡邦”等楹联,道出其历史渊源。
            沙塘王氏在晋江还组织有颐老会,设在沙堤村王氏家庙内,推村中年高望重者主其事。家庙中还供奉有王家列祖名位等,是村民议决族中大事的中心,其性质与传统祖庙无异。
            其实,晋江沙堤村只是福建侨乡的一个缩影。在福建全省,生活有太原王、开闽王、三槐王、西清王等许多王姓支派后裔,他们在明清时以此为基地,迁往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地,建有四十多个宗亲联谊会。仅在台湾的王姓人,人数已接近百万。他们的故乡,大多是闽南的泉、漳地区,包括泉州、漳州、晋江、南靖等十余个市县。
            从闽南各地的王姓家谱上,也可以找到他们先人出海侨居的原始记录。如晋江金井乡《王氏族谱》上,记载其族人在明万历庚子年(1600年)出海至菲律宾,后便留居于此;同安马巷《王氏族谱》上,载有其族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前往望加锡的史实;福清城关《王氏族谱》上,有族人在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侨居雪兰莪的记录。而日本《那霸市(琉球)族谱》载: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91年),漳州龙溪人王立思奉旨“迁中山(即中山国,在琉球群岛,附庸于明朝),以补三十六姓,赐宅于唐荣”,后人改姓日本姓,奉他为元祖,则是闽南王姓人迁居日本,融入日本民族的有力证据。
            炎黄子孙自古有尊祖敬亲的优良传统,无论飘泊到哪里,总忘不了自己的家乡祖根。一遇机会,便尽可能地报效于她。俗语所谓百尺大树,落叶归根,正恰如其分地形容了异乡客的心理状况王姓作为中华大姓,因各种原因客居他乡者的寻根意识自姓氏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传统的所谓二十一望,起初虽在太原、琅邪,知名则在洛阳(魏晋京师)、建康(即南京、东晋南朝首都),此时仍称太原、琅邪等王氏,只是在向人表明,他们的祖根在太原、琅邪等地。
            宋元以后,王姓人开始走出国门,到海外各地谋生活,在所在国家,除在根在大陆的笼观念以外,又各自记着自己先人生活的具体地望。如今,他们已经是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法公民,人数也达数十万,但对故乡的思念和崇敬之情依然如旧,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下述数例寻根的事实,足以代表海外王姓侨民的共有心态。
            原籍福建晋江沙堤村的菲律宾、印尼王姓侨民,一向有归国谒祖寻亲的传统。特别是近年来,乘着大陆改革开放的东风,他们几乎每年都组织海外沙塘王氏宗亲观光团归国与亲人会聚,各尽其能,为家乡建设献计献力。族居菲律宾的王若励、王若蒋两位宗亲,一次捐资四十万元,新建沙堤学校教学大楼;侨眷王孝少也在海外亲人的扶植下办起华侨针织制衣厂,产品全部销往国外,年利润达十万元以上,成为海内外王人互惠互利的典范。
            1985年11月,旅居泰国揭西县河内乡的三槐王氏支派珩坑王氏,组团归国观光谒祖,先后到广东揭阳、福建南靖山边,珩坑等地,分别向家乡父老赠送寻根锦旗及《河内王氏族谱》,表示同根同源的族谊之情。
            1985年,旅居缅甸的泰国王氏宗亲会致函太原市政府,请求帮助查考有关太原王氏开族立姓以及世系沿革资料。太原市有关部门随即组织考察组进行工作,调查与缅甸王氏有关的开闽王氏分布情况。最后,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促成了缅甸王姓侨胞归国寻根之行。
            1988年11月,泰国王氏宗亲会组团到太原寻根谒祖,受到山西省以及太原市、南郊区、小店镇等各级政府和王姓宗亲的盛情款待,使寻根之行获得极大成功。
            在海外王姓侨胞纷纷归乡寻根祭祖的同时,中华大地上的王姓族亲或有关人员也不断接到海外王姓宗亲组织的邀请,出访世界各地,考察这些海外赤了生活的世界和环境,加强亲情交流。
            1990年,太原市和山西省先后两次应泰国王氏宗亲会的邀请出访泰国,便是其中的典型事例。
            同宗之谊,血浓于水。亲情和血缘,作为炎黄子孙间进行联系的纽带,已经支撑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数千年。今后,它也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王姓子孙中世世代代传递下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