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990|回复: 0

    亦商亦文的天津王氏家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7 14: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亦商亦文的天津王氏家族
        王君直 本名王金保,字丽泉,后改名王益保,字君直,以字行。同治六年(1867)十月三十日生于天津。1905年,任学部主事,授朝议大夫。1915年,任长芦京引盐商代表。1927年9月,被推选为芦纲公所纲总,同年当选天津商会副会长。1928年10月,因“芦盐五纲总案”被南京国民政府羁押,转年解往南京,先居南京国民政府参军处,后居南京大华饭店听候结案。1931年1月11日在大华饭店病逝。著名京剧票友,京剧名宿杨小楼、梅兰芳等,均曾与之配演,轰动京师。擅长书法,以小楷见长,作品有《君直先生临查升宫词百首》行世。
        除有名的“天津八大家”外,天津历史上还出过不少其他名门望族,王氏家族即其中之一。连日来,记者奔走在天津的大街小巷,访查王氏后人及其在本市的历史遗痕。
        王氏家族人才辈出
        天津王氏家族,祖籍山西永济,其先人明朝万历年间移居天津,子孙繁衍,渐成大族。王氏家族一直亦商亦文,历史上出过不少人才,其中以王玉璋、王敬熙、王守恂、王君直四人声名最著。
        王玉璋是著名画家,清朝嘉庆、道光时人,是王氏居津第七代。他字鹤舟,号松巢外史,晚号厂隐山人。其父王雨亭,曾官江南盐巡道,因道台俗称观察,故王玉璋又有一个号为“雨亭观察子”。王玉璋少时即喜欢书画、骑射。嘉庆时官秋曹,随驾到木兰围场围猎,校射中得中凤眼,钦赐顶戴花翎。后官至刑部郎中,又出任雷州知府、琼州知府,颇有政声。晚年侨居苏州,以饮酒作画终老。天津博物馆和后人手中,现仍收藏有不少他的画作。
        友人郑云麓曾赠诗,称赞王玉璋的画品曰:“琅琊太守剧风流,岭外山川笔底收。添得佳谈留画苑,王廉州后复雷州。”把他与清代著名画家“王廉州”(即王鉴,曾任廉州知府)相提并论,由此王玉璋被人称为“王雷州”。据说王玉璋十分喜欢端砚,常摩挲不倦,故名其居所为“冻云馆”,著有《冻云馆诗集》。王玉璋子王长年、孙王震生,也俱以画名。
        王敬熙,字莲品。其父名王枢,字宸章,与王玉璋是堂兄弟。嘉庆五年(1800)十一月初五生,光绪元年(1875)六月十五日卒于天津王氏旧宅。王敬熙诗书俱佳,有《莲品诗钞》行世。
        王家从王宸章一代起,成为长芦盐业专商,在北京开有“宸章店”。王敬熙接手经营后,业务不断壮大,成为天津著名盐商。除业盐经商、吟诗写字外,王敬熙还致力社会公益事业。天津老城厢二道街西口,原有一条牛痘局胡同,其得名缘自清同治六年(1867)设立的保赤堂牛痘公局。牛痘公局的宅院,就是王敬熙捐献的。传世的《牛痘局碑记》曾详记其事。牛痘局到1937年天津沦陷后停止活动,其旧址解放后成为大杂院,如今已随着世纪初的天津老城改造荡然无存。
        除捐宅给牛痘局外,王敬熙还出资修建了天津城北门的石路,组织成立“泽尸社”、“延生社”,安葬接济穷苦百姓。因财力雄厚且乐善好施,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王七皇上”。据说这事被慈禧太后知道了,下令严查。调查结果,其称号并非自封,而是百姓感其义举尊赠的,慈禧又转怒为喜,诰封王为中宪大夫,赏赐顶戴花翔,候补员外郎,并且还准许他盖官房漆红门。这事还被载入县志之中。
        王守恂,字仁安,晚署拙老人。1865年生,是王氏居津第十一代,其高祖父王模,与王枢为亲兄弟。光绪戊戌(1898)科进士,授刑部山西司主事。1905年任巡警部警法司员外郎,1910年任河南巡警道。辛亥革命后任内务部顾问等,1917年1月至11月任会稽道尹,1920年任直隶烟酒事务局会办。1936年卒与天津。
        王守恂少负文名,以文章见重于时。晚年退居天津,参与地方志书编纂,成《天津政俗沿革记》16卷。该书是他编辑《天津县新志》的采访手记,由门人赵生甫整理成书,复经王守恂删改、金钺勘校定稿,对研究天津地方史极具价值。
        1927年,王守恂与林墨青、严修等人在天津发起成立崇化学会,以研究中国历代经史、古文为宗旨,设义理、训诂、掌故等科目,对振兴国学起了推动作用。王守恂还善诗歌,与严修、赵幼梅被誉为“近代天津诗坛三杰”。著有《王仁安集》。
        王君直与“五纲总案”
        王氏家族中,王君直可能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这缘于两个因素:一是其不输专业的票戏水平,位居“票界三王”(即王君直、王瘐生、王颂臣)之首;二是身予轰动全国的“芦盐五纲总案”。
        王君直是王敬熙之子。1905年,在学部左侍郎严修保荐下,王君直任学部主事,授朝议大夫。在京任职期间,他经常参加“春阳友会”的活动。该会是北京有名的票友组织,在此王君直结识了许多名演员、名票友和名琴师,盘桓日久,京剧技艺不断精进。
        王君直虽为票友,却得过谭鑫培亲授,京剧表演造诣很深。据说王君直嗓音极佳,清亮醇厚,酷似谭氏。一日,他在某饭庄乘酒高歌,恰好谭鑫培宴于邻座,听后十分惊异,对同座说:“嗓音和唱法很像我!”王闻讯即过席拜访,自此与谭订交。每逢谭演出,王必到场观摩。谭每次到津,亦必与王聚首。
        据著名戏曲研究专家甄光俊介绍,王君直热心公益,时常参加义务演出,同时对艺术毫不保守,有问艺者无不倾囊相授。余叔岩、孟小冬、安舒元等均曾向他请教。余叔岩与王君直可谓半师半友。余未出名时,常在天津元升茶园演出,每次都请王君直在后台为其把场。王在元升园主演《空城计》时,余叔岩还陪演过剧中的王平。
        1915年,王君直的哥哥王少莲去世,他转承家业经办盐政。1927年,被推选为芦纲公所纲总及天津商会副会长。王任纲总才一年,就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芦盐五纲总案”。
        芦纲公所属盐务同业公会性质,纲总相当于常务负责人。1928年10月,有人向南京国民政府告发,说长芦盐务积弊丛生。蒋介石遂密令天津市公安局,将长芦盐纲公所首席纲总李赞臣及纲总王君直、杨丹忱、郭少岚、李少舫等5人羁押。1929年1月,五纲总被解至南京,拘于南京国民政府参军处。蒋介石指派王宠惠、冯玉祥、阎锡山、孔祥熙、宋子文、谭延闿、赵戴文等7人,组成“审讯长芦盐案委员会”,以王宠惠为主席委员。但因各委员一时难以聚齐,故此案一拖再拖。直到8月,才由赵戴文代理主席委员,开庭审案。经四次审理查明,被告发的芦盐积弊均发生在五纲总任职前,与五纲总无关,遂呈复蒋介石准予保释。五人随后迁居南京大华饭店,听候结案。旋因赵戴文离开南京,该案又拖了下来。
        由于长期羁押,五纲总屡染疾病,其中尤以王君直为甚。王的肝病后来转为肝癌,1931年1月11日在大华饭店病逝。据其孙王守惇介绍,世上流行的《档案揭秘》一书称王君直“囚死狱中”,是不了解事件具体过程所致。
        1931年1月21日,王君直灵柩运回天津;3月9日,葬于天津祖茔。其间,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五纲总案”以手续错误负有责任为由,罚款50万元匆匆了结。1931年2月15日,劫后余生的其他四位纲总回到天津。
        天津的王氏宅院
        天津王氏的居所,最著名的是原老城厢王氏旧宅。后来王氏族人陆续迁出,兴建或租住了其他一些四合院和小样楼。
        王氏家族居住时间最长的王氏旧宅,为原老城厢府署街69号,地图上或称王莲品旧宅,或称王君直旧宅。该住宅是一处前后四进的四合院,经不断增建而成。据王守惇先生介绍,王氏家族是在其高祖父王枢一代定居府署街的。当时王家开始从事盐业并逐渐发迹,遂建起这所深宅大院。
        在老宅居住时间最长的,大约是王守惇的曾祖父王敬熙。王守惇说,王敬熙特别喜爱莲花,所居之处不筑莲花池,就设莲花缸。那时四合院只有三进,其中第一进院落就有莲花池。他曾写过一首《自赠》诗曰:“百折千磨幻中幻,好从火宅种青莲。”由此可见其对莲花的喜爱。宅中设有南书房,著名的北派花鸟画创始人司马锺(字绣谷)及诗人于右祜、武云章等,经常在此与王敬熙吟诗作画。司马锺在府署街王宅居住多年,创作了大量逸气豪放的花鸟作品,故画坛有北派花鸟自绣谷始的说法。
        1875年王敬熙去世不久,其五个儿子分家,王君直遂搬出老宅,在东门里华家租了一处院子。王守惇说,华家与王家有姻亲关系,但具体是怎么回事他说不清楚,只知当时华世奎才十多岁,经常临摹其祖父王君直的小楷,并署上“君直太表叔大人教正”。王家在华家租住了很长时间。宣统元年(1909)王守惇的父亲结婚时,还是在东门里华家。
        约在民国初年,王君直从华家搬出,在老城厢二道街租了一处三进带小跨院的四合院。这处宅子在今东门内大街与东马路交口的新安购物广场一带,王守惇就是在这里出生的。王君直在这里一直住到被蒋介石拘捕到南京。
        王君直病逝后,其家人仍在二道街居住。1939年天津闹大水,王守惇随父亲王振铠迁出老城厢,在英租界戈登路(今湖北路)160号租房居住。这是一处德式小洋楼,两层带地下室和阁楼。宅子的主人原来是军阀傅良佐。傅字清节,湖南乾城(今吉首)人。他先后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2年任察哈尔副都统,1916年任北京政府陆军部次长,1917年任湖南督军。此后又任边防督办公署参谋长,去职后在天津戈登路寓居。
        傅良佐寓所是两座结构基本一致的德式洋楼,靠戈登路的前楼小些,后楼大些。1926年傅去世后,其子因人口较少住前楼,后楼委托给仪品房产公司经营。王家入住的后楼,就是从仪品房产公司租来的。1948年,王振铠将该楼使用权捐给我地下党,筹建平凡小学。不久天津解放,学校于1949年8月开学,后来几经合并改名,成为南京路小学,现为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小学。两所楼房均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震毁,原地一部分盖起高层住宅楼,一部分成为二十中附小的操场。操场边上还有一株约七八十年树龄的老树,记录着这里曾经的沧桑。
        王氏后人各有所长
        王君直生有三子,长子振锐,次子振铠,三子振锷。
        王振锐,字颖宾,号孑一。生于光绪十二年(1886)十月初七。少时读私塾。1931年王君直死后,接任盐商京引恩成公柜代表,常驻北京。1950年在京去世。
        王振铠,字简勋。光绪十七年(1891)五月二十九日生。曾就读天津盐商子弟小学及扶轮中学。1917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铁路工程系。在固镇、济南、天津西站等处任过公务员或工程司,南口公务段桥梁主任、工程师等。解放后在天津铁路分局工作,1956年在该局公务监察室退休。1945年至1948年任芦纲公所末任纲总,同时任天津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950年至1965年任和平区政协委员。1965年10月15日去世。
        王振锷,字岱清。光绪十九年(1893)生。北平交通大学管理系毕业,曾任铁路邯郸、兰州站站长。1958年在兰州去世。受父亲影响,他也成为名噪一时的票友,工于老生,解放前北平电台曾录制并播放其录音。其次子王守忻,1933年12月21日生于北京,1956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今北京体育大学),擅长拳击、体操、跳水等运动。20世纪50年代,曾4次荣获全国拳击锦标赛最轻量级冠军。1986年起,曾任中国拳击队教练、北京体育大学拳击教练等。现居北京,为中国拳击队顾问。
        记者采访的王守惇,是王振铠的三子。他1929年生,其名守惇,是祖父王君直在南京时所起,取《尚书》中“守学弥惇”之意。他1936年起曾在天津的私立第一小学、旅津浙江小学、耀华中学、法汉中学、特一中学等校就读。1945年10月参加党的地下工作。1946年到冀中解放区“五一”学院学习,不久被派回津,继续以读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活动。解放后在教育系统工作,1991年在和平区教育局离休。书法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