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212|回复: 0

    秦惠王伐蜀。(作者 黄剑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8 09: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古蜀历史上,古蜀王国与周边邻国基本上是长期和平相处。到了开明王朝后期,这种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蜀国不仅与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如常璩《华阳国志》卷三所说“巴与蜀仇”,而且与秦也为争夺褒、汉之地多次发生战争。从表面上看,当时的蜀国由于地广人多、经济繁荣,始终保持着一种强大而富饶的态势,在与邻国争斗时大多处于上风。而实际上,末代的开明王朝已经沉湎享乐,走到了腐化衰败的边缘。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北方的秦国则一直在广纳人才、变法图强,实施着远交近攻、逐步统一全国的宏大战略。衰落的蜀国迟早要被日渐强盛的秦国所兼并,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秦惠王在秦朝历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很有作为的君王。秦人对蜀国的富饶与资源虎视眈眈,垂涎已久,早就有了吞并之心。但如何攻取蜀国,秦人却犹豫不决。秦惠王对此很有耐心,也很有韬略。从文献记载看,秦惠王制定了伐蜀的战略,分为几个步骤加以实施。首先是运用智谋,策划了石牛计,利用蜀国的人力修建了石牛道,为以后秦军进兵埋下伏笔;其次是不断地送美女给蜀王,以消磨蜀王精神意志,加速开明王朝的腐败衰落;再者是等待最佳的出兵时机。当蜀王讨伐苴侯,兄弟之间发生内乱之际,秦惠王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在用兵之前,秦惠王表现得依然很慎重,曾召集群臣商议,当时有三种意见:一是先伐韩,二是“不如伐楚”,三是乘机取蜀。《战国策·秦策一》与《史记·张仪列传》对此都作了详细记述,结果是司马错力主伐蜀的意见占了上风,“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秦惠王当即拍板,“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
      常璩《华阳国志》对这段史实也作了简洁而如实的记述,说秦惠王听取了司马错的意见,于“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遁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相、傅及太子退之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
      值得提到的是,常璩还记载了秦惠王兼并蜀国后,曾三封蜀侯。奇怪的是,这些蜀侯的命运都不好。譬如公元前314年“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只过了六年,“陈壮反,杀蜀侯通国;秦遣庶长甘茂、张仪、司马错复伐蜀,诛陈壮”;又改封另一位王子恽为蜀侯。但蜀侯恽的命运仍不好,因后母加害,被迫自杀。秦王改封其子绾为蜀侯,后来又“疑蜀侯绾反,王复诛之,但置蜀守”。通常认为,秦王所封的这些蜀侯都是秦朝的王子。但蒙文通先生认为此事疑问很大,所说“秦封其子”,想来都是从前蜀王之子,而不是秦人之子。《史记·张仪列传》中就有秦惠王定蜀后“贬蜀王更号为侯”之说,《华阳国志》的说法却与此不同。其真相究竟如何?成了一桩历史悬案。秦王封王子为蜀侯的举措虽然以失败而告终,派遣的几位蜀守却很能干,如张仪修筑了成都城,李冰治理了都江堰,皆大获成功。常璩的记述,虽留下了疑问,但对了解秦朝伐蜀与治蜀的曲折过程,迄今仍是非常重要的资料。
      (作者黄剑华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