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3941|回复: 0

    西坝窑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9 09: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西坝古窑发现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期,乐山市五通桥区西坝(旧名西溶)镇修筑乡村公路时,在庙沱村一带挖出了一批黑釉瓷和窑变黑釉古瓷,并伴出有残片和窑具。当时,懂得古瓷的人不多,以致被省内外收藏爱好者把这些精美古瓷,当成著名的建窑和吉州窑古瓷。后来在农民翻耕土地等过程中,又陆续出土了数量不小的古瓷及残片和窑具。随着认识的深入,乐山收藏界根据这类古瓷器、窑址残器残片的时代特征,和窑具的数量规模,确定这是一处约千年前的古窑场,把它称为西坝窑。许多收藏爱好者出于对家乡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20多年间,节衣缩食纷纷购藏保护了一大批西坝窑古瓷,并进行探索研究。通过与中国古代同类瓷器的比较发现,西坝窑古瓷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2008年,对于西坝古窑的进一步探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年头。当年1月,乐宜高速公路西坝段的瓦片山、窑头、谢家山、曾家山、圆通寺一带相继动工修建,连绵几公里的建设工地上,挖掘机挖出了西坝窑深埋地下的重大秘密。省考古研究院的专家随即进驻现场,开始进行科学发掘,专家称:“大量瓷器是宋代以前的,历经多个朝代……从现在发现的瓷器的考古价值来看,不可估量,这座窑址在全部挖掘完毕后,有望列入国家级文保单位”(1). 还是1月间,乐山市收藏家协会宣告成立,协会成立之初确定的《乐山西坝古窑初探》课题,就是对过去乐山民间探索成果的一次承前启后的小结.但是,由于过去20多年间,国家未对窑扯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很多基本情况(如始、终烧年代等)尚不明朗,民间收藏爱好者因热爱文化而进行的这种探索,认识深度可能很有限,有的观点甚至可能存在错误,所也,我们认为自己对西坝窑的现阶段认识,属于初探性质。

      二、西坝古窑出现的历史背景

      乐山古称嘉州,拥有三江通航之利,怀抱峨眉幽奇之胜。自古人文荟萃,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 故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卅”之誉。早在汉代,乐山就有了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除五谷丰盈,酿酒业兴旺外,还盛产盐、茶、铜、铁等重要物资。盐、铁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命脉〔2〕。据《汉书》载,汉朝政府巳在乐山分别派驻了盐官和铁官,当时四川境内,设置盐官和铁官的地方各只有三处,乐山就各占其一。汉文帝时南安(乐山汉代为南安县)人邓通“得赏严道铜山自铸钱”,致有“邓氏钱半天下”之说〔3〕。据文献记载,茶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也是最早普及茶饮文化的地区,汉代的西南人已有饮茶习俗,乐山是最早的茶叶产地之一。蜀茶北上中原,从两晋时期开始,逐渐改变了北方中原人此前只饮酒水的习惯,成为上层名流享用的时兴饮料,并在北方逐渐普及,对中国茶饮文化影响久远〔4〕。虽然唐代茶圣陆羽的茶学专著《茶经》只说,“茶”产于今四川和湖北交界处的“其巴山、峡川”,但考阅陆羽年表,陆羽是湖北天门县人,他广游南方数省精研茶事,惜他人生苦短未能西涉四川,实地考察自古产茶饮茶的川西南,实为千古憾事! 幸得东晋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县)人常璩编著的《华阳国志》一书,已经记述了“南安”是名茶产地〔4〕,使我们今天还可得以窥知这一史实。以上种种,可见乐山在汉晋时期已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和文化。
      在古代交通运输方面,乐山有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大天然通航水道,其中岷江水运可由成都顺流南下经乐山(再经由西坝),东抵宜宾进入长江而通达吴越(古运河又贯通南北),唐代杜甫客居成都时有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当时岷江水运通达的最好写照。乐山还是陆路交通运输线南方丝绸之路即“蜀身毒道”(东道)的必经之地,北起成都,“沿岷江道,五尺道而行,经乐山、宜宾、昭通、曲靖、昆明达大理(与西道汇合),再沿博南道入缅甸、印度直至中亚、欧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早在秦以前,中国商人与印缅商人就在这条崎岖商道上,依靠牦牛、马和人力运输,交换中国产的丝、蜀布、邛竹杖、铁器和印度、中亚产的玻璃、宝石、海贝、珍珠、琥珀等”,“这条通道由蜀、滇商人开通,比张骞通西域早200年。所也张骞在公元前126年到达大夏(阿富汗)见到蜀布和邛竹杖时,颇觉诧异”〔5〕。交通运输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也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传播的纽带,位于水陆交通要道之节点上的乐山,在唐代能够完成工期近一个世纪的、世界第一的乐山大佛这样的浩大工程,便是对乐山古代经济文化繁荣的最好注脚。乐山古代陶瓷的发端,正是这种文化交流和经济繁荣的历史必然。

      三、西坝古窑产生、发展、兴旺及其衰落的历程

      西坝古窑座落在乐山市五通桥区西坝古镇,北距乐山约20公里,与五通桥隔岷江相望。古代水路交通运输大动脉的岷江,就从古窑址旁边绕过,向东南流去。
      西坝窑究竟始烧于何时? 此前曾主要有三种意见∶唐代说、五代说、宋代说。唐代说的理由是,西坝窑址曾出土过大量唐代钱币开元通宝等,曾发现窑址残片有唐代铜钱粘附其上,窑址出土有唐代造型风格的瓷器; 五代说的理由是,出土瓷器综合质量表明,北宋时的西坝窑已有很成熟的技术,这不会是始烧期而应是兴盛期,且《乐山市五通桥区志》有“西溶镇庙沱古窑址,是五代时期遗迹”〔1〕的记载;  宋代说的理由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西坝窑器物,基本是典型的宋元时期造型风格。三类意见都各有其道理,目前尚未取得共识。本文认为,对于西坝窑始烧年代这个问题,应由窑址考古来科学结论为妥。但是,西坝窑的始烧年代问题,又是《乐山西坝古窑初探》课题无法回避的的难题之一。为此,我们不妨暂时跳出西坝窑,先简要扫瞄一下周边地区的瓷器烧造格局,对我们廓清这个问题或许更为有益,或者说能让我们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四川地区现有的出土资料表明,四川瓷器脱胎于汉陶的线索十分明显,有古陶瓷学者“在成都青羊宫……复查时却见大量的汉代陶器”〔6〕。 “四川地区东汉时期画像砖就有各种杂技形象,邛窑的瓷塑则为我们留下了唐代杂技表演的形象”〔7〕。乐山出土汉代陶器数量很大,有不少都具有很高的工艺和艺术水平,其中有被编入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的东汉“灰陶女舞俑”、“灰陶提罐俑”、“红陶武士俑”、“灰陶负鞍马”等。乐山汉陶多为灰陶,也有红陶,这与后来乐山瓷窑选用低铁耐温瓷士烧出的瓷器胎体色调基本一致,应是乐山瓷器的先趋。由于四川尤其是乐山陶瓷考古欠债很多,学术界对川窑瓷器始烧期一直谨慎有加,有关文献认为,川西和川南几个主要瓷窑的始烧期是∶成都青羊宫窑为南朝〔7〕、邛崃窑为南朝〔8〕、乐山关庙窑为隋唐〔9〕、乐山苏稽狄屏山窑为隋唐〔10〕。尽管对上述始烧时间,在学术界也存有某些异议,但目前仍可作为我们思索四川陶瓷脉络的依据。从现存实物标本看,青羊宫窑和邛窑始烧期虽同为南朝,但青羊宫瓷器似更原始一些,与汉陶的亲缘关系似比邛窑更为接近。关庙窑应是乐山目前已知最早的古瓷窑(关庙镇近旁即为汉代平羌县治故地,唐代是重要驿站,这里的风物曾触发了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诗情),关庙窑的器物胎体厚重,多为深灰色胎,未烧透的胎呈土红色,施用化妆土,青黄色釉稀薄,剥釉现象较严重,碗类园器里心有粗大的五支钉痕,与唐以前邛窑支钉痕大小略同,有的甚至更为粗大,应是乐山瓷窑中最为原始的一座。狄屏山窑(所在地苏稽镇为历史久远的著名古镇,至今尚存魏晋南北朝时,当地土著汉族与外来僚族及北方南迁汉人,在这里融合共处的历史痕迹,相传宋代苏轼曾在此稽古,苏稽因而得名)的唐代遗物虽仍施半釉,但大饼足碗类里心五个支钉痕多比关庙窑钉痕稍小,胎体稍薄,釉层较关庙窑稍厚,釉质近似唐代邛窑月白釉,少见施用化妆土,少见剥釉现象,显然比关庙窑质量有了提高。现在我们可以把西坝窑与上述有关瓷窑作一对照∶西坝窑比青羊宫窑和邛窑器物,造型的时代特征明显要晚一些。西坝窑遗物与乐山关庙窑和狄屏山窑又完全不同,西坝窑主烧黑釉类瓷,而关庙窑和狄屏山窑只烧青釉瓷。另一显著区别是,西坝窑生产的茶盏特别多,而关庙窑和狄屏山窑则只有饭碗不见茶盏。虽然同属乐山因而胎土色质无太大不同,但西坝窑遗物,特别是北宋细圈足类遗物的工艺和质量,已远高于关庙窑和狄屏山窑。
      从以上比较我们看到,西坝窑的宋代元素确实很多,但是,西坝窑一些具唐五代造型风格的遗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特别是一位藏家珍藏的这件莲瓣尊类造型的残器∶器主体浑园饱满,为轮制,型似唐代常见的水盂而稍有唇口,肩腹处手捏贴饰肥大仰莲瓣(七瓣)一周,釉色黑中显青,青中显黑,釉质欠润亮,不同于后面将要谈到的入宋后的黑釉色质,直径约20厘米,高约14厘米,器下端有连接物残断痕迹,可能原有器座但已残失。此器物具有张扬而浓郁的大唐风韵,为此,我们认为,西坝窑至少始烧于五代。我们赞成五代始烧说,还基于以下理由: 一方面与文献“西溶镇庙沱古窑址,是五代时期遗迹”的记载相吻合,另一方面,这件器物比唐代狄屏山窑的工艺稍显成熟,却又比西坝窑北宋器物粗放。从烧成温度上看,乐山几个古窑是由关庙窑、狄屏山窑、西坝窑顺序渐次增高,专家把关庙窑和狄屏山窑定为隋唐时期,已有进化的西坝窑略晚的迹象亦是明显的。另外,西坝窑现有遗物中,可靠的典型的唐至五代工艺和造型特征的器物还太少,还无法构成唐、五代直至北宋的实物序列,若缺乏五代实物环节,唐代说也就难以成立. 同时也必须谨慎地看到,五代时期各地也确曾烧制过具有唐代造型遗风的器物。因此,把这件黑瓷莲瓣尊类造型的器物暂放在五代,看作西坝窑的早期产品,虽略嫌保守,却较为稳妥。以上,本文主要根据古陶瓷器型学的一般方法,对西坝窑始烧年代的比较推断,期待考古专家今后的窑址发掘报告来验证。                          
      宋代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辉煌的一页,五大名窑八大窑系,百花齐放南北争辉的宋瓷格局,历来为陶瓷史家所称道。结束五代分割战乱后的中国,又复归统一,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唐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敝端,强化了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及“由唐中期开始的社会变革,到……宋代完全定型,……由门阀士族和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所组成的旧的社会阶级结构,到宋朝终于转变为官僚地主和佃客、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组成的新的社会阶级结构,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11〕等一系列变革,使社会生态得以改善,手工业者获得了施展才能的较大舞台。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指南仪和火药三项发明都出现在这个时期。发行世界上第一批纸币,避免了大额贸易用金属货币付款的诸多不便,既适应了工商业空前繁荣的要求,又激活了远距离大规模贸易。封建社会的成功变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这无疑是宋代经济、文化、科技、中外贸易、包括陶瓷大发展的根本原因。西坝窑现有遗存物的工艺、质量和规模也表明,在宋代达到了它的高峰。
      20多年前,有文物工作者在西坝窑遗址看见过一块残缺不全的古代石碑,上面的碑文记载了窑场向政府交税等内容〔1〕。应该说,此碑极具西坝窑研究价值,我们知道,只有具备相当规模的,在文化和经济等领域具有相当影响的窑场,才会驻官收税刻碑为记,且国内共仅发现三通窑址碑记〔7〕。西坝窑碑记发现者是当地文体局文物工作者,碑文所涉瓷税内容应当可靠,这至少表明,西坝窑的贸易税收,巳成为当地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
      元蒙南侵,是中国古瓷文化的一场浩劫,名噪古今的定瓷、耀瓷、钧瓷、建瓷等,都在这场浩劫中一蹶不振、风光不再。主要烧造茶文化用具――茶盏的西坝窑也没有逃过这场浩劫。四川是支撑南宋政权的最后堡垒,并使元军付出了沉重代价,乐山更是四川抗元战场的中坚,号称“镇西之根本”,现尚存“三龟城”〔12〕等抗元战争遗迹。元军所到之处,“昔之通都大邑”变为“瓦砾之场”、“膏血之野”,“人口锐减”。据文献载∶“南宋淳熙二年(1177年),四川共有264万户,人口750余万人,但到元至元19年(1282年),就只余10余万户了”〔13〕。在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同时,元蒙政权对汉人和汉文化的严酷管制,使民生更为凋蔽,主要生产茶文化用具茶盏的西坝窑,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从此走向衰落。窑址遗存物表明,入元以后,西坝窑烧造的多为粗糙的饭碗和冥器等产品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代。

      四、西坝古窑的工艺与造型演变

      我们在西坝古窑窑址地的高速公路施工工地的土堆上,发现与宋元瓷片一起,有窑具同煤渣粘连的烧结物, 因土层是被翻动过的,无法判断这些烧结物的时代归属,但这些烧结物表明,在宋元时期中的某一时段,西坝窑开始采用了煤烧工艺。另外,关于西坝古窑的炉窑类型,由考古专家己经发掘出的馒头窑,而为我们所知。
      关于西坝古窑究竟烧造过多少瓷种, 目前还无法过早结论,西坝窑现有遗物表明, 黑釉瓷和窑变釉黑瓷两大类产品占有绝对多数,只发现少量酱红釉器和较粗糙的白釉瓷,另有消息称,又发现西坝窑烧造的此前未见的瓷种, 西坝窑究竟还有哪尚未被发现或尚未被我了解的瓷种? 我们无法预知,只有期待考古专家通过窑址考古, 来揭开西坝窑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展示西坝古窑的全貌,也期待西坝窑后续研究者, 为我们详解更为丰富精彩的西坝古窑。本文囿于资料所限,亦为严谨计, 只讨论窑口归属巳经确凿的西坝窑古瓷.
      西坝窑的早期遗存物数量很少,大抵是因为早期窑址及其堆积尚未被发现之故。上述那件暂定为五代的莲瓣尊类造型的黑釉器不见变形和窑病,器物主体为轮制,附加手捏贴饰的莲瓣,这种轮制和手捏并用的作法,应是西坝窑早期采用过的工艺之一。另在五通桥一位藏友处见到一件杯体巳大部份残失的杯,完整的足体剖面呈繁体的“亚”字形,显系摸仿金银酒杯的造型,从唐人“举杯邀明月”诗句可知,唐代饮酒用杯,摸仿金银器造型的瓷器在唐代有很多实例。上面例举的两件瓷器的造型风格与唐代是一脉相承的。
      西坝窑现有遗物多为两宋产品,造型有盏、罐、擂钵、壶、瓶、炉、碗等,器型不是很多。但各种造型又分不同尺寸、功能各异的器物。如瓶类又分酒器玉壶春瓶,和园腹长颈的陈设器花瓶等,花瓶中又分出筋(也有人称为“拉线”)的和不出筋的。罐类多附有双系,尺寸大和小的都有,但以高度为十来厘米的小罐为多见,因为西坝窑茶盏特别多,又时见有用来捣碎茶叶的擂钵,我们认为,这些小罐中的相当部份应是与茶有关的茶具――茶叶罐。壶类中又分器身修长的和敦实的多种,有高达三十厘米至十来厘米的多种规格,最小的高仅数厘米,壶多附有双系,曾见有龙柄的壶,从宋代饮茶用盏冲泡的习惯来看,壶类中相当大的部份应是酒具,不同造型和大小的壶应分别为酒具、其它曰用器等,部分小巧的壶应为文房水注。炉类又分鼎式炉和扁腹束颈撇口炉等,有不同尺寸大小的,有少量炉为模印的兽足,可见宋代西坝窑也有模印后组装成型工艺。我们注意到,西坝窑两宋遗物中,比例最多的是茶盏,次为罐、壶、瓶等,碗、盘、碟较少。从乐山城市建设工地出土的宋代瓷器品种看,宋代乐山附近地区民用饭碗等,可能主要产自乐山狄屏山窑(入宋后仍续烧,有窑址所出细长弯曲的壶流等宋代典型实物标本为证)、彭县窑和邛窑等窑口,从乐山多有宋影青碗出土的现象看,也使用远道水运而来的景德镇产品。
      西坝窑的胎质有细密的也有粗松的,胎色为深浅不同的灰黄色、灰色至灰黑色的多种,也有少量欠烧的胎带褐黄色。
      西坝窑两宋器物的釉,为黑釉和窑变兔毫、玳瑁、洒釉等,无论黑釉或窑变釉,其黑色中多含棕红色调子,多非纯黑色。而且釉的光亮度也有高低之分,大部份器物釉面亮度高硬度也大,也有的器物釉面亮度低硬度也小,这主要与器物瓷化度差异有关。
      西坝窑的工艺随时间推移有所变化,北宋精细,南宋次之,元代粗糙。以北宋窑变釉茶盏为例,造型多为较直的敞口,口沿向下约近两厘米的内壁凸出一道弦纹,深弧腹,小足,口径多为11厘米上下,高6厘米左右,足径3.5厘米左右。也有口径稍大和稍小的盏。胎质坚硬致密,胎体轻薄,圈足低矮(外底挖足仅约2毫米左石)而足缘稍宽(约6毫米左右)。有的精品胎体厚仅2毫米上下,标本断面呈丝绸样光泽,圈足细矮,圈足边棱带锋,足外缘45度斜削一刀削去边棱,刀法犀利准确,决不见拖泥带水。圈足下缘宽仅约3亳米,足外墙高仅3毫米,外底挖足仅约1毫米,盏璧和底厚度匀称,盏显得轻巧精致,虽挖足很浅,但放置平稳,决无外底心触物之虞。西坝窑窑变釉茶盏的削足都很浅矮,古代工匠限制足的高度,应是为了尽量增大窑内装烧量。从茶盏数量大且多见精品的现象来看,茶盏应是其主打产品,从材料、拉坯、施釉到装烧窑位,可能都受到了特别关照。这类窑变釉茶盏的造型和釉面都与吉卅窑同类产品相近,但区别还是明显的(下面将侧重谈到)。另还有一类施黑釉和兔毫釉的茶盏,乍看又与建窑盏相似,但区别更大(下面将侧重谈到)。西坝窑还见有酱红釉器物,数量不多, 质量粗糙.    但酱红釉器中有极少精品,已知仅有两三件全品存世,均为直径仅十几厘米和更小的小盘小碟,深灰色胎体坚硬,胎质细而间有粗颗粒,囗沿薄仅1点2毫米左右,向底足渐厚,为平底,底厚约6毫米,施釉齐底,底心无釉,高温烧结,釉面精光锃亮而细腻润泽,不见开片,历近千年而光亮如新,口外沿有一周宽一厘米的无釉带,显系“挂烧”。说明北宋定窑首创的挂烧工艺已被西坝窑所吸纳,但聪明的西坝窑工匠知道胎料不及定窑,因而变通地采用口沿薄、下部渐厚的方案,确保了器物耐用强度,但从器物薄薄的口沿看去又显得轻巧挺拨,十分可爱。由此可见,西坝窑工匠非常善于学习,通过学习借鉴,提高了自己的产品质量。在五通桥一位藏友处还见过一件与这种“挂烧”工艺和造型相同的、施用罕见黑釉的小碟,径不足十厘米,这是一种令人惊叹的美丽的黑釉,这种黑釉的润亮之美,语言是难以描述的,拥有它的藏家称它为“笔舔”,这倒是一种令人释怀的称谓。
      罐、壶、瓶类器物一般内外施釉,仅圈足和足内无釉。有部份瓶类小口器物器内不施釉,仅口沿至颈内壁有釉。有部份器物施用化妆土,器物器外施釉多不近足而露出未施釉处的化妆土,器物烧成后的化妆土有呈灰白色和褐色两种。有的炉则内外施釉,仅内底和外底无釉。
      窑扯所见的白瓷, 胎色灰白、灰黄、灰色、褐红的都有, 胎质较粗.器物胎体厚度适中, 见有碗的标本, 有的碗圈足尺寸代例稍大, 与宋代常见的较小圈足有一定差弄, 釉色呈灰白或灰白谝.  施釉及足, 足缘无釉, 但外底圈足内有草率施釉.  釉质多呈乳浊状, 难圈足等聚釉处见有玻璃质感.  器物多见跷跛变形, 器身时见有胎泡, 总体质量较粗糙.  从有的碗圈足比例稍大, 以及见有胎泡的现象来看, 这种在宋代有少量烧造的粗白瓷, 其上限年代有可能溯入五代.
      西坝窑与其它古窑一样,因社会消费层不同,其产品也是精粗并存的。茶具和酒具产量最大,精品最多,尤其是那些颇具观赏性的窑变釉精巧茶盏,与宋代“斗茶”的文化氛围是那么合拍,市场对它的欢迎和需求可以想见。当时四川黑盏产量较大的有川南的乐山西坝窑和川东的重庆涂山窑、川北的广元窑三处,宋代西坝窑东距涂山窑、北距广元窑、都有千里之遥。处在经济富庶,文化活跃,自古产茶,饮茶习俗浓厚的川西南地区的西坝窑,有着广阔的市场,其产品器成四方走,在宋代扩大为窑群的快速发展,是很容易理解的。
      西坝窑在北宋达到最盛期,后来可能是多方面原因影响,产品风格出现了一些变化。首先,北宋皇室用“贡御”、“进盏”的建窑黑盏饮茶,“宋徽宗赵佶斗茶时使用的茶盏就是建窑兔毫盏”〔14〕,使建窑黑盏名声大起,当时的人们有可能心仪并求索建盏模样的黑茶盏,这应是西坝窑增大黑釉和黑釉兔毫盏产量的外在诱因。另外,由于产品畅销,需求过旺,本身也有增大产量的内在要求。西坝窑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增大对胎土和工艺要求并不严格的黑盏产品的产量,这也算是迎合市场心理、各得其所之举吧。但这路产品的质量客观上较前期有所下降。这种质量下降现象不止发生在西坝窑,宋代景德镇窑的质量之变也如出一辙:“为满足国内外市埸上的大量需求,设法提高产量,在烧制技术上采用了……覆烧法,这种烧法尽管能大大提高产量,但在质量上受到极大影响,远不如前期”〔15〕。西坝窑质量的下降首先体现在胎质不如前期细密坚致,胎质渐差的直接后果是∶①器物胎体增厚,否则物理强度不够,易造成变形和使用中破损; ②由于胎质变粗,削足受刀性不好,圈足强度不够且易残缺,先前棱锋毕现的细圈足器渐少,而出现“玉环足”或“玉壁底”,甚至只有挖足的意思但实际并未挖足的饼足器; ③施用化妆土的现象渐多,以掩盖渐粗的胎质; ④受火软化临界值降低,器物出现变形,为避免变形可能降低了窑温,又出现欠烧或生烧,器物瓷化度随之降低。由西坝窑宋代遗物可知,南宋后期器物精品渐少,总体质量己经无法与前期特别是北宋相比。但需要强调的是:两宋所有茶盏类园器产品,在装烧工艺上均采用单件匣钵烧成,尽管是宋代后期质量变差的饼足茶盏也是如此,因为我们还未见两宋园器里心有带支烧痕的。而且,这种质量变化应是在相当长的时段内缓慢显现的,其间还或有反复。比如一件黑釉出筋(拉线)长颈瓶残器,深灰色胎胎质粗糙,施有灰白色化妆土,但莹亮滋润黑釉里凸现的浅色出筋就很具观赏性,如不残缺,当为美器。以我们目前对西坝窑的认识,还无法准确判断这种质量变化究竟从何时开始,但这种后期质量渐不如前期的趋势,是我们今后深化对西坝窑认识的一条线索。
      进入元代,经历战祸的西坝窑终于一蹶不振,现存窑址遗物表明,入元后的西坝窑产量大减,其产品质量基本上己乏善可陈,只主要烧制外施半釉、圈足内见脐突、里心刮涩圈、用桶式匣钵成摞叠烧的粗糙的饭碗了。这种饭碗见有施黑釉、酱褐釉和白釉的,胎色灰至灰黑,亦有褐红色胎,胎质均粗糙。施黑釉和酱褐釉的不用化妆土,釉汁稀薄少亮; 施白釉的施用化妆土,釉汁粗浊无光。碗多有生烧和变形,窑址遗弃有不少成摞粘结的残碗,但少有人问津。这种饭碗的烧制, 应是由宋代粗白瓷碗延袭而来, 只是更为粗率而巳。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萧条, 以前的大宗产品茶盏已无甚市场需求, 基本被迫停烧, 在社会消费水平低下的元代,转而烧制这种粗瓷碗, 可能是部份劫后余生的窑户维系生存的无奈选择。元代也烧制黑釉或酱褐釉的冥器――老纸罐及少量高足杯等,但均粗糙。显然,元代西坝窑走向了衰落。

      五、西坝窑古瓷的文化内涵及在中国同类古瓷中的位置

      西坝窑的成就主要在宋代,最能代表西坝窑文化审美意蕴的是黑釉和窑变釉器。西坝窑最典型的产品是茶盏,次为壶、瓶。主烧茶文化和酒文化用具是西坝窑的显著特点。
      1、西坝窑古瓷为何多黑盏
      中国饮茶习俗由来已久,经唐代陆羽的总结和推广,唐宋更盛。《茶经》说∶“碗,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可见唐人尚青,饮茶用青瓷碗。到了宋代,士大夫阶层讲究用盏“斗茶”饮茶。其作法是把茶饼碾成末,置于盏内,然后用沸水点注,茶汤表面浮起一层白沫,由众人鉴评, 斗茶各方看谁的沫色最白,谁的白沫持续时间最长,则谁为胜出者。从苏轼的“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施点茶三昧手”、 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 松风蟹眼新汤”、 道士张继先的“人言青白胜黄白,子有新芽赛旧芽, 龙舌急收金鼎火,羽衣争认雪瓯花……”等等众多宋人咏茶诗文, 似乎还可隐隐领略到当时斗茶、评茶时浓厚的文化氛围。宋人甚至痴迷到外出也茶具不离身, 南宋诗人翁卷有诗云:“一轴黄庭看不厌, 诗囊茶器每随身”,好个“每随身”!  宋代嗜茶斗茶风尚之盛, 这里也可见一斑.
      盏是一种小型碗类漏斗形器物,一般为敞口或稍收敛的敞口、深弧腹、小足,口径多在十一二厘米左右,也有口径稍大和稍小的。大约由于当时全国各地“斗茶”的规则相同,宋代各窑口烧制的茶盏造型也略同。观察白色水沫当然宜用黑色容器,让水沫维持较长时间又与保温性能有关。宋徽宗赵佶《大观论茶.盏》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 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16〕。徽宗是斗茶专家,盏色、盏深、盏径、盏的保温等都讲得很透彻,如果赵佶仅是主管文化艺术的官员,必有所作为,不幸他偏偏是个皇帝。蔡襄《茶录》也说∶“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7〕。 宋初陶彀《清异录》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7〕,可见宋初就选用窑变釉黑盏饮茶了。
      选用黑盏,还与宋代主流文化,深受道家和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有关,特别是受道家的影响很深,宋徽宗就自称是“教主道君皇帝”〔11〕。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故恒无欲,以观其渺”〔17〕的审美观,主张宁静自然、无中生有、由简单化生无穷。所也明代点评的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多是素身单色釉(钧瓷属窑变釉,即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中的“变”在宋人那里就属自然的范畴),定窑白瓷有刻印花且“有芒”,所以在宫庭里终被釉色幽静的青瓷所取代。这类色质如玉,含蓄幽静的青瓷, 同时也有着谦谦君子般的儒家“德玉”思想的影子。宋瓷是内修气质,外修釉色,重釉轻胎,不事繁缛,追求宁静自然、“乘物以游心”〔18〕而达天人合一的高雅审美意境的,黑釉和窑变釉器能登大雅之堂,就是在宋代。上层斗茶,举国跟风,这种风习对茶盏的大量需求,无疑是宋代盛产黑盏的历史文化原因.  当然也是西坝古窑盛烧黑盏的历史文化原因.
      2、宋代黑釉瓷文化内涵新解
      黑色本来是不招人喜欢的颜色,到了宋代,各种造型(盏只是其中的一种)的黑釉瓷,却空前多了起来,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若只用黑盏宜斗茶来解释,似显单薄。
      世间习以为常的事物,总是容易被忽略。但这次是幸运的,当“黑色即玄色”这一老生常谈,与西坝窑黑釉相遇时,竟然抖落了千年的历史尘埃,露出了宋代黑釉的另一层文化含义。 (汉)许慎说: “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19〕。《辞海》释为:“玄,带赤的黑色,泛指黑色”〔20〕。当代学者任继愈先生认为:“玄,深黑色,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深远看不见的神秘意思”〔17〕。的确,“玄”与道家的关系,实在是千丝万缕的: 道家的学说又叫做“玄学”,道家修练的内功被称为“玄功”,就连道家的衣帽着装也多是玄黑色……。确立中国仙道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晋代葛洪的《抱扑子》,其《内篇》之卷一《畅玄》开篇即说: “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昧乎其深也,故称微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故玄之所在,其乐不穷。玄之所去,器弊神逝……其唯玄道,可与为永”。在葛洪这里,在神秘浩渺又灾祸莫测的宇宙人间, 世人唯有依附天人玄通的“玄道”,才能求得安乐康宁。 但“玄道”无影无形,大千世界现实中又灾祸无常,奈何?  在笃信仙道的宋代,人们把寻求安宁的目光,投向神秘幽远的玄黑色,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意识依附。在宋人眼里,物我玄会、与“玄”为伴(“玄”在),就能得到安宁,“可与为永”的玄黑色不但能佑人平安,而且还宜于斗茶时观茶色。它是祥和的,因而是美的!  这种祥和的幽远美,与宋瓷追求的幽静美殊途同归、“异名同谓”〔17〕,其“美”的本质是一致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许慎描述的玄色,恰恰是宋代西坝古窑黑釉的正色,这就清楚地表明,西坝古窑在宋代,选择玄黑色作自巳大宗产品的装饰釉色本身,就是有着深层含义的一种文化审美取向。此前陶瓷学术界在谈宋代高产黑瓷的原因时,只提及黑盏宜斗茶,而本文则认为,宋代高产黑釉瓷,是多方面文化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道家审美意识的潜在影响(在宋代尤深),而不仅仅是黑盏宜斗茶,因为黑盏数量虽然巨大,但在宋代全国空前的黑瓷产量中,毕竟只是一部份。这是本文在探讨西坝古窑过程中的一个意外发现,作为一种观点,在此首次提出,以就教于方家。本文认为,由此,我们可以从这一文化视角来解释,除适宜斗茶的黑盏以外,西坝窑以及宋代南北许多窑场,何以还空前盛烧壶、瓶、罐、炉等等多种造型的、精美的“天目”黑瓷这一历史现象。
      3、西坝古窑黑盏与宋代名窑黑盏的异与同
      宋代烧黑釉类茶盏的窑口很多,以建窑和吉卅窑成名最早,而以西坝窑发现为最晚,但西坝窑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知道,建窑以“贡御”、“进盏”贡瓷成名,吉卅窑则以窑变釉和木叶纹及剪纸贴花著称,西坝窑的茶盏类产品与这两窑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又有着自己独具的风格。
      建盏“乌泥胎”密度大、胎厚且重,保温性能对北宋汴京等北方地区斗茶,胎厚成了重要保证。但西坝窑这路黑釉盏产品(这里特指西坝窑的黑釉和兔毫釉盏,非指其它窑变釉盏)胎的厚度和重量均小于建盏; 建窑盏不用化妆土,而西坝窑黑盏多施用化妆土; 虽同为黑色胎,建窑胎粗而坚硬,西坝窑胎粗而松软。这种粗松的胎,间有气孔,客观上可减缓热传导,作为西坝窑主要服务地域的川西南,气候温和,保温要求不像北方那样严格,盏体轻巧便于携带把玩,这应是西坝窑因地制宜思想的匠心体现,这种胎稍薄但仍具一定保温性能的黑盏,西坝窑工匠是歪打正着还是有意为之? 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其间透露出的信息,是耐人寻味的。以上是两窑的相异之处. 但两窑也有相似之处:釉相似,其黑釉和兔毫结晶釉釉面观感如出一炉,单看釉难以分辨窑口。 主产茶盏相似,有人对建阳窑遗址出土的数十万黑瓷残片做过统计,有90%以上是茶盏(只有少量玉壶春瓶、罐、壶、钵等)。西坝窑探索起步晚, 还无法统计出宋代各造型器物的比例,从西坝窑现有遗物中,茶盏数量特别多的现象看,虽然比例没有建窑那么高,但主产茶盏(次为酒壶、瓶)巳是基本事实。
      西坝窑与吉卅窑的相似,则主要体现在窑变釉器物(这里不包括黑釉和兔毫釉器),特别是茶盏。两窑茶盏的造型相似; 胎质大体类同,无明显区别,多较粗松,器物厚重度略同; 玳瑁等窑变釉色斑几乎一般无二,乍看难以分辨。其实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首先胎色有差别,吉卅胎多为土黄色和米黄色及少量青灰色,而西坝窑胎多为灰黄色、灰色至灰黑色,胎色一般比吉卅窑深; 吉卅盏的削足很特殊,多数圈足足边见园,棱角不显,而西坝窑盏是挖足通常比吉卅浅,盏的足为棱锋毕现的细浅圈足、足沿稍宽的浅圈足、玉壁底足和饼足几种; 吉卅窑多数釉面光亮度低,有人形容为见水亮,釉面硬度稍显低,而西坝窑盏多数釉面光亮度高,釉面硬度稍高。至于北宋西坝窑部份窑变釉精品盏,除棱锋毕显的细圈足与吉卅盏削足区别较大外,亮度很高的釉光和很薄而坚细的胎体,则与吉卅盏有明显区别。另外,西坝窑没有吉卅窑的木叶纹和剪纸贴花品种。
      久负盛名的建窑盏和吉卅盏,与西坝盏有相似之处,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的文化土壤; 它们又有相异之处,那是各地窑工因料造器、各运匠心而致风格别具。宋代的“斗茶”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精彩的一章,也是博大的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黑茶盏是因“斗茶”这一文化活动应运而生的特殊器物,无论是久负盛名的建窑盏、吉卅盏,还是西坝盏或其它古窑的宋盏,都是已逝去时空里曾经盛开的文化奇葩, 都是那段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和载体。兹循古韵咏盏曰∶
      采色三昧手,雪泓蟹眼汤。
      徐溢芝兰气,千古盏尚香〔21〕。
      4、西坝古窑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尚待深入挖掘
      西坝窑古代工匠为故土留下了如此丰厚的遗赠,让人不油然心生敬意! 但我们对西坝窑尚属初探, 认识还很肤浅, 有很多问题尚待厘清, 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尚待深入研究和挖掘.   本文权作引玉砖, 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 共同来把西坝古窑的研究深入进行下去.   我们相信, 西坝古窑及其精美遗物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将随着今人认识的深入, 而愈益凸显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