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446|回复: 0

    火烧周正堡:王姓家人抗日佳话。(王守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9 16: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周正堡是一个工农业蓬勃发展,民众生活殷实富庶,自然环境十分秀美的村庄。我王氏家族是村中的主要大户。自清初“随龙北上”,繁衍生息于此。在三百五十余年的村落兴衰中,王家经历最大的事件,首属“火烧周正堡”,为此,必要将其注入史册。
      周正堡位于海城北,腾鳌堡西2.5公里处,今隶属鞍山市腾鳌特区的一个街道。其面积约3平方公里,村庄坐落于特区北部中间。村西侧南北,有一千多米长,一百来米宽的大水坑。村内南北两条道路,东西八条街,是横竖都成行的方方正正的一个村落。清末民初年间,有三百多户,两千多口人居住在这里。该地一无山、二无岗,一片平川,土地肥沃。人们勤劳,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没有名门望族的大户,但总体上是一个殷实富庶的秀美村庄。百里民众都传颂着:“熙熙攘攘腾鳌堡,吹吹打打接官堡,破狼破虎黄士堡,小车大辆周正堡的歌谣。当时的周正堡可以说是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魔爪伸向中国,伸向东北。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命令东北军步步后退,将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了侵略者。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政权失控,社会混乱,毛贼土匪蜂起。辽南地区有海青、新山、顺天龙等多股绺子,上千匪徒。他们沿着辽河两岸到处烧杀抢劫,使百姓惨遭涂炭。
      为应付其形势,东邻的腾鳌镇,已筑围墙购枪,实行武装防卫。我村十余家富户遁居于此镇,而多数人家则无处投奔。于是,王万慈村长和王万宾、赵廷会等一些民众提出挖围子、买枪支,实施自卫防范的主张,并得到二十四个牌共同赞许,但同时也遭到一些富户的反对。他们认为:挖起围子,买来枪支,反而会引起匪帮的注视,前来抢财夺枪。再说我们这点武力与匪帮不能相比,其后果不堪设想呀!一场雄辩后,还是以少数服从多数,做出了挖围子,实行武装防御的决定,否定了坐以待毙的论调。
      1932年初,全村总动员,十天的工夫,在村东和村北两侧,筑起l公里长,4米高(从沟底算)围墙。并修建了16个探出围墙0.5米远,便于扩大扫射面的探出式炮台。同时又迅速自制和购进手枪6支、步枪28支、台炮33支、洋炮120支、母猪炮30门,合计217支(门)。另外,还有扎枪300根。
      村会组织了自卫团,由村长王万慈兼任团长,进行指挥。王兴武为守卫队队长,具体领导队伍、督察岗哨、调剂火力。全村青壮年300名组成了守卫队,把守要塞,并准备随时调遣打硬仗。可谓防务严密,斗志昂扬,严阵以待,保卫家乡。
      1932年7月13日上午10点,匪首“顺天龙”,派高力堡村民王殿花(原周正堡人)持信前来,要求“从周正堡借道,并借用枪支” 自卫团研究后,认为“以借道为名,实际就是要缴我们的枪支”。团长(村长)王万慈予以回绝。“顺天龙”得知后大怒,当即会合“海青”、“新山”等7股匪徒,率400多人,于当日下午两点,前来攻击。包围了东北两面7个炮台,火力十分凶猛。
      为了节省弹药,守卫队们提出“开枪见物、不放空炮”的口号。要求充分发挥炮台和母猪炮(1个门炮,3个崽子一次装60块铧铁。射程3米远,射幅90度,成扇面形。一个人装药,一个人发射)威力和作用。自卫团的守卫队队员们,各个心中都有一本帐:如果打败了,土匪进村来,村民的生命和祖祖辈辈积累的家产,将无法想象。因此,决心誓死保卫家乡,与阵地共存亡。
      打得最激烈的是村北刘家坟炮台。日落时“新山”带100多人,发起猛烈进攻,打的守卫战士曾退出炮台10多米远。击退后,又有3个土匪爬上围顶,正准备向里面扫射之时,神枪手“六回子”-一刘朋占赶到,他冲上去一连三枪,打死三个匪徒(其中有“新山”的父亲),打退了其猖狂进攻。刘朋占为此立下了大功。村东的火力更凶了,棉花铺炮台与土匪展开了争夺战,打的三进三出,苦战了一宿,保住了阵地。从而振奋了精神,增强了信心,守卫队员刘朋展,脖子受了伤,也不下火线。
      第二天,7月14日早6点,腾鳌镇自卫队员,周正堡人刘宝桥、刘宝让、刘宝和、崔宝库和黄老四等五人,冒险携械,吹着号,从周正堡南卡门进村,回来助战。此刻,王殿辅等人不顾生命危险,把从腾鳌镇求援的弹药,也运到了前线。因此,士气高涨,情绪昂扬。为了便于?望,并使敌方无处藏身,趁匪徒回去吃饭之机,我们将围子外的高粮全部压倒。
      这天8点,对方上百人又攻了上来,并运来了两门每次装5公斤炸药和3个称砣的自制梨木炮,向我方发射;他们还携带两万响鞭炮,装在铁桶内挂在树上燃放,虚张声势。鞭声、枪声、炮声,轰天震地,响成一片,企图逼着周正堡人赶快投降。
      匪方为了吸取前一天惨败的教训,在距围子百米远以外,挖了战壕,作为掩体。他们连续不断向我方发起攻击。夜间,我方人员在东南角炮台内,听到围子外的匪帮窃窃私语,说:“此处枪少火力弱,咱们一会儿从这打!”据此情报,我们立刻从南门调来了一台母猪炮,安排了刘玉田装药,刘廷柱发射。刚布置完毕,匪数十人,以猛烈的炮火攻了上来。刘廷柱瞄准对方,一连发射三炮,打得土匪狼狈逃散。
      周正堡的防御工事,真是固若金汤。第二个夜里仍未被攻破。对方由于进攻不利,伤亡惨重(死60、伤80多人),“新山''等十几个匪首,连夜汇集于王家营子村,商讨对策。决定“停战撤退,重整旗鼓后,先打腾鳌。打开腾鳌堡,周正堡不攻自破。”于是,次日晨,敌匪已败到了小河口西岸。周正堡的保卫战,以全面胜利而告捷。
        7月15日,战场出现一片平静。人们正在品味胜利之际,过晌,后街村民王忠信,接到他亲属(土匪成员)的一封信。告知:“老北风”率两千多人,带着机枪、大炮前去打周正堡,现已开到浑河西岸,劝王接信后赶快带家属逃命。王将此信又交给了自卫团长王万慈和守卫队队长王兴武。看后,信以为真,表面装着镇静,但内心已动摇。有的村民见他们趁着天黑,把家眷从西卡门送出去了。于是,大伙慌了,也连夜向邻村逃难。固而导致守卫人员全线撤退。全村两千老幼一宿工夫都跑光了。
      王铁屯一位农民,给周正堡侯殿元家抗活(打工)。7月16日清晨,跑回家后遇上了土匪“海青”,说“周正堡人都跑光了!”于是,“海青”立即率匪20余人,由周正堡南门,鸣着枪进了村。为了报复、解恨,将房子、柴垛点燃,火光四起,浓烟漫天。此刻,退到小河口西岸的匪帮,发现东方烟火腾空,得知周正堡已破,便火速返程。对周正堡肆无忌惮的烧呀!抢呀!前街未能逃走的刘老太太(刘廷书母)被吓得投井自尽,还有一襁褓中的娃娃,也被匪帮掠走。
      周正堡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全村烧掉了大车110台、骡马400匹、牛羊200余头、肥猪400多口。更重要的是房屋,除了关帝庙和王万信6间、王殿润3间、刘宝信3间、侯美臣3间民宅外,其余两千多间,烧得残垣断壁,漆黑一片。
      上述财产,再加上难以计算的衣物、家具,估计损失达人民币3亿元。
      外逃的村民也难免劫难。王老太太跑到高力堡,被劫去大洋8块;康泽普的妈妈,途中被绑票,花赎金200元;村民王万起逃往东甘沟子被截,打得奄奄一息,苏醒后又逃到腾鳌堡,才得以活命。
      逃难的次日(7月17日),还过来了一架日本飞机,侦察嘹望情况。跑到腾鳌镇的人们还被进驻的日本兵盘查了一番。在那里的一千多人,处于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之中,其惨状殊堪怜悯。但,由于周正堡王殿一、王殿辅、赵克泰等几位知名人士,积极奔走和向腾鳌镇社会各界呼救。在商务会会长邹慎武、农务会会长胡焕章的支持下,难民得以全部安排在小学校食宿。两会施舍高粮4万多公斤、衣物被褥300余床(件)、现金600多元。
      村民王殿生被推选为难民头领。组织大家的生活,每日三餐:高粮米饭、咸菜、大葱、大菜汤,带领同胞渡难关。8月中旬,伪军司令王殿忠率部队千余人,奉命前来腾鳌镇一带剿匪,以平定局面。周正堡700难民,跪在司令部(在南烧锅)门前请愿:(1)剿匪还乡;(2)救济难民。王司令慷慨应允,并派参谋长与难民会面,又施舍衣物300余件。
      剿匪势如破竹,机枪、大炮打退了匪帮的嚣张气焰,一股作气追杀到三通河西岸。9月,腾鳌地区才得以安宁。看到形势平稳了,周正堡的百姓才陆续的回村。搭起了小窝棚,支起了马架子,忙着收割庄稼,过起了缺衣少食的困苦生活。自此六、七年后,才逐渐的盖起新房。但昔日那股元气,几十年也没有恢复过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周正堡的保家自卫战是军事上胜利,思想上失败。我们武装击退了多于自己几倍的敌人,特别是那些英勇善战、援战救助者,他们为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但思想上,特别是领导者,外强中干,内心软弱,中敌诡计,吓破了胆,酿成了千古之恨。周正堡为了衷心感谢腾鳌镇农商两会和各界民众,于1933年5月,在该镇北门里的东侧,以“赈灾流芳”为题,立碑为念,以表万世勿忘,以唤起村民与后代,将其流传后世。
                                       摘自《谱牒文化研究》2009年第1期(总第11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