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22692|回复: 0

    回族各姓氏来源与分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7 16: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在中国回族中,以“阿”音起头的经名很多,这是形成阿姓的主要来源。如在元代的官员中就有阿刺浅、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兰、阿葩实、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马等几十人。在明代,还有回回天文学家阿答兀丁、阿都刺。此外,一些回回人将与阿无关的经名改为阿姓的也有。如清代内务府回回人海里玛,后改阿姓,遂成为了回族阿姓的又一支。阿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艾:回族中的艾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清代,归附回回艾布巴克,其后裔遂以艾为姓。艾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及江苏等地。
      安:安姓是中国回族的古老姓氏之一。唐太宗时,由阿拉伯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嘎宛思,因其名首音与王、安、万音相谐,故后人便以此为姓。此外,于唐贞观初年率部族五千余人来华定居,并被安置在维州(今四川茂县),后被授封左右卫大将军、定襄郡公的安息(今伊朗)人安腓汗其子安附国(右戍卫大将军、进爵为开国子)、其孙安思抵(右王铃卫将军、北平县公)。安思恭(高宗时任鲁州刺史),也是安姓回族的早期先民。其后,明代时来中国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喀刺第三子安都鲁,其后裔融入回回民族后,也取安为姓。另据《姓氏考略》载,安姓是以国名为姓氏。古代安息人或安国(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人来中国自居不归者,以安为姓。《通志;氏族略》也载,安姓出自安西王后代。西域学者安清,原是安息国王太子,后到中国,以安息国名首音为姓。《唐书;宰相世系表》也称;“安氏,……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历史上的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东北部,是我国开通丝绸之路,扩大中西亚贸易交往的必经之地,也是许多留居中国的穆斯林之故国。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及西北地区。
      把:回族中的把姓,大多是明代回回入附者和贡使经名的首音。如景泰三年(1452年)有入附回回把把,景泰五年(1454年)从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入附的回回人把好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回回贡使把部利朵思麻,不仅娶妻生子,而且还授职指挥佥事。明代还有一位年代不详的西域回回使者把把赛。把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分地区。
      白:回族中的白姓,仅次于杨姓,也是大姓之一。现居广西桂林的白姓回族,谱系称始祖为伯笃鲁丁。据《元诗选》记载,伯笃鲁丁字至道,称鲁至道,答失蛮人,进士,至元三年(1266年)任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因“伯”与“白”对音,其后裔先取“伯”为姓,后改白姓。又据《新元史;氏族表》载,西域回回伯德那之子察罕,元仁宗赐予其白姓。明代、哈密回回哈只阿力,英宗北狩有翊戴之功,天顺英宗复辟,哈只阿力举家内附,任锦衣卫指挥佥事。卒后,子阿讨刺袭职,赐姓白名瑜。瑜子白镔,镔之子白澜、白赢及五世白镛、六世白廷圭、七世白三捷,均延用白姓并世袭锦衣卫指挥使。(《明孝宗实录》、《锦衣卫选薄》)陕西丁也是哈密回回,初居甘州(今张掖),任指挥使,后迁居北京,其孙亦撒,为锦衣卫百户,嘉靖六年(1527年)赐姓白名勇。白姓回族在中国分布较广。
      摆:回族中的摆姓,早期见于唐天宝元年(742年)进入中国,在长安(西安)县子午巷(化觉巷)任掌教的西域回部人摆都而的。及至元代,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任定远大将军、贵赤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的明安,其子便姓摆,名言太。摆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拜:拜姓为回族古老姓氏之一。据《姓氏词典》称;“(拜姓)是回族姓。亦见《万姓统谱》。宋有拜瑚。”拜姓大多取自祖名首音。如元英宗(1321-1323年)时,拜中书左丞相,常直内庭,知无不言,振立纲纪,修举废坠,加惠兵民,轻摇薄敛,宏远端亮有祖风的拜住(拜住曾祖木华黎、祖安童均为元朝开国元勋)“之后裔姓拜”。(《回教民族说》)陕西大荔县“《拜氏家谱世由篇》说,拜氏是元代初年木华黎的后人。至元大德、至治间的拜住始姓拜……至明,拜住之子(拜)笃麟降明,奉命由涿州经山西迁居大荔沙苑。”(《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拜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宝:回族中的宝姓,出自经名首音。如在元代,就有三位名同人不同的“宝合丁”。此外还有“宝合丁刺只”、“宝童”、“宝哥”等人。清代,在云南回民起义军中,有一位将领名叫宝文明。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云南。
      保:云南回族中的保姓,出自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即“回族十三姓之一”。但昭通《保氏族谱》称:“吾族原于蒙古,初以特穆尔为氏,元之右族也。自库库台特穆尔尊号保保,而入滇始祖以阿保名,于是改姓保氏。”(《滇南丛话》)对于此话,白寿彝先生指出:“予于《族谱》所记第十三世以后,颇为相信。十三世之前,予乃不能无疑。其真实之程度如何,固不难据史籍以断。”(《滇南丛话》)对于昭通保氏“原于蒙古”究竟是指“蒙古国”还是“蒙古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比:比姓, 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
      卜:回族中的卜姓,为改姓。元末明初,明太祖为惩罚蒲寿庚“导元倾宋之罪”,对蒲氏家族进行了迫害,“蒲姓恐被株连,故相率改为卜姓(音相近似)”。(《泉州涂关外法石沿海有关中外交通史迹的调查》)再有,明洪武中入附回回儿只,因出“使倒刺沙、撒马儿罕(今属乌兹别克)功官百户,占籍嘉定。后改姓卜,曾孙卜相、相侄永正、永正子升世代袭职,为嘉定回回世族。”(《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卜姓回族现今分布不详。
      常:回族中的常姓,据金吉堂称;“`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耳汗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姓联宗遂姓常。”(《回回姓氏考》)另据江苏六合《常氏谱序》载:“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远,明永乐年间,祖泰云,为都督总兵,因年老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处的常姓回族也称是常遇春之后裔。常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山东和江苏。
      达:回族达姓主要源自皇帝赐姓。元初,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人母把拉沙随父塔不台入华居台州(今浙江临海),拜南宋遗民周仁荣为师,刻苦攻读汉语文,于延佑七年(1320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廷试赐进士及第,授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文宗建奎章阁,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帝赐蒙古姓名达不华,后裔遂以‘达’为姓。”(《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今江苏六合达姓为其后裔。另,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西北名将达云,“出身于凉州卫(今甘肃武威)武将世家。其先为西域回回贡使,留河西不归,渐为凉州大族。”(《回族人物志》)这应是达姓回族的又一支。达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宁夏等地。
      答:回族中的答姓,据始修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的《答氏宗谱》记载,现居于湖北钟祥、两阳等地的回族,其始祖“原籍西域,自元世祖至元癸已(1293年),讳刺辛与刺海祖,同孛可入,献大珠,赐价不售,帝嘉其廉,命姓答氏”。及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答氏四世祖答失蛮(授驾前指挥,后追封为武略将军)迁居钟祥县后,始为答氏定居湖北之先祖。其后,答氏二十五代子孙以湖北郢城答家湖为中心,分布于荆、襄(汉、沔、宜城等地。省外则落籍于江苏六合、四川城都、甘肃平凉、湖南长沙、河南南阳等地。现今,答性回族主要分布在湖北荆州、河南南阳。
      笪:回族中的笪姓,据《通志;氏族略》,归在“以氏族不得其所系之本”类。又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称:“出处无可考。”显然,这是一个出自少数民族的姓氏。在历史上,有籍可查的为清初顺治时回回进士、书画家兼诗人笪重光(1623-1692年)。其人在当时不仅为四大书画家之一,而且有“官御史,有直名”之誉称。(参见《中国名人大辞典》)在清代中后期,在重光之孙笪立枢(乾隆五十七年举人)、孙女笪妃,均为著名的画家。笪姓回族现今分布不详。
      党:回族中的党姓,源自我国西夏党项族。在公元1038年,由党项人元昊建立了历时190年之久的西夏国后,一些党项族人逐步融于回回民族当中,故延用此姓。党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等地。
      岛:回族中的岛姓为数很少。在明代分封诸王,屏藩王室和实行移民政策的过程中,各地的回民大量迁入山西,故形成了“太原回民十大姓”,其中便有岛姓。岛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西太原。
      邸:回族中的邸姓,是明永乐年间实行移民政策,由外地迁往山西太原的。山西太原的回回十大姓中便有邸姓。邸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西太原、内蒙包头和北京。
      底:底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丁:丁姓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东里文集》)丁姓大部分是来自先祖经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汉语发音则可读或译为“丁”。因“迪尼”为阿拉伯文“宗教信仰”的意思,故穆斯林好取与之有关的名子。如“安拉;迪尼”(旧译为“阿老丁”),意为‘真主的宗教”;‘舍木颂;迪尼”(旧译为“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纳速刺;迪尼’“旧译为“纳速刺丁”),意为“胜利的宗教”等。在元代,回回人名尾音带“丁”(迪尼)的相当多,于是他们中间一些人的后代便取“丁”为姓。如“勘马刺丁之后裔姓丁。”(《回回民族说》)丁鹤年“其先西域人也。父职马禄丁,徙居武昌,因以为氏。”(《新元史》阿老丁,西域回回,成祖永乐二十三年(1424年)入附授德州卫都指挥同知。子札马儿丁、札刺儿丁皆袭封。后札刺儿丁以丁为姓,名全。丁全子名丁宗智。”(《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丁姓中最大的一支,当属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因其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等姓,在国内分布很广。如福建泉州陈棣的丁姓回族,“一世祖节斋府君,讳谨,字慎思(赡思丁)。”(《执斋公图谱;历代忌辰总目》)“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赛典赤瞻(赡)思丁是今日泉州陈棣丁姓的始祖。”(《陈棣丁姓研究》)丁姓回族在全国均有分布。
      定:回族中的定姓,是“以伊斯兰教徒的谱系为基础而改写的汉字单姓”。(《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据续修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重修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定氏宗谱》载:“一世祖定公于元末自高昌入中原居山西大同府(今大同),为元顺帝效力,官居西台御史,二世祖定宝禄,因有武功于明朝,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护藩分封至楚,授武昌卫所指挥,落籍武昌长虹桥,为山西定氏移居湖北之始祖。”其后裔在数百年间,虽纷纷由经商、出仕、随军调遣、游学、逃荒或过继承嗣等原因迁至全国十多个省市地区,但仍以湖北居多。
      端木:端木为回族复姓之一。端木原为中国古老的姓氏,后也融入了回民族之中。端木,早期见于回民族的有清代的书法家端木采、书画家端木焯、端木治等。端木这一回族复姓,主要分布在安徽和东南沿海地区。
      朵:回族中的朵姓,取自祖名首音。如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自西域入中国贡狮,后留居京师(北京)的朵思麻,其后裔便取朵姓。清代居北京的回族占卜家朵世麟便是其后。(《北京牛街志书——<冈志>=朵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法:法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凤:凤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一带。(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傅:傅姓,据《广西回族穆斯林及清真寺》载:“傅姓先世系阿拉伯人,随万葛思应唐王之求来中国平定‘安史之乱’留居中国,进入广西,始祖宏烈于明末清初由江西来任广西提督军门,又于十六年至十九年(1677-1680年)任巡抚,殉职后葬于临桂旧村滚狮岭(俗称滚子岭),后裔定居旧村,成为傅姓一族。”傅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河北等地。
      尕:回族中的尕姓,主要源自明清时的伊斯兰教法官“尕最”的首音。再有,自中亚而来,精通《古兰经》诵读的学者及在清真寺里担任初级经文教学的阿訇,人称“尕阿訇”,也是少数尕姓之源。在新疆地区有一尕姓家族,上祖为明代望族。至清初,曾祖曾考取进土入翰林院,故陕西咸阳一带有民谣:“先有尕家坟,后有河州城”。另外,个别尕姓也有出自信仰伊斯兰教的藏族同胞。回族中的孕姓,主要分布在陕西、新疆、青海等地区。
      改:回族中的改姓,初期见于康熙年间居北京牛街的社会活动家改弼廷。改氏先祖为麦加人,故其姓应是由“名改姓”而来,或为求仕入官者的赐姓。改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高:回族中的高姓,多是西域穆斯林入关后的改姓。如元代学者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为西域回回,随蒙古征服者入关,落籍山西大同。明代西域回回善巴斯,入关居甘州(今甘肃张掖),改名为高彦名。清代名将高天喜,先世也是西域回回,后落籍青海西宁,改姓为高。回族高姓在中国分布很广。
      宫:回族中的宫姓,早期见于明代吐鲁番归附回回宫火因。宣德四年(1429年),宫火因入朝后授锦衣卫指挥使,遂以宫为姓,有子宫玉、孙宫祥、四世孙宫清,并世袭其职。宫姓回族在北京,山东、辽宁、上海有分布。
      古:回族中的古姓,据考来自唐初进入中国,后于天宝十四年(755年)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另据江苏扬州中学退休教师古城厚老人讲,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时迁至扬州。《扬州府志》有载。古氏原有家谱,历三十三世,后毁于兵难。在明代时,扬州还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称“古回回”。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河南地区。
      郭:回族中的郭姓,早期见于元代福建泉州和惠安等地。据1967年在泉州通淮门外法石乡发现的“惠(惠安县)白奇(白奇乡)晋(晋江县)坡庭(法石乡内)郭氏世祖坟茔”中的波斯文所记,该墓的主人为:“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著名的),”即郭氏先祖郭广德(波斯语译汉姓“郭”音为“贡”,且顺序是名在前,姓在后,故郭广德译后为“德广贡”)。今泉州和惠安白奇乡万余名回族和迁居在各地的郭姓回族,多为郭广德之子郭子洪、郭仲远的后裔。(可参见《泉州伊斯兰教石刻》、《郭山义房家谱》、《温陵螺阳奇山郭氏族谱》、《华山里顶前架郭氏家谱》)郭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山东、河南等地。
      哈:哈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哈姓起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元代住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广东宣慰使都元帅的哈散,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分别是北宋神宗年间进入中国的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和孙子。在元代的中高级官员中,还有哈伯、哈八石、哈八失、哈儿沙、哈海赤、哈黑丁、哈刺、哈麻、哈迷都丁等三十余人。在明代官员中,有哈林(通事指挥佥事)、哈铭(锦衣卫指挥使)、哈直(安庆卫指挥)、哈维新(商镇参将)、哈斯哈(潼关副将),以及随同郑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及至清朝,曾任过云贵川总督和云贵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应忭曾为武昌水师提督,其子哈尚德在乾隆初任过总兵。另外,先后任过湖广提督和贵州提督的哈攀龙,其太祖哈先闻、祖父哈云、父亲哈世荣均为通议大夫、一等待卫。哈攀龙之子哈国兴,为乾隆十七年(1752年)武进士,曾出任过云贵提督和参赞大臣。其弟哈国泰曾过巡捕三营千总和云南临元镇总兵,儿子哈文龙、哈文彪也分别任过四川军营补陕西提标右营守备和千总等职。由于哈家多出将门,且功绩显赫,故乾隆皇帝在哈国兴病亡后入祀紫光阁昭忠词时制赞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回族人物志》)哈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湖北和西北等地。
      海:回族中的海姓,主要源自经名首音。如元代的“海鲁丁后裔姓海”。(《回教民族说》)在中国,回族海姓大族当数海南海氏家族。海南海氏回族,其先祖海答儿,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从军海南,落籍琼山(今属海南海口)左所。海氏先祖多从军行武,海答尔落籍琼山后,全族弃武从文,杰出文人学士辈出,且多为政治家。著名政治家海瑞便是海氏第五世后裔。在明代,仅琼山海氏一支,就有举人、进士八人。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海氏“一门之内,才德彬彬,为海内鼎族”。但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歧视迫害,海南海氏回族家族大多已分散流失。在西北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也有海姓回族一百多户。这一支海家,为明末伊斯兰教经师海东阳之后,现已传至第九世。今海家老坟上还有为纪念海大师,立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的石碑。在甘肃和新疆亦有一少部分海姓,这部分海姓源自元朝时屯戍垦边的“西域亲军”和“探马赤军”经名译音,与其海南和中原地区的海姓不同源。海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原、西北和山东等地。
      韩:回族中的韩姓,据山东禹城县韩家寨《韩氏祖墓碑志》载:“邑西韩氏,居韩家寨,来自西域,崇奉回教,为邑望族……”据传,韩氏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由青海省循化县迁入禹城,初居西白庄(大程乡),后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至韩家寨。此外,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入朝归附、在南京锦衣卫任百户的西域回回人卜尔者丁,其四世、五世孙均改为了韩姓。在西北地区,有一些回族韩姓,祖上系青海循化撒拉族韩姓。韩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
      郝:郝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
      何:回族中的何姓,据河北大厂《何氏家谱》载,何氏世居江南金陵上元县,始祖失兀喇,元时赐给蒙古名“何也思答儿”。明初,何也思答儿随燕王至北京阜城门,后于永乐初年封武德将军、上千户,次年(1404年)迁至河北大厂庄定居,并取“何也思答儿”首音为姓。何姓也有取“火者”(原意为显著和富有,后演变成了尊贵、学者、圣裔等)首字谐音者。现居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回族,仍将何姓发为“火”音。何姓回族以河北、河南、北京。南京居多,在全国分布也很广。
      合:回族合姓,据《合氏宗谱》记载:“吾族为元代咸阳王赛(赡)思丁裔……公殁,葬于省垣南城外斡耳朵……哈政(举)公、王去孙,落籍河西县之下回村,为明正统甲子(1444年)科举人,建坊村前,为该县鼎甲之始,授四川绥定府达县正堂,上以忠臣无二心,应无二口之意,以御笔涂去口旁,由此遵姓合。”又据《续云南通志考》载:“哈散,赡思丁次子。流于河西,其曾孙政举,始易哈为合。”合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黑:回族中的黑姓,据金吉堂《回教民族说》称:“也黑迭儿(修建元的领监宫殿)之后裔姓裔姓黑。”又据重录于明崇侦五年(1632年)的沈阳《黑氏家谱》载:“吾族之源,乃唐贞观时西征吾国,至西域,未及攻斗,乃两国议和,互相各换士卒三千为质。吾(祖)原系西域一头目,及至面君(明太祖),蒙授职亲军指挥。祖原名黑资哩,故赐黑为姓。”元代任丹阳县达香花赤的黑的儿,清代任象山协副将的黑鸣凤,任山西大同守备的黑永德,都是不同祖源的黑姓。另外,还有一些黑姓是由明朝皇帝赐给的朱姓转化而来的。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西北地区。
      洪:回族洪姓是“由伊斯兰人名(来自阿拉伯语),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姓。”(《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洪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忽:忽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忽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忽辛、纳速刺丁四子忽先后裔有以忽为姓者。清代张澎在《姓氏寻源》中也指出:“陕西蒲城多忽氏,当为元忽都、忽辛之后。”又据金吉堂《回教民族说》称:“忽先或忽辛之后裔姓忽”。在元代,编著《饮膳正要》的营养学家忽思慧也是回回人。另,元代回回人中,名字有“忽”字头、居官达鲁花赤者有25人,其中“忽辛”就有7人。忽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呼:呼姓源自我国古代鲜卑人,后因部分鲜卑人融于回回民族,故有呼姓。呼姓主要分布在宁夏。
      胡:回族中的胡姓取自祖辈回回名首音。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忽辛,纳速刺丁四子忽先的后裔有以忽为姓者,也有改为虎姓和胡姓的。又据金吉堂《回教民族说》称:“胡山……之后裔姓胡。《枣林杂组》:长安县儒学训导胡山……长安回人众多,而胡姓在明清间为大族。”再有,清代内务府的回回人喀尔迪克,后改姓胡,遂为胡姓回族的又一支。胡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天津、南京和陕西。
      虎:回族中的虎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如明代西域人忝克里别儿的,入中国居南京任职锦衣卫副千户。其子虎歹别儿,以虎为姓,有孙虎先、虎马镇、虎梦解、虎如声、虎承瑞等。另,元明时将回回名首音译为“虎”字的还有撒马儿罕人虎歹达、康里人虎秀思等。回族虎姓也有谐音字演变而来的。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为忽辛、纳速刺丁四子为忽先,其后裔有以忽为姓者,也有改为虎姓者。又据云南昭通地区《虎姓家谱》载:“吾祖奉请来朝。唐王亲封虎威将军……故由此子孙永远姓虎。”这是一支以祖上官职封号首字为氏的虎姓。虎姓回族“唯成都虎姓,音不读虎而读猫音。”(《回回姓氏考》)其实,云南地区的虎姓也读——(猫)音。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南京、成都和洛阳等地。
      户:户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等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花:花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一带。(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华:华姓,回族姓氏之一。江南及西北地区均有此姓。(参见《镇江回回》)。
      黄:福建泉州的回族黄姓来源有二,其一是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其二是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回:回族中的回姓,取自回回民族的族称。故有“回回姓回”之说。。回姓原本为复姓,即回回,如“元代西域实喇人伊斯玛音,姓此氏。”(《姓氏词典》)后来,回回这一复姓才逐步演变成了单姓。回族中的回姓主要分布在河北、辽宁和山东等地。
      火:回族中的火姓,出自波斯语的回回名“火者”,原意为显著和富有,后来演变为尊贵、学者、圣高等多种含意,故采用此回回名者颇多。在中国,回族的火姓元明时大多在南京、扬州,明以后又迁到了湖南、湖北等地。湖南的“金陵十姓”中便有火姓。火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及湖南、湖北地区。
      几:回族中的几姓是一种稀少的姓氏。该姓只见于清代雍正初期编写的《冈志》中。
      翦:回族中的翦姓,为明洪武五年(1372年),受朱元章调遣率军南下,任常德指挥使的维吾尔族将领哈八十(翦八十)的后裔。当时,因哈八十守边有功,太祖朱元津赐给他剪姓,并封给湖南桃源县良田1170亩,世代定居,繁衍后代。“清朝中叶,剪氏的人因剪字不雅,改为翦字”。(《翦氏溯源》)由于维吾尔族和回族信仰相同,生活习惯相近,故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特别是通过联姻,维吾尔族的翦姓便融入了回族当中。现今的翦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及河南、宁夏等地。
      金:回族中的金姓,主要源自祖上经名和赐姓。据扬州普哈丁墓园所藏(故宫收藏本的复印件)的《金氏宗谱》载;“吾族原籍天方国,西(经)名亦不喇金(古时将伊卜拉欣译为亦不喇金,金姓就取自名后的“金”字),(后)移居撒马儿罕。唐贞观(年)间请助讨贼始入中原,至元季尚公,主封指挥使司,族乃滋大。及明太祖起兵,先锡爵公以土司率义勇助剿寇党有奇功,敕赐锦衣卫指挥使司,遂赐姓金,效封护国将军。”在元文帝至顺三年(1332年),西域穆斯林金吉平盗乱有功,被授于武略将军左副翼万户府上千户,赐符节镇守泉州,为泉州金姓回族先祖。再有,明代著名诗人“金大车的先辈是默伽(麦加)人,东来后居永平(治所在今河北省卢龙),明太祖赐姓金,徙其高祖洵于江宁(今南京),遂为江宁人。”(《回族人物志;明代》)在金姓中,也有个别为改姓。如清代归附回回胡达哩,“原为内务府回子,后改姓金氏,遂为金姓回民之一支。”(《中国回族大词典》)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桂林、江苏、东北和西北地区。
      靠:靠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喇:回族中的喇姓,多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的“喇”字。据《陕西通志》载,元朝初,贵族纳速喇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另,“奥都喇合蛮之后裔姓喇”。(《回教民族说》)喇姓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青海等地。
      拉:回族中的拉姓,是由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拉丁的名字演变而来。参见“喇”。
      剌:回族中的剌姓,早期见于元代。如元统元年(1333年)进土授温州路录事司达鲁花赤的刺马丹、泰定四年(1327年)任镇江团山巡检司巡检的刺马丹。此外,在元代的官员中还有剌马先干、刺速蛮、刺哲(西域阿鲁温人)、刺利等人。刺姓回族现今分布不详。
      腊:回族中的腊姓,见于江苏扬州。唐代时,扬州为伊斯兰教早期传入中国的地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故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便留居于此,腊姓便是这些留居者遗传下来的姓氏之一。另可参见“玩”姓。
      蓝:回族蓝姓是“由伊斯兰人名(来自阿拉伯语),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姓。”(《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如元代的词曲家蓝楚芳,原本“西域人,回回族”,入关后便采用了蓝姓。回族中的蓝姓,恐因明洪武年间“蓝狱”(蓝玉及家族遇害)之祸,使其资料相当匮乏。在历史文献中,蓝姓又往往被误记为“兰”姓。如蓝楚芳,在《太和正音谱》中为“蓝”;在《录鬼薄续编》中为“兰”在《西域文化名人志》中又说:“兰楚芳,又作蓝楚芳”。明代的蓝玉,官方资料均为“蓝”,民间偶记为“兰”。作为兰姓,是回族的同音又一姓,不应当“蓝”、“兰”不分。但是因“蓝狱”之祸,改“蓝”为“兰”者应当别论。蓝姓回族,自清代蓝朝鼎、蓝朝柱两兄弟领导的云南回民起义失败后,仅在陕西、新疆等地有少量分布。
      兰:回族中的兰姓,有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谙都刺字瑞芝,生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初从大将阿术伐宋,转战河南江北各地,官至冀宁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子孙因其名兰,或以兰为氏。”(《回族人物志;元》)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兰”与“蓝”不可混同。兰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李:回族中的李姓,主要源自赐姓。如唐代时的“李光颜,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赐以国姓荣之。”(《中国历代回教名贤事略》)再如五代十国前蜀的李舜弦(诗人)、李徇(文学家、药物学家)、李成三兄妹,本波斯人,其先于隋朝时来中国经商并定居,后封官入仕后赐给了李姓。于唐大中元年(847年)经宣武军节度使卢钧荐举入朝策试,并于次年被授进土及第的李颜升;太祖开宝四年(971年)被封为怀化将军的李珂末均大食国人,其姓也是及第受封后的赐姓。唐代时,门第森严,等级分明,姓氏族谱志书均是皇帝“颁诏册定”的,故“国姓”是不敢冒用的。赐予回族的李姓,不仅唐代有,明代也有。如初以翻译外国文书后被升为锦衣卫指挥的哈只,宣德二年(1427年)朝廷浩封时,因无中国名,故赐姓李(诚)。此外,有个别的李姓则是改姓。如明代的李蛰,原本姓林,但祖上“性刚正不挠,为执政所嫌,从容毕命于福州”,其后便改姓“李”了。(参见《闽书;方外志》)清代,内务府回回人尼亚咱改姓为李,这也是回族李姓的又一支。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莉:莉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莉姓又读chi音。
      梁:回族中的梁姓,为宋神宗(赵项)时的赐姓。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曾有一名骨伤外科专家由阿拉伯来华定居,并被朝廷聘为了护驾金疮科御医。宋帝还赐给他了一个中国名梁柱,于是后人都称他为“梁接骨”。梁氏从阿拉伯带来的医药学知识曾被载入《宋修本草》,在当时颇有影响。元代时,梁氏后裔曾在广惠司及回回药物院任职。明代,梁氏接骨术已传至第九代,遂选梁季六和梁秀六迁居南京开业。现今南京梁氏已传二十七至二十八世,并以从医者居多。再有,在元至元中年和大德初年分别任参知政事和中书平幸政事的回回人暗都剌,也改姓为梁,名德圭。(参见《宰相年表》)梁姓回族在江苏、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均有分布。
      刘:回族中的刘姓,多为改姓。如至元七年(1207年)授蒙古国诸万户府奥鲁总管的铁迈赤之子,虎都铁木禄(字汉卿),母姓刘,故改名刘汉卿。(参见《古今同姓名大辞典》)清代归附回回伊不热业墨,“原隶内务府,后在凤城县(分属辽宁)入籍,改姓刘氏,遂为凤城刘姓回民先祖。”(《中国回族人名大词典》)另有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任河南行省平幸政事的刘哈刺不花,虽《元史》言“其先江西人”,但就其“哈刺不花”和“探马赤军户”的身份,以及受回回人泰不华(达不华)赏识推举为椽史(属员)的迹象来看,应是回回人。哈剌不花的刘姓,非赐即改。再有,甘肃的回族中,为避免同治年间的屠杀,也有将马、白等回族显姓,改为刘姓者。刘姓回族在中国分布也较广。
      龙:龙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鲁:回族中的鲁姓,取自经名“安拉迪尼”(意为真主的宗教),简称“鲁丁”的首音。宋元时,经名尾部缀有“鲁丁”的回回人比比皆是。元代任潭州路总管的伯笃鲁丁,便以“鲁”为姓,取了中国名鲁至道。在元代,为读书求仕取“鲁”为姓者远不止鲁至道一人,如大食国(阿拉伯帝国)人鲁坤(真定、济南等路监榷课税使)、康里人鲁企贤(吏部尚书)、鲁得之(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府元帅)等。鲁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内蒙、西北一带。
      麻:回族中的麻姓,多取自经名首音。如麻速忽、麻合马之后裔姓麻。(参见《回教民族说》)在明代,回回“麻氏多将才”,故有“东李(铁岭朝鲜族)西麻”之誉。在山西大同任参将的麻禄家族中就有麻锦(宣府总兵官)、麻贵(宁夏总兵)、麻承恩(大同总兵官)、麻承诏(宁夏参将)及“第承训、承宣、承宗皆官总兵。”(《中国名人大辞典》)另,远在金代就大同人麻秉彝(兵部尚书),不知否麻禄先祖。麻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马:回族中的马姓最为多,故有着“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马姓主要来自祖名(经名)首音。如“我教之马,则多为阿拉伯人名之译音。首音,均可以马字译也。”(《滇南丛话》)“‘马’是第一音节的音译,原来是人名,”(《回族人物志:明代》)后来就成了中国姓氏了。这也就是“以名为姓”的演化过程。在穆斯林当中,取尊贵的圣名穆罕默德为经名者最为多,且圣名在中国历史上又曾被“一名多译”(马罕默德、马哈迈德、马哈马、马合麻、马哈木、马哈默等),故姓马的也就多了。再有,穆萨等一些带有M字头的经名,在翻译时,也在向“马”靠近,如将其译成“马沙”等。马姓,除取祖名(经名)的首音外,还有许多是取自中后部的“马”。如乌马儿、亦思马因、哲马鲁丁、默里马合麻之后裔取中间的“马”,阿合马之后裔取后部的“马”。还有,即便是祖名(经名)中没有“马”,也因谐音关系,取了马姓。如“吉雅漠低音,字元德,漠音与马同,故名马元德”。(《回教民族说》)又如清代内务府回回玛苏哈,便以“玛”音而改马姓。回族中的马姓,还有一些是因各种原因改作马姓的。据云南《保氏宗谱》称:“有因世变逃避于蛮夷间者。有改姓马氏者。”也‘有从母之故,改姓马者。”又如寻甸马氏《族谱》载:“始祖姓纳,南京应天府籍……至二世祖,于明弘治年始就寻甸而卜居焉。改姓马。”明成祖永乐年间,敕封武德将军、咸宁候、世袭锦衣卫指挥使的赛哈智(赛典赤七世孙),“后辞职隐居滇西,改姓马氏。”(《中国回族大辞典》)在“1949年前,有一位为中国朝圣者作引导工作的阿拉伯人,名‘代理理’,来青海经商,在西宁娶回民女为妻,生一子二女,因回民多属马姓,当时青海的统治者也姓马,故给子女冠以马姓……彼之子女现仍居西宁。”(《回回姓氏考》这些“同姓不同宗”的马姓,极大地丰富了回族马姓的来源。在回族马姓中,也汇入了一些兄弟民族的马姓。如金代时任凤翔府路(现今分别属陕甘宁地区)兵马都总管判官的维吾尔人马庆祥(原名习礼吉思)的曾孙“马祖常在元初定居并葬于潢川县小南海,其后代成为回族,今潢川县马明远先生(74岁)是马祖常第二十七代孙,他讲马家世代与回族陈姓联姻,认为马家很早就是回族了,这是河南维吾尔人融合于回族中的又一例证。”(《中国回族;河南回族》)回族中的马姓,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赐姓。如明洪武元年(1368年)西域鲁密国(今伊斯坦布尔)人马德路丁受太祖之聘入中国,授职为回回司天监监正,“两个儿子也随父亲在监内任职。又踢姓马,封回回大师”。《宋元以来的中国穆斯林天文学家》)又如“定亦德,西域回回,太祖洪武中入附居北京,因姓马,名信”。(《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西域回回亦刺思马麻历功进都督佥事,“赐姓马,名政。”《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瓦刺回回皮儿马黑麻,“上赐皮儿马黑麻曰‘马克顺’。”(《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据《怀宁马氏宗谱;志尚公牟言》载:“吾族系出西域鲁穆。始祖讳系鲁穆文字,汉译马依泽公,遂以马授姓。宋太祖建极,初召修历,公精历学,建隆二年,应召入中国,修天文。”在中国,怀宁马氏年代久远,分布较广,已成大家族,其后裔历宋、元、明、清至今,人才辈出,“今已传至四十代,人口遍布全国各省及港台地区,海外美、日、新、比诸国亦有族裔,为中国回族重要家族之一。”(《中国回族大词典》)马姓在中国回族中所占比例较大,在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分布。
      买:回族中的买姓,取自祖上经名首音。如“买述丁之后裔姓买”。(《回教民族说》)“今蜀中多买姓,为元人买住(韶州路同治)之后。”(《姓氏略考》)故而,《姓氏词典》称买姓为“回族姓”。在元四年(1344年)至七年(1347年)任中政院使海道万户府达鲁花赤的买述丁,先世为不花刺人,太祖时随父入关,为政期间轻徭减役、革除弊端、裁减冗员、禁官府压价购民财、备银赈灾,功绩十分卓著。元朱德润曾撰《买公惠政碑》颂其德政。买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麦:回族中的麦姓,取自祖上经名首音。在元代,有任中书亭章政事的麦术丁(麦术督丁)和任义乌县(今属浙江)达鲁花赤的麦术丁。另,“麦术丁”(Maisad-Din)又可译作“买述丁”,故麦和买姓也有一定的关系。现今,‘麦”字头的经名仍在使用着,如“麦扎儿”。麦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满:回族中的满姓,取自经名“满苏尔”(又译为“曼苏尔”)的首音。“满苏尔”(意为“胜利者”)是伊斯兰历史上著名的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他原名为艾布;贾法尔,曾选巴格达为新城——“和平城”,确立了行政、财政、邮政等制度,是阿巴斯王朝的实际开创人,故后继者和穆斯林多取此名。早在元代,曾任大都路治中的一位合鲁温(突厥部落)人其名就叫满速(苏)儿。《补元史;氏族表》中曾有记载。另,“满拉”(满刺)原本是一种宗教称号和职务,但也有人用它作为名子或复姓使用,如明代的满刺、满拉;马黑麻等。这是否满姓的来源,还有待于考证。满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虎:回族虎姓的又一发音。四川、云南等地的回族均称虎姓为“虎”(mao)姓。(参见虎姓)
      猫:回族中的猫姓,出自贵州平坝县十字回族苗族乡。据《中国回族;贵州回族》称,乡里的撒、猫、保等姓氏的回族是民国初年由贵州省的威宁、赫章两县和云南昭通等地迁来的。在云南昭通的回族当中,虎姓读猫音。1987年昭通市民委对昭通地区的回族姓氏进行了调查,共有姓氏70种,但没有猫姓。因此,民国初由云南迁至贵州的猫姓,原本应当是虎(mao)姓。猫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贵州。
      毛:回族中的毛姓,始见于明代,据《明史;毛忠传》载:“毛忠,字允诚,初名哈喇,西陵人。(《中国名人大辞典》里注为“凉州人”)曾祖哈喇歹,洪武初归附,起行伍为千户,战殁。祖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殁。父宝以骁勇充总旗,至永昌百户。“毛忠于”(正统)十年(1445年)以守边劳,进同知,始赐姓……(正统)十三年(1448年),……始赐名忠。”另《殊域周咨录》的《天方国》、《吐鲁番》卷中,亦有回回通事(翻译)毛见、毛进。毛姓回族主要分布于新疆和甘肃。
      米:米姓为中国回族古老姓氏之一。米姓主要出自古西域康居国的米氏。米氏原居昭武城(今甘肃高台县境内),为“昭武姓”之一;后归属匈奴,迁至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两河流域,建立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撒马儿罕西南部。米国人进入中国后,子孙遂以米为姓。唐代长庆年间(821-824年)被刘禹锡誉为“唱得凉州意外声”、“能变新声作旧声”的著名乐师米嘉荣便是西域米国人。再有,阿拉伯名“米纳勒”的“米”也是米姓之源。另外,元代时的边帅米开庵(山西大同府回),后于洪武六年(1373年)归附明太祖。次年他被调任福建邵武卫,年老辞官后定居邵武,为今福建米姓回族先祖。米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苗:回族中的苗姓,源自明朝皇帝朱元津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曰者、曰白、曰苗……,”苗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海南沿海及青海等地。
      敏:回族中的敏姓,据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漳县的敏姓回族老人讲,先祖兄弟三人是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随征西将军沐英来洮州(临潭古称)的,其一兄居旧城,一兄居长川乡敏家咀村,一兄居扁都哈桑滩村。据史料载,在沐英西征的将领中确有敏大墉其人。(参见《临潭穆斯林及清真寺》)敏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甘南临漳地区。
      明:回族中的明姓,早期见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奉旨调征,攻平缅甸后,驻守云南的都指挥明恭。现云南腾冲有其后裔,并已历二十余世。至南明桂王永历帝朱由榔转战各地退人云南后,随护的回族军士中也有一部分明姓,后便留居在了保山、腾冲一带。到了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面对清政府的压迫,回民族为表示“抗清复明”的反抗精神,遂以“明”为姓。由此而产生的明姓,主要出自回民反抗清朝最烈的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在宁夏固原县河川乡,还有以明姓回族居多而产生的“明川”。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
      沐:回族中的沐姓,出自经名首字的谐音。如金吉堂在《回教民族说》一文里指出:“木八刺或木沙剌福丁、穆古必立或穆鲁丁之后裔姓沐”。沐氏,源于明代以前。如明初的沐英(1345-1392年),少孤,从母避兵乱,八岁时母又亡,被太祖朱元漳和孝慈皇后收为义子,从朱姓。沐英22岁时(1367年),太祖“因吾有诸子,尔(沐英)亦长成。以人情无理度之,不晦尔名,使从尔姓,祀尔祖宗。”(《回族人物志》)让沐英“始命复姓。”显然,沐英的先祖在元代就姓沐。明以后,沐氏成了回族中的大家族,仅沐英的后裔中,就有沐昂、沐春、沐晨、沐斌、沐麟、沐天波、沐朝辅、沐朝弼等著名的将官。但到了清代,沐氏家族为避灾祸,有将其姓改为木姓者。沐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穆:回族中的穆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经名“穆萨”、“穆罕默德”、“穆罕麦”、“穆八剌沙”都可取“穆”。元代的回回世家穆古必立其后裔大多以穆为姓。此外,清代归附回回呢牙咱木,任职内务府,后也改姓穆氏,遂为穆姓回族的又一支。回族中的穆姓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木: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经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刺福丁之后裔,姓木。“(《中国回族大辞典》)有一部分木姓,也出自沐姓。如:“明初,因木氏镇守云南有功,被皇帝赐姓"沐’。明亡后,沐氏后裔为避灾祸,有些又改沐为木。”(《中国回族大辞典》)明清时,木姓回族在陕西咸阳还形成了一个聚居点——木家村。该村在50年代时,还立有“国子监太学生木际丰(庆生)”的石碑,立碑时间为乾隆十年(1745年)。(《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
      纳:回族中的纳姓,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名字首音。据《陕西通志》载,元朝初,贵族纳速喇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杨和乡,还有纳姓回族七百余户,四千余人组成的村子——纳家户。纳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宁夏。
      讷:讷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乜:乜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蒲:回族中的“蒲氏为唐宋时回教商人常用之姓。”(《中国伊斯兰史存稿》)早在南宋时,福建泉州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蒲姓的来源也比较广。如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姓。同时,蒲姓又“是由Ahu的读音而来,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国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阿’,则视为其姓‘蒲’了。”(《回教徒与中国历代的关系》)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姓的一个来源。如北宋前后把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称为“蒲克”,把沿海地区的外国人(多为穆斯林)和居住地称为“藩浦”、“蒲(铺)速满”等,这些“浦”和“蒲”后来都变成了蒲姓。此外,中国在北宋时对留居中国的外国人实行了一整套的“都蕃”和“蕃长制”管理。这期间,外国人凡加官进爵或入籍注册,就有可能被冠以一个特定的中国姓氏——蒲姓。如蒲思马应、蒲河散、蒲麻勿图婆离、蒲希密等(均为回回名前冠蒲姓)再有,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载:“蕃俗,本占城人(今越南平定省一带),宋元间因乱,挚家驾舟而来,散泊海岸,谓之蕃邦、蕃浦。今编户人所,三亚里皆其种类也。其人多蒲姓……其言语像貌,与回回相似。”这一部分蒲姓,是越南穆斯林带入回民中的。蒲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甘肃天水地区。
      浦:回族中的浦姓,据明初的文学家宋港《学士集》(又名《宋学士文集》)记浦君一事称:“浦君与余同朝,浦君西域阿鲁温火,其率为仲渊,因其自名而定以浦姓。”明代,在宁夏固原还有一位从事染织业的浦姓回回,人称“浦回子”。浦姓与蒲姓不同。浦姓出现于明代,是东欧穆斯林自陆地来西北而产生的“西北姓”;而蒲姓早在五代时就有,是西亚、东南亚穆斯林自海上来东南沿海后产生的“东南姓”。浦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一带。
      茄:茄姓回族源自古丝绸之路的甘肃平凉地区。据考证,元时,西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士兵,多被编入“西域亲军”、“回回军”和“探马赤军”中。元朝建立后,回回土兵就地归属,“与编民等”,即造册入籍,成为了新的域外移民——回回户。这些人当中,多“以名(取音)为姓”,故现今的平凉华亭地区,回族姓氏就有百余种。这其中,以百家姓中少见或不曾见过的异僻姓氏居多,茄姓便是其中之一。平凉地区的茄姓,同治前居崇信县钢城乡,同治回民起义后,便向临近地区分散.华亭的茄姓便源于此。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甘肃地区。
      且:新疆回族中的且姓,源自甘肃华亭的茄姓。据且氏称:“祖辈姓茄,甘肃华亭县东关人……(且氏)青年时,跟随淘金人到新疆落籍于乌鲁木齐,在刻制名章时,只说姓“qie”,不是‘铁’,刻章人便按字音刻为‘且’,由此误传了下来。”
      撒:撒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也是回族中的大姓。据安徽和县撒姓回族家谱载:“撒氏始祖居西域,为回纥人,后为唐平叛,因其功被封斌王,以居关中。”(《撒氏宗谱》)明建文元年(1399年),其后人撒仲谦一家由陕西迁往和县城西门响水沟一带居住,有祠名“懋款堂”。在回民族当中,经名带“撒”字头的也比较多。仅元代有史可查的官员就有“撒都丁”、“撒里蛮”、“撒特迷失”、“撒的迷失”,其中“撒的迷失”同名者有8人,这都是撒姓的主要来源。撒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河南和西北地区。
      洒:回族中的洒姓来自经名。如“沙不丁”(Sabual-l-Din)可译为“洒不丁”,故可取“洒”为姓。另,远在唐代时,进入中国的西域人就有“洒”字起头的经名,如江苏镇江杨氏先祖“洒公及第西公。”回族中的洒姓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萨:回族中的萨姓取自波斯语的回回名译音。如元代著名诗词作家萨都刺之弟萨野芝(元江西建昌路总管)之于萨仲礼(元福建省中书检校)、萨仲明(曾为丞相府撰)均冠以“萨”姓。另据《姓氏词典》称:“西域有萨姓,后徙居福建。”这与明清以来萨姓回族的分布相吻合。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
      赛:回族中的赛姓,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北宋神宗年间(1068-1085年),布哈拉王及其弟艾尔沙率领族人五千来华,抵汴京开封,从此定居中原。元朝初年,布哈拉王族后裔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1211—1279年)受封咸阳王,并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和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至元年间,赛典赤病逝后,留有五子二十三孙,分别以“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为姓,赛姓便是这“十三姓”之一,取自“赛典赤”(穆罕默德后裔之首号)之首音。再有,明永乐三年(1405年)自阿拉伯国家来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任教长,后(永乐五年)到松江(今上海松江)宣谕敕建清真寺并首任教长的赛亦的;哈马鲁丁(中文名赛孝祖)之后裔也以赛为姓。“自赛孝祖来松江后,松江始有赛姓回民。”(《上海伊斯兰教文史资料汇编》)这应当是赛姓的又一族。赛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西北地区。
      散:散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见《中国回族大 辞典》)。
      沙:沙姓为回族中的大姓。故《千家姓》称:“今回族多此姓,别为一族。”该姓大多取自经名首音和尾音。如元初的沙全,其“父沙的,世居沙漠……(沙)全初名抄儿赤,甫五岁,为宋军所虏。年十八,留刘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姓,而名曰全。”(《元史》)再如,“马合马沙或阿思兰沙或木八儿沙之后裔姓沙。”(《回教民族说》)在回族经名中,带有“沙”的比较多。如《新元史》也黑迭儿传载:“也黑迭儿,西域人……子马谋沙……子密儿沙,次木八人喇沙……次忽都鲁沙……次阿鲁浑沙。”这都是沙姓之源。另,“沙在波斯语义为王。正如突厥语族称王为汗。如在波斯王国旧称‘沙因沙’,义为‘万王之王’……因此,我认为沙姓族源多半是来自波斯。”(《回回姓氏考》)沙姓中也有赐姓。如“舍班,古里国回回,入附授南京锦衣卫镇抚,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出使西域,以功迁到千户,赐姓沙,名班。”(《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当时给舍班赐姓沙,还有着另一个原因,即“舍”和“沙”谐音。沙姓也为“回族十三姓”之一。沙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江浙地区。
      山:回族中的山姓,早期见于元朝官员山僧(晋宁路总管),其先祖为康里人,显然是人关后才使用的山姓。现今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宁夏。
      闪:回族中的闪姓,据《回教民族说》称,由“苫思丁之后裔”转为闪和陕。在明代,闪姓回族多以擅长诗文见著,如闪应雷,闪继迪、闪仲侗、闪仲严等。闪姓也是赐姓之一。据《赛典赤家谱》载:“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日闪,…”在闪姓中,也有改作他姓者,如“宣化有回教望族姓玉,自言原姓闪,赐姓玉。”(《回教民族说》)闪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河北及云南等地。
      陕:回族中的陕姓,由苫姓改变而来。据清朝李焕之著《清真先正言行略,苫茂传》载:“(苫茂)廷试时,上(明英宗朱祁镇)不知其姓,问内阁李贤。对日:‘苫,音同陕。’即以御笔改为陕。”陕姓回族在广东、湖南等地均有分布。
      单:单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扇:扇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区。(见中国回族辞典)
      舍:舍姓,多源自回族的经名。如“舍目孙低尼,就取第一个音‘舍’为姓”。(《中国回回姓氏来源》)在中国历史上,以“舍”为首音的经名也相当多。如元代任宜兴州、广州路同知和句容县(今属江苏)达鲁花赤的两位舍利甫丁,任镇江府路总督府同知府事、同知建康路总管府事的舍里甫丁。同时,元代福建泉州清净寺财产监管和回回巨商也分别为合刺甫丁;哈梯卜(“哈梯卜”意为教义宣讲者)和舍刺奋丁;梯卜雷则。在明代的归附回回和贡使当中,有舍黑马黑麻、舍班、舍力班和两位同名的舍刺夫丁。清代,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人、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学理华寺门宦第四辈教主其名为舍木苏;松的格(阿文意为“忠贞的太阳”)。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桂林及西北地区。
      双:双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
      石:回族中的石姓,最早为大食国在唐代赴中国军队之随军商团领袖即指国姓,后因清代发动反清起义失败为避祸而改姓石。中期见于五代前蜀官员石处温(波斯人)。居河北泊镇的石姓回族,据说是元代丞相脱脱之裔,其先去南方征调建筑元大都(北京)所用的木材、石料至泊镇时,适逢元朝被灭,无奈只好留居当地,并用征调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当时,遇明军盘问时,他们便指石为姓。居河南开封的石姓回族,源自宋代由印度来中国的五百余家犹太人。这些犹太人为十七个姓氏,后经数百年历史演变,至清康熙二年(1663年)仅存七姓,其中石姓便是其中之一。这部分石姓犹太人,融入到回回民族后便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帽回回”。石姓回族在中国分布也较广。
      苏:苏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苏姓大多取自经名首音。如“苏里曼……之后裔取姓苏。’《回教民族说》“苏达尼,就取自第一个音‘苏’为姓”。(《中国回回姓氏来源》)再有,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苏家回族老人讲,元末明初一位阿拉伯商人名叫苏拉玛尼,沿丝绸之路来到韦州经商,并长期定居下来,其后裔均姓苏。”(《中国回族大辞典》)此外,也有因“速来蛮”的“速”(与苏音相近)赐给苏姓的。如明朝哈密使臣、锦衣卫指挥佥事速来蛮四世孙乌令班时,便赐给姓名苏荣。其后均以苏为姓。苏姓中也有的是改姓。元代时,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来的穆斯林阿合抹,留居后取名苏唐舍,并取回族蒲氏女为妻,其后便以苏为姓。苏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塔:回族中的塔姓,元代见于四位同名的塔海,他们分别为丹徒和义乌县达鲁花赤、奉化州判官。大都督并资善大夫。此外还有四位同名的塔术丁,他们分别为漂阳县达鲁花赤、粟阳州同知、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司天台事不署事。至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西域回回塔西沙入附授云南左卫副千户,定居云南,以塔为姓。子塔玉、孙塔宣、塔坚、塔冲宵世袭其职。(《云南左卫撰簿》)塔姓主要分布在西北。
      唐:回族中的唐姓,据《回族民俗学概论》称:“上海松江纳速拉丁后裔被赐以唐姓。”明初,京师有善捕虎的回回人唐哈散。洪武十四(1381年)和二十四年(1391年)湖南和江北虎多为患,太祖曾命他率勇士前去捕杀。“哈散”本为经名,唐姓也应是赐姓。唐姓回族在北京、上海、青海,山东均有分布。
      帖:回族中的帖姓,源自元代回回人自取或赐给的蒙古名“帖木尔”之首音,但这是标准的“回族姓”。(《姓氏词典》)元代,蒙古帝国(帖木儿帝国)征服了欧亚非地区的一些国家后,大批阿拉伯人和信仰伊斯兰教的欧亚人也随之进入了中国,他们中的一些人便取(赐给)了统治阶级——蒙古族的名子“帖木儿”。如“帖木送儿”(哈刺鲁人)、“帖睦(木)烈思”(康里人)、“明里帖木儿”(康里人)。“哈达帖木儿”(康里人)、“完泽帖木儿”(康里人)等。又如赛典赤;赡思丁这样的中亚布哈拉伊斯兰血统的大家族中,也有人在回回名后缀上(赐给)了“帖木儿”,如“月鲁帖睦(木)儿”,“赛牙胡帖木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帖木儿”的先祖伯颜(赛典赤;赡思丁之孙)的名下却赫然写着“蒙古人”。很显然,这里所指的“蒙古人”不是指“蒙古族”血统,而是指自己(布哈拉人)已经成了蒙古大帝国的国民。当然,在回族帖姓中,也确有极少数改信伊斯兰教、触入回族当中的蒙古族同胞。如元代的阿难答卒部归信伊斯兰教,其中可能就有帖姓。但是,如果说:“脱、妥、铁、帖、达、朵、贴、燕、何、塔、忽、萨、合、和等姓氏,从姓氏考察几乎都来源于蒙古人的姓氏”,(《回族姓氏初探》这就太绝对了。因为从西域来的一些回回人本身就有(以音取姓、以名取姓)脱、妥、铁、帖等姓氏;同时,这也忽略了被征服者阿拉伯人和欧亚穆斯林取了(赐给)征服者——蒙古人名字这一事实存在。对于这部分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说他们是“蒙古族”人。此外,由于“帖木儿”还可译为“铁木儿”,故回族中的一部分铁姓又与帖姓有着一定的关系。帖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铁:回族中的铁姓,主要源自元代回回人自取或赐给的蒙古名“铁木尔”之首音。同时,回族中的一部分铁姓族源也“属于(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语族。”(《回回姓氏考》)如元代任中书左丞相的康里人(元时的康里人主要指撒马尔罕的东突厥落)铁木尔塔识(又译铁木儿达识、帖木儿塔识、帖木尔达失)。任余姚州(今属浙江)同知的铁间,也是哈刺鲁人(元代信仰伊斯兰教的西突厥部落)。此外,由于“铁木耳(尔)于蒙古语作铁解,突厥语族亦多取此名。两族均属于阿尔泰语系,语汇固多相同。”(《回回姓氏考》)另有个别回族铁姓出自归信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人的名子。如《多桑蒙古史》载:“阿难答(元世祖忽必烈第三子、安西王忙哥刺之子)初为一回教徒抚养,归依回教,信之颇笃。因传布回教于唐兀之地所部士卒十五万人,闻从而信教者居其大半。”这些改信伊斯兰教,融于回回民族中的蒙古族人,肯定有取“铁”为姓者。铁姓也是帖姓的另一种译法。铁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佟:佟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仝:回族中的仝氏,源自童姓。据安徽和县《童氏家谱》载,始祖童小桥,祖籍陕西西安金占山,为清皇太子武术御师。一次传授武功,不慎伤皇子,遂举家隐姓埋名逃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定居,改为仝姓。康熙八年(1669年)后,仝姓后人仝朝臣中武举,家道渐趋兴旺。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安徽。
      脱:回族中的脱姓,最大的一支源于元代官拜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爵封郑王,主修宋、辽、金三史的脱脱(1314-1355年)。据辽宁《脱氏宗谱》称:“脱脱为始祖,始祖之伯父伯颜公,父马扎儿台公均为元朝宰相,相传至今已二十余世矣……脱氏原为蒙古蔑儿吉辩氏,祖籍大都顺州归化城”。但是,据《赛典赤家谱》记载,伯颜及脱脱皆赛典赤之孙,何来“蒙古蔑儿吉辩氏”一说?在赛氏家谱中,脱脱被害一节,除加害人(左丞相哈麻)和被害人的官职左丞相、右丞相“左右颠倒”外,其余皆比《元史》中的记载更为详细、完备。由此看来,脱脱的“蒙古蔑儿吉辩氏”可能与后人躲避迫害有关。另外,元朝“四大汗国”的建立,吞并了许多亚欧地区的伊斯兰教国家(民族),其许多汗国里的伊斯兰人都应是“蒙古国”和“蒙古籍”人,而不应是“族”。脱脱亦应是“国(籍)”与“族”之误。回族的脱姓,元代还有中书丞相康里脱脱(康里乃是原苏联境内乌拉尔河以东至咸海东北的突厥部落名,脱脱应是本名),其子脱烈为太府太监。此外还有脱罗贴木尔(镇守镇江上万户府达鲁花赤)、脱颖(抚州路;临川县丞)、脱欢察儿(两浙盐运同知)、脱脱木儿(房山县达鲁花赤)以及随元世祖征讨阿里不哥、李擅的将领脱密刺温等。在明朝,归附回回脱纲(杭州前卫都指挥佥事),其子也随父姓取名脱英。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
      妥:妥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等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夙:夙姓,回族姓氏之一。(见《中国回族;贵州回族》)
      速:速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取自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喇丁名字的第二个字音。另,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入附后授云南左卫副千户的西域回回亦速,“子亦名亦速,孙速来蛮时,以速为姓,四世外速俊……八世孙速华,世代为宦,至今为回回望族。”(《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速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西北地区。
      宿:宿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宿姓又读xiu音。
      锁:回族中的锁姓,据薛文波《回回姓氏考》称:“锁懋坚(明代诗人)为中亚撒马耳汗城之对音。撒马耳汗为中亚地区之名城,因其来自撒马耳汗即名为锁懋坚,是因为地名而成人名。”另据金吉堂《回教民族说》称:“锁住之后裔姓锁。”据此,锁姓也出自回回名。锁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完:回族中的完姓,据《日知录》载,“完”源出完颜氏,金人裔也。“完颜,汉姓曰王”。(《金史;金国语解》”金大定间(1161-1189年),禁女真人勿得混汉姓,故去完而为颜,惟在曲阜不敢冒充国(颜回)之姓,特称‘完’氏。”(《日知录》)在中国历史上,女真族融合于回回民族后,继续延用了“完”姓。再者,也有“完”姓改为“宛”姓者。(见《重修朝真寺碑阴题名》)完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
      玩:回族中的玩姓,见于江苏扬州。唐代时,扬州为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之主要地区之一,也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口岸和经济文化中心,故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便云集于此,留居不归。玩姓便是这些留居者遗传下来的姓氏之一。
      宛:回族中的宛姓,出自唐武德年间(618—626年)来华传播伊斯兰教的撒哈八;撒阿的;宛葛思(也有斡葛思、万尕斯、旺各斯等多种译法)。宛葛思抵达长安后,唐太宗观其为人耿直,有真才实学,遂留居,建清真寺。后在江宁(今南京)、广州传教。去世后安葬于广州北郊流花桥畔回族公墓。宛葛思其后,有王、宛、安、万“四姓不分”之说,皆取自斡的谐音。宛姓主要分布河南及中原一带。
      万:回族中的万姓出自宛葛思谐音。万姓在中国回族中为数不多。历史上,仅知其清末有著名的阿拉伯文书法家万景和。中国穆斯林尊称他为“万巴巴”(先师之意)。由他抄写的《古兰经》,书体精美,被视为典范,后者争相仿效。
      王:回族中的王姓,主要来自唐初时到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宛葛思的谐音。王、宛、安、万的回族姓氏由此而来。又据湖北《王氏宗谱》载:始祖王武,原籍山西大同府(今太原),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保驾前来,坐镇湖广”,任“湖广武昌王府中营保驾指挥,兼理军务兵使司”。在明代,回族中也有不知何故改为王姓者,如舍伯沙(锦衣卫千户)“四世孙改姓名王承恩。”(《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另外,陕甘回民在同治年间起义失败以后,亦有将其回族特征明显的姓氏改为王姓者。再有,据安徽省《王氏家谱》载:王诊始祖生(ga)科甲,唐代入居山西太原,仍以生为姓,当时皇上听了觉得拗口,即赐王姓。后来,王姓以“赐易”为王家堂名。明成化年间(1487年前),王珍一家由山西太原迁至安徽定居。王姓回族在全国分布很广。
      望:望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巍:回族中的巍姓比较少,来源也不详。《中国姓氏大全》称之为“罕见姓”。《百家姓》里也无此姓。巍姓回族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
      魏:回族中的魏姓,早期见于明代魏实。洪武年间(1368-1398年),武略将军魏实由顺天府(今北京)调湖南常德卫,路经湖北仙桃,见该地有清真寺及穆斯林居住,逐留其一子,后子孙繁衍,遍及湖北全省。(参见《湖北回族》)另,在广州怀圣寺《重建怀圣塔寺之记》碑中有“镇守广东等处地方副都统魏黑纳篆额”的记载(碑立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其名“黑纳”,按阿拉伯语发音有庆贺、祝贺、颂扬等意,较适用于取名;在古代进人中国的阿拉伯人名中,又有Hindu,也可简译为“黑纳”。魏黑纳恐是中国姓加上回回名的合成名。在清同治年以前,魏姓在西北地区亦为大族。据《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载,魏姓在同治年间是“咸阳的回族大姓”。仅道光年间,在咸阳县志中记载的东乡安谷里魏家村、西乡廊里魏家堡、魏家前村就有魏姓50户之多。魏姓回族,在中国革命近现代历史上,也曾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如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牺牲的有湖北两阳(今仙桃市)人魏碧章、魏清光;在北上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有湖北郧西人魏茂顺、魏登恒等。魏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湖北、河南、甘肃等地。
      温:回族中的温姓,源自明代融于回民族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温喀刺及后裔。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东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领包括家人在内计三百余人的庞大使团来燕京访问,因病逝世于山东省德州的北营村,留下次子温塔刺和三子安都鲁及王妃守墓并定居中国。因温安兄弟俩皆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又近同于回族,后便融入了回民族当中。其温塔刺取名子首音为姓(安都鲁亦同),遂产生了温姓。关于温(安)姓的来龙去脉,在温氏十六世孙温寿文于1934年编修的《温安家乘要录》中作了详细记载,颇具研究参考价值。此外,据薛文波《回回姓氏考》载,河北保定地区安、温两家回族‘有安温两家不分之说”,并‘自言其先世为蒙古人,来自蒙古安塔拉之温都鲁地区。其先世弟兄二人,采用汉姓,系按两地名之首育分安、温二姓。”依据这段‘自言”来看,如将其“蒙古地名”——“安塔拉”和“温都督”的首字一对换,这便是山东德州苏禄东王之子“安都鲁”。“温哈刺(塔拉)”。这显然不是巧合。再有,山东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温安(安温)两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采姓”’之共说,显然是同出一脉。“人名”与“地名”之别,只恐是另有原委。由此可断言,山东德州与河北保定的温安(安温)两姓应是同祖同宗。温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河北地区。
      乌:回族中的乌姓,主要源自明朝皇帝朱元库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日者、日白、曰苗。日冶、曰乌……”乌姓也有一部分源自经名“乌马儿’”。乌姓回族主要分在陕西、西宁等地。
      吴:吴姓为回族分布较广的大姓之一,其来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作为福建泉州的回族吴姓,仅是一种迫而改的姓。据《报告发见蒲寿庚家谱经过》载:“(明初我们蒲家被剿,不敢姓蒲,改姓吴,因吴、蒲一音相近。我们的族人不甘心,在死了人时,墓碑上正面写‘吴某某之墓’,反面暗写‘蒲某某之墓’。”三十年代,在泉州发掘的一块墓碑,正面刻着吴姓,背面则刻着蒲姓。吴姓回族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伍:回族中的伍姓,其主要家族为金陵(今南京)伍氏。据《伍氏家谱》载,始祖伍儒,字德全,原籍西域撒马儿罕(今乌兹别克撒马儿罕)。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北平奉诏迁居金陵城中天津街,授职钦天监刻漏科。自伍儒起连续六世皆任职于钦天监,或为“博土”,或为“司历”,有“博士官六代”之美誉。伍氏后裔族人繁多,人才辈出:清初有伊斯兰教学者伍遵契,译有《归真要道》等;清中叶有中甲戌科探花的伍长华,曾任湖北巡抚与林则徐一起在武昌禁鸦销烟;清末民初有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的伍崇仁,有毕生从事教育的伍崇贤,有任民国教育部普教司司长、浙江、江西教育厅厅长的教育家伍崇学(又名仲文)。解放后,伍氏家族中各科类学者。专家相当多。另外,自明代后,从南京、扬州等地迁到湖南常德的“金陵十姓”中也有伍姓。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和湖南等地。
      翕:回族中的翕姓,不见于中国任何一部姓氏词典。在陕西安康县,有一位熟练掌握十多种拳术和器械套路,尤以软器械流星锤技法最为精湛的武术家兼整骨医师名为翕同翔(1902-1966年)。
      喜:喜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夏:回族中的夏娃,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鲜:回族中的鲜姓,据撰自康熙年间的《鲜氏家谱》载,先祖为西域回纥人,宋金以前迁入内地,其后裔居江浙一带,后迁往甘青宁。今北京、江苏、甘青宁的鲜姓是同一祖源。于康熙年间创立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门宦(鲜门门宦)先祖鲜美珍,其原籍便是江苏南京竹行(今竹集镇),后才落难至青海湟中的。鲜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甘肃。青海和宁夏地区。
      契:契姓出自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铁勒部之一的契芯族(契芯羽)。即后来的回纥族。因其族“居契辇河上,因以契为氏。”(《中国名人大辞典》)契姓原本是以族称为源的复姓,如唐贞观年间的镇军大将军“契芩何力芯其子契芯明”。(《新唐书》)其后,契姓慢慢演变成了单姓,如元代的契玉立(泉州达鲁花赤、海南道肃政廉访使)、契列琥(进士)等。但该姓后来也触人了回回民族。如清代云南回民起义中被杜文秀任命为绥远将军和平南将军的契光美、契万春。契姓回族现今分布不详。
      选:选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
      薛:回族中的薛姓出自赐姓。元明时,对其归附的少数民族,大多赐姓薛。如薛斌之父薛台,“洪武中归附,赐姓薛。”(《中国名人大辞典》)燕京(今北京)人塔利海赐姓薛。(《元史;薛塔刺海传》)“脱火赤赐名薛资,脱欢赐名薛斌。”(《回回姓氏考》)故元代散文家、诗人马九皋,又名薛昂夫、薛超吾,西域穆斯林薛都尔丁(元末甘肃行省金事、今青海民和米拉沟冶姓回族先祖)均冠薛姓,恐与赐姓有关。薛姓回族在北京、河北省。江浙及云南等地均有分布。
      颜:回族中的颜姓,来自元代以隐士被征至京师,授翰林待制,预修《金史》,任江西廉访佥事的伯颜之名。据《上海伊斯兰教文史资料汇编》称,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任四川按察使,后任南京监察使的颜正“乃元平章伯颜之后,并取伯颜之‘颜’字为姓。”颜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
      杨:杨姓为回族主要姓氏之一。其来源也相当广泛。元代的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之孙伯颜察儿,其后裔“居宛平(今北京丰台区)之羊市,故改羊姓。”(《回族人物志;明代》)元代被推翻后,为躲避战乱和免遭迫害,其后裔遂迁居山东益都,并改为杨姓。改“羊”为杨姓的还有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入附,授官德州卫百户的西域回回虎林比失。虎有子羊羔儿,后裔均为杨姓,“遂成德州回回望族。”(《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据河北、天津、北京、山东等地的回族家谱和口碑传说,他们均是随“燕王扫北”而来的南京钦天监杨家。明代安徽歙县人杨光先,曾在康熙四年至七年(1665-1668年)任钦天监监正,其六世先祖杨凝为明宣德五年(1430年)的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后任南京刑部尚书,今安徽仍有其后裔。又据《蒲氏族谱》载:“蒲本初号诚斋,东石开基公一世祖。崇漠公次子,借母氏姓杨。”今泉州有其后裔。又据辽宁两部《杨氏家谱》载:一支约在康熙年间由山东武定府阳信县西营迁入沈阳西关,另一支是由明永乐初年从南京应天府迁至河北后,于第九世开始迁到奉天省沈阳的。在沈阳回族当中,杨姓为大姓,分支也不少,相传有“六杨”。在江苏镇江,据修于同治八年(1869年)的《杨氏族谱小引》载:其先祖“洒公与弟西公“于唐初由西域进关,初居“陕西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北),繁衍十二世后,于宋初迁徙并定居镇江,故自称“弘农郡德润堂杨氏”。现镇江依然有“小杨家巷”的地名。杨氏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已传至二十五世。由于“族广人繁”,分为“国、泰、民、安”四支,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已传三十余世,始“立谱排字传世”。据推算,现今‘奇”字辈应为“洒公”。“西公’”第四十六世孙。在杨姓中,也有个别是改姓。如明英宗时入附的西域回回老哈,其“子哈铭,改姓杨铭”。(《回回历史和伊斯兰文化》)杨姓回族在中国分布很广。
      羊:回族中的羊姓,源于地名。元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之孙伯颜察儿的后裔,因世居宛平(今北京丰台区)羊市角头,故取“羊”为氏。后来,羊氏家族为避战乱,遂迁山东青州(今益都县)居住,便改羊为杨姓。
      冶:回族中的冶姓,据《清史稿》载,源自元末被封为甘肃行省佥事的西域维吾尔人薛都尔丁。明洪武四年(1317年)薛都尔丁归附明朝后封为土司,并被派驻碾伯巴州米拉沟一带(今青海民和县境内)。薛都尔丁后人世袭其职,及第四世土司也祥,因“也”同“冶”同音,故改姓冶。冶氏相传十七世。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其家族参加了青海回族反清起义。第二年,土司称号被废除。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米拉沟冶氏自称数代已为回族,而不再称维吾尔族。另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明太祖定鼎金陵,增为十姓:日闪、日者、曰白、日苗、日冶……”故冶姓也有一部分属赐姓。冶性回族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伊:回族中的伊姓取自伊斯兰教圣人“伊布拉欣”名字首音。又据金吉堂《回教民族说》称:“伊司马仪……之后裔姓伊”。回族中的伊姓,也有来自改姓的,如清代内务府回回人密咱按布,改姓伊,遂成为了回族伊姓的又一支。伊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等地。
      易:回族中的易姓比较少,来源也不祥。易作为姓氏出现,最早见于明代。(参见《太平图话姓氏综》)《百家姓》里也无此姓。易姓回族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
      以:回族中的以姓取自祖名首音。“据广西桂林东郊回族坟场古墓碑记载,桂林以姓回回,原为唐代东来留居陕西渭南的阿拉伯人以不拉欣之后,后人取以为姓。明代都指挥同知以抚宸以征广西洵州功,镇守广西,居留此地,世代繁衍,为桂林回回望族。”(《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教》)以姓主要分布在广西桂林地区。
      尹
     回族中的尹姓,据《辽宁回族家谱选编;尹氏族谱》载,家族原籍直隶新集,是清顺治八年(1651年)随清朝向奉天(今沈阳)拨民出关到东北的。又据河北沧州《尹氏门谱三戴宗亲;再立尹氏门普(谱)序》载:“始祖原籍南京应天府,磨盘街双槐树底下居住二龙岗。自明永乐年间迁发(拨)直隶天津府,青县西马家桥村任地入籍,安居于斯,至今三百余年。”辽宁。河北两地尹氏均有“直隶新集”的“迁拨”史,否有源流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尹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
      尤:回族中的尤姓,大多出自经名的首音。如尤素夫、尤素甫、尤权思等。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的少数地区。
      羽:回族中的羽姓,主要源自经名的首音。如明末抗清将领羽风棋(?- 1650年),其祖‘“羽士夫”,为经名‘王素甫”(yusuf)的另一种译法,后来就成了“姓名”。羽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玉:回族中的玉姓原为闪姓,后被赐姓玉。如:“宣化有回教望族姓玉,自言姓闪,赐姓玉。”(《回教民族说》)在元代,玉氏有镇国上将军、前卫系军都指挥使玉哇失、散曲家玉元鼎(原名阿鲁丁)等人。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郁:回族中的郁姓,出自明英宗正统中期入附的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儿后裔。入朝后,那罕帖木儿授职锦衣卫指挥同知。卒后其子倒刺火者袭职。至孙沙班时改姓郁,名敬,因屡有功晋升指挥使。再后,四世孙为郁锦、五世孙为郁胜、六世孙为郁腾、七世孙为郁勋,并世代袭职。郁姓回族现今分布不详。
      糟:糟姓是“以名(取音)为姓”的姓氏,源自古丝绸之路的甘肃平凉地区。元时,西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兵土,多被编入“西域亲军”、“回回军”、“探马赤军”。这些人在元朝建立后就地归属,按照中国人的方式取姓起名,编户入册,糟姓便源于此。槽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甘肃平凉地区。
      绽:绽姓为回族中特有的姓氏之一。《中国姓氏大全》称它为“罕见姓”。在甘肃临夏有一位技艺高超的砖雕艺人便叫绽成元(1903—1980年)。绽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分地区。
      张:回族中的张姓,主要源自赐姓。据收藏于扬州普哈丁墓园的《张氏宗支图》记载,张氏始祖褡木赤于元初进入中国,至三世祖昭勇将军张忻,为明嘉靖武骑都附,“因善于箭术赐姓张,坟在东关普哈丁墓后,有双羊牌坊者,载明县志。”另据《回族人物志;明代》载.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河南夏邑知县、吏部主事、刑部尚书,归清后又任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及巡抚天津的伊斯兰学者、诗人,其名也叫张忻。其子张瑞,曾任清代《明史》纂修官、《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礼部左侍和擢国史院大学士等职。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出使瓦刺功授北京锦衣卫千户的张阿老丁,其后人也以张为姓。据纂修于明代建文四年(1402年)的沈阳《六箴堂张氏家谱》记载:张氏“‘居金陵,其先西籍’……始祖锁壁公张伯温,以选谵国子监肄业、优贡生、布政司照磨(主管文书及勘察官员政绩的官员),其次张质任太医院侍诏,次孙张续任太医院吏目,曾孙张增任医官院府学正科之职,甚称祖医世家。”(《六箴堂张氏家谱;简介》)现居湖南的张姓回族,据道光《宝庆府志》记载:“指挥张氏,其先曰璞罗德,北平三河人。洪武元年,授宝庆卫指挥”。又据《张氏族谱》称:“始祖璞罗德‘原属回教经名’,后来‘赐姓于明初’,才改称张氏。”(《湖南回族》)张姓回族在中国分布很广。
      仉:回族中的仉姓,为元代诗人‘“仉仉沙之后裔”。(《回教民族说》)“仉仉沙,字大用,回回族,祖籍大食国(既发阿拉伯帝国)”。(《西域文化名人志》)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
      赵:山东青州赵姓回族为元代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赠太师中书左丞相伯颜后裔。据原山东青州城南扈家子薄板台立于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的赵氏莹蝎记载:“吾始祖伯颜,乃西域人也。仕元(后)赐姓赵……迨其子明远(伯颜之子),始奉我朝,命徙青(州),为编户”。元灭宋后,宋皇室赵姓被元朝当局搜查极严,赵姓因怕株连而改姓,元宪帝得知后为安定民心,才把当时执政的伯颜赐为赵姓。赵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青州一带。
      者:回族中的者姓,主要源自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手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曰者……”清末及民国年间先后任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主讲的者万选、者广恩均为甘肃平凉人。者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陕西西安、宁夏径源及甘肃平凉等地。
      针:回族中的针姓,是一种稀少的姓氏。在其撰编于清雍正初期的《冈志》中有记载。
      郑:回族中的郑姓是皇帝的赐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郑和,系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郑和祖籍云南昆阳人,原名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仅12岁的郑和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岁的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皇明大政记》),故赐姓“郑”。皇帝赐姓郑,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故而赐姓“郑”。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朱:回族中的朱姓,为明朝皇帝赐给的国姓。“明初,皇帝赐姓有国姓、民姓之别,国姓是皇帝的朱姓”。(《回回姓氏考》)据《殊域周咨录》载,明代哈密回回首领写以虎仙“与侄婿克缘俱赐从朱姓,传升锦衣卫指挥,随驾南征。”明代大将沐英,“八岁时被朱元章收为义子,从朱姓”。(《回族人物志》)后至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津“以人情天理度之,不晦尔名,使从尔姓”,故又复姓沐。由此可见,朱元章赐“国姓”并非个别。因此,出现安徽“寿州(今寿县)城内有回人聚族而居,号‘朱半城’,其户口之繁”(《回教民族说》)的现象也不足为奇。“山东有黑姓回回,其先世姓朱,后改为黑,因而在山东临清县回回朱黑两家不分。”(《回回姓氏考》)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安徽、江浙一带。
      庄:庄姓,回族姓氏之一。分布于海南三亚一带。(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子:子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