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3763|回复: 0

    王氏宗祠呕血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9 15: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位于定海白泉繁强村田舍王的王氏宗祠,其建造历史已愈百年,且保存完好、规模宏大,在我市所有遗存下来的民间古祠堂中,可谓首屈一指。
      据《王氏宗谱》记载,王氏“肇自周文王庶子毕公高之后代,后分书食采,至秦汉时,氏族始大,支派变蕃。”而现居住于白泉繁强村的王氏是“自山东迁至定海城中,复自城中徙至白泉。”清初实行海禁,王氏家族也同样尽遣内地,王氏十九世孙贡生王昌科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白泉王氏篆修宗谱序》中这样写到:清“定鼎之初,徙舟山居民于各郡县,我祖宗流离颠沛侨寓于杭,迨康熙二十八年,朝廷始议复,我祖宗重回故土,来守先茔。”现年87高龄的王金旭老先生曾告诉笔者,王氏家族从山东迁移到白泉繁强,已有13代,有260多年历史了。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王氏祠堂是在民国五六年间开始建造,大约民国十二年(1923)完工。原宗祠走马楼形式,据说在民国二年(1913)三四月份有一个族人在祠内烤仔蟹不幸引起火灾,烧毁了祠堂。王氏宗祠置于村口显要位置,前面过去曾是一片宽旷的田野,现在祠堂前还有千平方的广场,可供族人用于祭祀、聚会等。
      规模宏大的百年祠堂
      祠堂合院式建筑格局,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进,分为门厅、正厅和后厅。建筑面积43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门厅中间为宽敞的大门,正厅有180多平方米,用来祭祀、喜庆等事务。两厅之间是85多平方米的天井。左右两边山墙高出屋面四五十多厘米,能挡住狂风暴雨,起到了保护屋面的作用。整座宗祠看上去十分庄重威严。
      王氏宗祠建筑不仅在空间上能充分满足族内各种事务的举行,而且建筑精雕细刻,十分考究,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艺术,这也从一个角度显示了当年王氏家族的实力。宗祠门厅是整座王氏宗祠的门面,它高出地面四五十厘米,底下用四层坚硬的长石条相叠,上面是青砖,整个墙面不开窗。正门居中,前面有五个石阶,两扇乌漆大门显得十分高大威严。大门两边前墙以花岗岩石雕刻做成墙脚,高55厘米,宽70厘米,雕的是二狮滚绣球和万年青等寓意吉祥的图案,雕刻古朴生动。
      进入王氏宗祠,前后要跨过二道门槛。经过门槛,便就是祠堂的天井。站在青石板铺就的天井里,一种神秘感在心中油然产生。王氏宗祠的正厅,是整座祠堂建筑设计最讲究的,文化韵味也十分浓厚。正厅采用抬梁式构架,中间有六根浑实圆柱,用花岗岩石做柱础。前檐柱与金柱间栏上设卷棚,两端的山墙是砖墙承重。正厅不设屏门,敞开式面对天井,光线充足明亮。厅内梁架构件都有细致的雕刻图案,雀替、梁罩、枋等都雕刻了龙凤呈祥、喜上眉梢、松鼠松果等吉祥纹饰以及群仙贺寿、福寿双全、桃园三结义等民间传说,寓意十分丰富。尤其是梁罩上所雕图案,构图巧妙,浮雕、沉雕和圆雕汇集于同一个画面上,形象生动,画面立体感强。
      罕见的“呕血谱”
      而王氏祠堂特别之处还在于祠堂屋脊的装饰,除我们经常看到的屋脊正中间朝南字碑上塑有福禄寿外,其背面浮雕的是我们很少见到的一幅“呕血谱”图,旁边还刻了一卷书。相传北宋围棋国手刘仲甫在骊山与一乡下老媪对弈一百二十着,被杀得大败,登时呕血数升。人称这位老太婆为骊山仙姥。这局着着精警、实非常人所能的棋谱称“呕血谱”。整个图案有这样一个明显的寓意,是对书香门第的追求,希望那个骊山仙姥保佑本族多出才子。
      王氏祠堂大门正前方原还立有二杆旗杆,在过去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只有家族中有人取得四品以上官位的,才有资格竖立这样的旗杆,虽然现在已无确切资料说明当年王氏宗祠为何能够享受此种荣耀,但这两根旗杆是王氏家族荣誉的象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