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3978|回复: 0

    诗窖王仁裕桑梓何处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4 09: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文学史上,素有“诗仙”、“诗圣”、“诗窖”之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诗窖王仁裕,却未必很多人知道。然而过去却正好相反,读书人从小就知道诗窖王仁裕,而知道诗仙、诗圣大概是稍后的事,原因是在过去的蒙学经典《幼学琼林》中,就有“汉晁错多智,景帝号为智囊;王仁裕多诗,时人号为诗窖”的课文。
      那么,这个诗窖王仁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先说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诗仙、诗圣还是诗窖,不仅都出生于诗的王国的唐代,而且都同甘肃有割不断的联系。
      李白虽经郭沫若考证出生于中亚的碎叶,但李白自供祖籍甘肃陇西,是飞将军李广的后代。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但在安史之乱的流亡过程中,曾在甘肃的秦州、同谷寓居过四个多月。至于王仁裕,虽然祖籍山西太原,但他本人是地地道道的甘肃人,因为他就出生在甘肃。旧说他出生于秦州成纪,那样说太笼统,也不准确。具体说,他应该出生于甘肃礼县石桥乡的斩龙村,因为那里至今还完好地保存有王仁裕的坟墓。在《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中,均撰有王仁裕的传略,但过于简约,而王仁裕墓前竖立的墓志铭和神道碑,则对其作了必不可少的补充和丰富,使我们对王仁裕的生平事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王仁裕,字德辇,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即公元880年,卒于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即公元956年。他是一个跨越新旧朝代和新旧世纪的人,如果说李白、杜甫经历过安史之乱,也经历过开元盛世,那么王仁裕终其一生,是在纷乱迭变的岁月中度过的。他出生的那一年,黄巢率农民起义军攻克唐朝京城长安,过了27年,强盛一时的唐朝就寿终正寝了。在此后的50年中,王仁裕目睹了五代十国八姓十三个皇帝在短短54年中走马灯似的改朝换代,在他死后仅4年,短命的五代也寿终正寝了。可以说,王仁裕与五代十国是相始终的,他一生中的每个时期都打上这个时代特有的烙印。由于战乱,他幼年失怙,被兄嫂养大,25岁前,畋游度日,没有接受教育。25岁时,因梦见吞食上有文字的西江碎石,从此大彻大悟,茅塞顿开,遂埋头苦读,潜心研作,蕴含的超人才华终于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最终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奇效。他能文善诗,通晓音律,涉猎领域,既广且丰。据史料记述,著有《西江集》、《锦江集》、《紫阁集》、《乘辂集》、《归山集》、《紫泥集》、《紫泥后集》、《入洛记》、《南行记》、《东南行》、《秦亭编》、《华夷百题》、《周易说卦验》、《转轮迥纹金鉴铭》、《开元天宝遗事》、《玉堂闲话》、《王氏见闻录》等,包括诗词、文赋、笔记、小说、图像、铭鉴等,不仅数量惊人,而且“鸿笔丽藻,独步当时”。其中诗最多,共百卷上万首。我估计,《西江集》可能是其诗的总集。据统计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要数清朝的乾隆皇帝和南宋的陆游,都是一两万之多,这都是后来的事。此前,写万首诗的王仁裕,应该说是创纪录的,是空前的人,人们称他“诗窖”是名副其实的。说到“诗窖”,比起诗仙、诗圣来,好像不那么雅,是褒是贬,无从知晓。但从《幼学琼林》的“时人号为诗窖”的情况来看,这是一个更为大众化通俗化的称谓,显得更直白,更朴实,未尝不可以理解为下里巴人的溢美之辞。除了诗,王仁裕的笔记如《开元天宝遗事》涉及盛唐时期皇帝贵妃、王公宰相、达官贵人、文人名士的轶闻传奇和风俗时尚,寓含臧否讽喻,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可惜这些著作特别是诗集几乎佚失殆尽,全唐诗中仅存诗集一卷,十余首而已。
      王仁裕生前“文集百余卷,并行于世,四方之人,相竞传写”,其况只有白居易堪与媲美(“近代以来,乐天而已”)。在他死后的北宋,他的著作仍广为流行,一代文豪苏轼在陕西凤翔做官时,读了他的《开元天宝遗事》甚为感慨,曾赋诗三首,表达他与王仁裕共鸣的思想感情。但这只能说是间接的影响,更直接的影响表现在他掌贡闱时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上,仅以后汉乾裕年间为例,在他手下中进士者,多达23人,其中的佼佼者如王溥、李恽、许仲宣、李昉等,后来都成了一代文杰、国家栋梁。
      王仁裕逝后,王仁裕的门生,时为北宋重臣上柱国陇西郡开国侯的李昉,为先师立碑撰文,这就是现为省级保护文物的“周故少师王公神道碑”,由碑首、碑身、碑基3部分组成,碑首正面篆额和楷身,均为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张贺书丹,方圆结合,劲险遒健,深得欧、柳遗韵,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法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