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3391|回复: 0

    泰州王氏名人传略一:伯寿公支海陵王氏义门人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4 13: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陵王氏的迁泰始祖也是王伯寿。“洪武赶散”时,王伯寿因是张士诚旧部,除次子国瑞先已落户姜堰外,他和两个儿子都被遣送到安丰当灶户烧盐。三子国祯因年幼未成丁,故不入藉,以后借机潜逃到泰州,称自太原来,改国祯为谷桢,从此入藉泰州。一开始住在泰州北乡下河,即孙家庄、忘私庄、读书庄一带。到王文质、王文彬兄弟由儒医而被荐辟为官,从而部分子孙迁城,居泰州西仓五巷地区二巷。至王安字维泰別号省斋,成化年贡生累官至大理寺评事。其时王氏自王国祯至王安之孙己累计八代同居,故在弘治七年(1494年)勅赐义门。以后书香传家,世代簪缨,遂成泰州望族之一。此后,海陵这一支王氏家族,就称为义门王氏。这和安丰一支,自王襞之后称为东淘王氏,姜堰一支自王艮之后称为乐学堂王氏是一样的。
      关于王玉(一名王玘)为太医及勅赐义门的事,《明史》中有记载:“(弘治初)…御医王玉自陈乞进官,恕皆力争寝之。”<列传70 王恕传>“其同居敦睦者,则有…弘治间…泰州王玉八世同爨。”<列传184 孝义(一)>
      《海陵王氏家谱》惜燬于文革期间,详细谱系已难恢复。只能从地方志及族人文集中寻觅蛛丝马迹。如有本族宗亲藏有旧谱,提供出来,以利续修,诚为一大功德。
      海陵王氏在《[民国]泰县志稿》中的记载为:
      “王氏原为太原望族。元季,有王谷桢者,避兵由姑苏迁泰州北下河孙家庄,去州治三十里。传四世至文质、文彬兄弟,俱儒而知医。先后皆召入太医院。文质子玘八世同居,聚族千。指州牧详申,各宪咨部奏闻。弘治七年,勅赐义门。孙安,成化戊子岁贡,选大理寺评事,授承事郎。至是分&#15889;。文质支迁泰城十之一,其余仍居乡者十之九。安次子鼎、五子鼐俱邑庠生。鼐长子澄,正统*丁卯科举人,官顺义县教谕。次子沐由廪膳生拔贡,出任陕西按察司知事。澄孙道纯岁贡生,道纯子继儒邑庠生。继儒次子树岁贡生,候选儒学。树长子令上、次子传任俱邑庠生,三子传颜廪膳生。肱子倬邑庠生。震子家植太学生。传任子家柱邑庠生。传颜子家相,清雍正癸丑科进士,官建平县教谕,监修刑部档案。家相长子运昌,郡庠生;次子梦记、三子菼俱邑庠生。家植孙辅贡监,梦记子淂著,邑增生。辅子致祥,邑增生。煦子翊两膺粟帛,致庠。长子荃原名效曾,邑庠生。次子荪,光绪壬午科副贡生。”
      [按:正统丁卯为1447年,其弟沐于嘉靖戊午年(1558年)抜贡,豈有兄弟年岁相差120年?又其祖父王安成化戊子(1468年)岁贡,祖父迟于孙二十一年抜贡,亦不合情理。故王澄中举应为隆庆丁卯(1567年)为宜。]
      在其他同宗家谱中记载,王国祯有二子,长曰本立,次曰任情。本立子孙峥嵘,详情不明;任情后去苏州完婚,去向不明。国帧的老三房与其他二房中断联系,是因为长房国祥属灶户,其子仲仁又往戍云南,战殁。二房国瑞其子贵卿犯罪谪戍山西。有明一朝,刑罚严酷,一人犯罪,往往株连九族,如罪者子孥有逃亡、歿故,常从其亲属中携拿抵补。如二房贵卿犯罪谪戍后,“无嗣,接勾户丁”,则由其弟善卿的长子礼补伍,再由礼的四弟作为贵卿的嗣子,“出代军役。”“安丰一族,恐至连累,由此不通往来。”三房中在明朝为官为宦者较多,“子孙峥嵘”,自然与身为灶户的大房及因罪谪戍的二房不相联系了。
      在提供的世系中,王国帧的次子王任情去苏州后的下落,有一些祖先,外出为宦,其后无考,计有国祯公之曾孙王文彬,太医,官至承事郎;省斋公之孙王沐,廪膳生拔贡,官至陕西按察司知事。如有其子孙寻根,可发帖联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