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3551|回复: 0

    泰州王氏名人传略一:伯寿公支义门王氏先祖传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0 19: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陵王氏的始迁祖叫王谷桢,亦名国祯。洪武初年由苏州随父王伯寿北渡至安丰,然后为逃避编为灶户,又从安丰南场迁徙到泰州北下河孙家庄,离泰州城约三十里,安家隐居,现在泰州市北郊一带有很多王姓人家,大多是他的后代。民国十五年(1926年),为躲避军阀孙传芳的军队,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日寇轰炸,王氏住在城里的人,都曾先后躲到下河一带族人的家中。
      王谷桢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福海,字本立,次子叫王任情,后来又到苏州成婚,从此滞留岳父家,下落不明。王福海生子名王彦信。王彦信生了两个儿子,长子王文质、次子王文彬。因为王伯寿原来就是一个儒医,他的三个儿子分别继承了他的儒学、医术。所以王艮的祖辈是医生、王栋的祖辈也是儒医。王文质、王文彬兄弟继承了祖业“俱儒而知医,先后皆召入太医院”。由于医术高超,王文质被授于承事郎,王文彬在明史中有传。
      王文质的儿子名王玘,《[民国]泰县志》记载:“王玘字宗玘,号种德。世有隐德,至玘益修饬。明成化乙酉(1465年)岁大饥。发粟五百斛赈之。疆吏入告,授承事郎。子安。”
      王安字惟泰,别号省斋。一面行医,一面读书科举,成化戊子(1468年)岁贡,也进入仕途。当了大理寺评事,授文林郎。同时,王安又是一位良医,经常入宫看病,並借机以八世同居的名义请封,于弘治七年甲寅(1494年)“勅赐义门”。明史上有记载。
      王安有五个儿子,次子鼎,五子鼐都是邑庠生,其余三个儿子姓名行状不详。王鼐有两个儿子,长子王澄于隆庆丁卯(1567年)中举,出任顺义县教渝。次子王沐于嘉清戊午(1558年)拔贡,出任陕西按察司知事,是否就留在了陕西,后世情况不明。
      王澄的儿子名王敬,字子敬,号近湾,岁贡后为官,累升迁至礼部郎中,当时严嵩是礼部尚书,因不满严嵩的专横跋扈,同事期间有一些矛盾。当严嵩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入阁拜相后,因害怕严嵩打击报复,就辞官返乡了。
      王敬回乡后的次日,拜扫祖茔,在祖墳附近的祭田得到一个大匏(瓢葫芦),因瓢葫芦长得出奇的大,被认为是祥瑞的兆头,所以把它采摘下来制成酒器,大小可容酒近十升,称为匏尊。后来泰州很多文人学士为之吟诗作赋、绘图述文,后世子孙编为《匏尊图集》,这件事记入《扬州府志隐逸传》。匏尊作为一件宝贵的民俗文物由其后裔于解放后捐献,现珍藏于泰州市博物馆。可惜的是《匏尊图集》和大量的诗文书卷在文革期间毁于火焚。
      (本文根据《明史》、《扬州府志》、《泰州志》《泰县志》及泰州市博物馆原馆长汪维寅先生、泰州市海陵区修史办公室主任孙黎先生的文章整理编撰而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