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9337|回复: 9

    对三槐王氏世系考证的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8 18: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槐堂是是我国当今王姓各堂中子孙繁衍最大的一支,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冠以“三槐堂”或与三槐堂有关的如“槐荫堂”、“”等,约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以上。“三槐王氏”不仅遍布祖国各地,而且远播海外,也是海外华人的根源。所以对“三槐王氏”的世系遡源,就成为“三槐王氏”族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关于“三槐王氏”世系上源,目前存在着极大的分歧。一部人认为三槐王氏源自王元之后的琅琊世系;另一部分人认为“三槐王氏”源自王威之后的太原世系。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有的认为应以正史为本,家谱牵强附会不足为据;有的认为正史语焉不详,世系断续驳乱。争论之激烈甚至发展到人身攻击的程度。
      “三槐王氏”的受姓祖是周灵王太子晋,以后延续至秦之王翦、王贲、王离。大家对此已形成共识,尽管在世代传承上还有一些小的分歧,但并无较大的争议。从汉初到唐中期,是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其中,由于多种政治因素及战乱的影响,世代传承时断时续,颇多争议,但总的来讲是这两支王氏内部的考证研究,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从五代末到北宋的王言至王巩的六代世系,无论从正史或谱牒上纪载都比较完整和详实,也没有分歧。金兵南下,宋室南渡。“三槐王氏”后裔有的随宋室南渡,有的被虏北迁,有的留守中原。这样就播迁至全国。以后元、明、清各朝,“三槐王氏”后裔四处迁徏,子孙繁衍,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王氏家族。其间近900年的历史,史书不可能详细记载各分支家族传承世系,只能靠各支系家谱的深入研究并辅之以史料的片断记载加以佐证来解决。即所谓“各房点灯各房亮”,不可能引起全国性的争论。
      根据上面的分析,“三槐王氏”世系的归纳,主要应从中唐至五代其间二百年,即八代人的考证研究。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中央政权的权势日渐衰弱;再经过唐末黄巢起义,农民军转战南北,给门阀制度以毁灭性的打击;五代时期,北方政权频繁更迭,十国割据,使得多数姓氏的世系出现断层,王氏姓氏的世系当然也不例外。也正因此时社会动荡,史籍资料凌乱佚失,造成了对这段历史研究的困难,也造成了“三槐王氏”世系归属的争议。
      对于“三槐王氏”世系归属这个问题,我认为靠骂娘不能解决问题,只会加大两者的分歧,形成对立。唯一的办法只有不轻下断言,放弃先入为主的成见,尽力所可能地收集史料(不论是符合自已观点或反对自已观点的正反两方面资料),冷静地进行研究分析,兼听旁采,求同存异,才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关于两种意见,我分别以[琅琊说]和[太原说]来概称。
      [琅琊说]关于“三槐王氏”的源头世系是:
      王褒→王鼒→王弘直→王綝→王曒→王宠→王仲连→王绍→王玙→王及→王鐬→王抟→王言→王彻→王祜
      [太原说]关于“三槐王氏”的源头世系是:
      王元则→王焕→王虬→王彦→王杰→王世隆→王通→王福祚→王勉→王怡→王潜→王质→王庆存→王乾→王言→王彻→王祜
      [琅琊说]根据《新唐书》上的记载,自王褒至王綝(方庆)再至王玙,再至王抟,这一段史料是清楚而且连续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王抟有没有一个儿子叫王言。
      王抟有几个儿子,在《新唐书•王抟传》中没有记载,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则记载王抟只有王倜、王倓、王倫三个儿子。王抟在晚唐出将入相,是个声名显赫的人物,光化三年,即公元901年,因受诬遭贬,后赐死兰田驿。王言出生于公元869年,是年31岁。王言在公元894年已是都指挥使牛存节部下的一名都将,在进攻山东郓城的战斗中立功,其后军旅无名,从其文职。这在《旧五代史》中有记载,但没有说他是王抟的儿子。如果王言是王抟的儿子,怎么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五部正史都不加以说明呢?
      那些强调“国史为鉴”的人对于这一点却是讳莫如深的,他们拿不出一条正史的记载证明王言的父亲就是王抟,也只好从近代的家谱中去找依据了。这又怎么能说服人呢?所以有一些[琅琊说]的人就另辟蹊径,有人说王言是王练的后裔;有人说王言是王抟的从孙辈;有人说王言是王羲之后代王冕的儿子;…反正是越说越离谱,越讲越胡涂。反而证明王言是王抟之子的说法没有翔实的根据。
      [太原说]关于王言的先世传承的这一世系中,没有一个人做到宰相一类的大官,所以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就没有象[琅琊说]那么连续而且完整的记载。只能从一些零散的个人人物传记,或他人传记中的片言只句中拼凑而成,有一些还需靠一些名人所撰写的铭、序来补充完善。这也是[太原说]遭到[琅琊说]垢病的软肋。但由于都是一些小的官吏,不太引起史官的注意,所以语焉不详,毫不奇怪,也就没有了象[琅琊说]中王言的父亲是王抟的谬误。
      所以,[琅琊说]要想推翻[太原说],就必须从正史中拿出王言是王抟之子的“铁证”,否则,一切对王抟以前的任何考证,都是在做无用功。同样[太原说]要想让[琅琊说]信服,只能耐下心来,从浩瀚的史料及考古的文物中,找出从元则至王言的连续而完整的信息。只有对王言的父祖系确定以后,才能找到“三槐王氏”真正的源头。
    发表于 2012-3-18 20: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论断很片面,好像是太原王的说客,换言之跳梁小丑矣
    发表于 2012-3-18 21: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都姓王,不是外人,应该把自己看高些,不能把自己当混蛋,千万不要搞人家耻笑的事。争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家这里的琅琊王,都认为自己是王壁的后代,不承认是三槐王是琅琊王。只有一支约二十多万人的潜阳王氏认为自己是三槐王,是王旦之兄王懿的后裔,但认为是太原王氏。不过没人争什么三槐不三槐,因为与我们无关,只要姓王就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22: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宗亲:
      “辱骂和恐吓不是战斗!”我并没有论断“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还是太原王,到是你的论断十分武断片面,“铁证”“三槐王氏”属琅琊王。这种“一言堂”,只能走向极端和反面。此外,请你看看其他网上别的宗亲对的批评,千万不要妄自尊大,坐井观天。
    发表于 2012-3-19 07: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的帖子

    [琅琊说]根据《新唐书》上的记载,自王褒至王綝(方庆)再至王玙,再至王抟,这一段史料是清楚而且连续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王抟有没有一个儿子叫王言。
    王抟有几个儿子,在《新唐书•王抟传》中没有记载,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则记载王抟只有王倜、王倓、王倫三个儿子。王抟在晚唐出将入相,是个声名显赫的人物,光化三年,即公元901年,因受诬遭贬,后赐死兰田驿。王言出生于公元869年,是年31岁。王言在公元894年已是都指挥使牛存节部下的一名都将,在进攻山东郓城的战斗中立功,其后军旅无名,从其文职。这在《旧五代史》中有记载,但没有说他是王抟的儿子。如果王言是王抟的儿子,怎么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五部正史都不加以说明呢?
    那些强调“国史为鉴”的人对于这一点却是讳莫如深的,他们拿不出一条正史的记载证明王言的父亲就是王抟,也只好从近代的家谱中去找依据了。这又怎么能说服人呢?所以有一些[琅琊说]的人就另辟蹊径,有人说王言是王练的后裔;有人说王言是王抟的从孙辈;有人说王言是王羲之后代王冕的儿子;…反正是越说越离谱,越讲越胡涂。反而证明王言是王抟之子的说法没有翔实的根据。
    [太原说]关于王言的先世传承的这一世系中,没有一个人做到宰相一类的大官,所以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就没有象[琅琊说]那么连续而且完整的记载。只能从一些零散的个人人物传记,或他人传记中的片言只句中拼凑而成,有一些还需靠一些名人所撰写的铭、序来补充完善。这也是[太原说]遭到[琅琊说]垢病的软肋。但由于都是一些小的官吏,不太引起史官的注意,所以语焉不详,毫不奇怪,也就没有了象[琅琊说]中王言的父亲是王抟的谬误。]
    在上面这几段文字里,很明显有打压污蔑琅琊王氏之意。再说近千年来就是这样记载的,王言在当时官小卑微,正史没有记载理所应当,如果说琅琊王所说世系有误,你能用正史的记载来证明是太原王世系吗,或是发掘有关古墓的墓志铭来证明是太原王世系,如果不能就不要说三道四了,在这里我也想您道歉我的回复有点粗鲁啊,还请海涵。
    发表于 2012-3-19 07: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的帖子

    [琅琊说]根据《新唐书》上的记载,自王褒至王綝(方庆)再至王玙,再至王抟,这一段史料是清楚而且连续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王抟有没有一个儿子叫王言。
    王抟有几个儿子,在《新唐书•王抟传》中没有记载,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则记载王抟只有王倜、王倓、王倫三个儿子。王抟在晚唐出将入相,是个声名显赫的人物,光化三年,即公元901年,因受诬遭贬,后赐死兰田驿。王言出生于公元869年,是年31岁。王言在公元894年已是都指挥使牛存节部下的一名都将,在进攻山东郓城的战斗中立功,其后军旅无名,从其文职。这在《旧五代史》中有记载,但没有说他是王抟的儿子。如果王言是王抟的儿子,怎么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五部正史都不加以说明呢?
    那些强调“国史为鉴”的人对于这一点却是讳莫如深的,他们拿不出一条正史的记载证明王言的父亲就是王抟,也只好从近代的家谱中去找依据了。这又怎么能说服人呢?所以有一些[琅琊说]的人就另辟蹊径,有人说王言是王练的后裔;有人说王言是王抟的从孙辈;有人说王言是王羲之后代王冕的儿子;…反正是越说越离谱,越讲越胡涂。反而证明王言是王抟之子的说法没有翔实的根据。
    [太原说]关于王言的先世传承的这一世系中,没有一个人做到宰相一类的大官,所以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就没有象[琅琊说]那么连续而且完整的记载。只能从一些零散的个人人物传记,或他人传记中的片言只句中拼凑而成,有一些还需靠一些名人所撰写的铭、序来补充完善。这也是[太原说]遭到[琅琊说]垢病的软肋。但由于都是一些小的官吏,不太引起史官的注意,所以语焉不详,毫不奇怪,也就没有了象[琅琊说]中王言的父亲是王抟的谬误。]
    在上面这几段文字里,很明显有打压污蔑琅琊王氏之意。再说近千年来就是这样记载的,王言在当时官小卑微,正史没有记载理所应当,如果说琅琊王所说世系有误,你能用正史的记载来证明是太原王世系吗,或是发掘有关古墓的墓志铭来证明是太原王世系,如果不能就不要说三道四了,在这里我也想您道歉我的回复有点粗鲁啊,还请海涵。
    发表于 2012-3-19 08: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的帖子

    至于大家对我的批评我深感感激之意,但大多数批评我不苟同,至于我为什么不加以回复理论。我认为王姓亿人知其世系者甚微,不看宗谱能知其高祖者翰也。当今犹如王耿者又有几人矣,所以我看看他们的批评是否有我回复的价值否,有立即回复,反之我便视而不见,以免伤害宗亲之感情啊!我们的宗亲啊,有谁能用一支笔同时写出两个王字呢?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3: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宗亲:
      见到你的回帖。大家都姓王,都在想为王姓的历史渊源作一点研究和探讨,有些不同的意见,产生一些争论是正常的事。所以道歉是不必要的,我不会介意这些事的。
      1、我还得重申一下,我的家族祖先说是从安徽祁门辗转迁徙至江苏泰州的,据云是晚唐兵部尚书大献公王璧的后代,大献公王璧属琅琊王氏,这是确信无疑的,但家谱和方志上又记载家族的郡望为太原王氏,究竟问题出在那里,目前我尚未找到答案,所以我既不会站在太原王氏的立场上去攻击或诋毁琅琊王氏,也不会站在琅琊王氏的立场上去攻击或诋毁太原王氏。
      2、目前的廿四史史料中尚未能证明王抟有一个叫王言的儿子,但并不能说其他的史料(包括一些已逸佚的史书,及同时代人的笔记文章、碑、铭等)就没有线索可寻,所以还应旁征博引,多做一点研究,这是琅琊王氏份内的事。对于太原王氏,如果要想证明三槐王氏源自太原,就必须从有关的史料中找出真实完整的世系,不能以家谱的记载为其主要依据,因为在编撰私谱的过程中,编辑者出于其些不为人知的原因,而会臆造一些不实的资料。
      3、在发表自已的观点或撰写文章时,要给自已留一点余地。不要动不动就“断言”、“铁证”、“绝对”…。不要容不得不同的意见,兼听则明,反面的意见也有正确的可能,要善于从反对声音中找到自已的不足,从反对的意见中触发开拓新思路的灵感。
    发表于 2012-3-21 13: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的帖子

    这不能质疑,因为太原郡也有琅琊王氏族人,如唐宰相王方庆就是家居太原的琅琊王氏族人,郡望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能看明白吗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20: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知道王方庆是琅琊王氏族人,家居咸阳,这是《旧唐书》和《新唐书》上所记载的,弄不明白新华宗亲又从哪本“正史”上找到他家居太原?是临时户口还是常住户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