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7418|回复: 4

    国民革命军王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简介之一(上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1 08: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民革命军王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简介之一(上将)

      王升上将
      王升(1915.10.28-2006.10.5),原名王建楷,字化行,江西省龙南县人。先后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六期、国民党中央干部学校研究部第一期毕业。台湾“国防部”政治局少将司令,政工干部学校副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政作战部主任,台湾当局“总统府”战略顾问。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视导员,三青团江西支部组训组组长,赣县政府军事科科长,青年军第208师(1946年撤销番号)政工处上校科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蒋经国秘书,一直追随蒋经国,是蒋蒋经国嫡系中的嫡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台湾当局“国防部”政治局少将司令,政工干部学校副教育长。1957年当选为国民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1960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作战部副主任、执行官主任等职。1969年当选为国民党第十届中央委员。1975年4月升任总政战部主任,并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衔。1976年12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一届中央常务委员。1978年蒋经国掌权后,成为最具实力的两大派系之一。中坜事件发生,对本土化政策深感不满的人士,藉此良机群起而攻另外一重要干部李焕,蒋经国被迫撤换权臣,李焕下台后声势立即壮大,逐渐出现功高盖主的局面。1979年3月任中华战略协会副理事长。1983年任联训部主任,后调任驻巴拉圭“大使”。1984年退出国民党中常委。1991年10月返台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92年7月成立促进中国统一现代化学术研究基金会,任董事长。1993年被聘为国民党第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2000年5月被聘为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是国民党第十至十三届中央委员。
      2006年10月5日凌晨因病在台北荣民总医院过世,享年91岁。

      王均上将
      王均(1891-1936.11.9),字治平,云南省呈贡县大渔乡大河口村人。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其父王兴南为中医。7岁启蒙,11岁入呈贡县三台书院读书。1905年赴省考入云南陆军速成学堂第14期。1909年8月15日编入云南讲武堂第1期丙班,经黄毓英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是朱培德的心腹将领、滇系军阀中的重要人物,在对红军作战中颇为卖力。国民革命陆军中将衔,坠机殒命后被追赠为陆军上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夏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入云南新军第19镇37协73标2营7队朱培德部任哨官,10月30日辛亥云南“重九”起义时,在攻叙府、泸州、自贡等战役中升任连长。1912年5月6日援川滇军回到昆明,升任滇军第7团第2营营长。1915年12月25日编入护国第2军第2梯团方声涛部。1916年2月20日随滇军第2军朱培德支队入粤参加护国战争;3月中旬第2军进军广西百色,升任第15团1营营长。1917年9月任第38团中校团附兼第1营营长。1918年5月任驻粤滇军第4师参谋长兼第38团团长。1920年6月随朱培德入湘作战,逐走北洋系军阀张敬尧。1921年5月参加讨伐桂系陆荣廷战争。1922年4月任中央直辖滇军第1混成旅旅长,率军参加北伐,转战湘、桂、黔;6月参加平定陈炯明诸战役。1923年3月23日任大元帅府拱卫军第1混成旅旅长;7月16日被任命为中央直辖第1军1师师长兼第2旅旅长。
      大革命时期,1924年10月任建国滇军第1军第1师师长兼第2旅旅长。1925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7师师长;11月1日任南征军第2路(中路)指挥,讨伐粤南军阀邓本殷。1926年7月任第3军副军长兼第7师师长,11月克南昌兼任南昌卫戍司令。1927年3月27日任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南昌卫戍司令、江西全省剿匪总指挥;3月30日任江西省政府委员;5月6日任国民革命军第5路军第3军军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起义军南下途中,率第3军前往堵截,被起义军重创;9月17日被南京国民政府推为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2月7日再次被指定为军事委员会委员。8月任缩编后的陆军第7师师长,10月初第5路军的第3、第31两军缩编为第3军,任军长。10月2日被国民政府会议任命为陆军第7师师长,11月23日国民政府改任为湘赣剿匪总副指挥,准备第4次进剿井冈山。1929年3月任讨逆军第1路左翼军副司令兼第7师师长,讨伐桂系;9月与西北军作战;10月14日再次任陆军第3军军长。1930年1月4日任第3路右翼军司令,3月6日任第1预备队副总指挥;5月中原大战爆发后,布防于皖北阻止孙殿英部南下,历任南昌卫戍司令、陇海路右翼军守备地区总指挥、预备队指挥官;7月4日进占亳州;9月19日任第7纵队指挥官、左翼挺进军总指挥、追击军第2路总指挥。1931年1月任津浦路警备司令;7月22日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剿赤军南路集团军第3军团总指挥,参加讨伐石友三,尔后调往豫南“围剿”豫鄂皖红军。1932年6月4日被任为陆军第3军军长,30日任“豫鄂皖剿匪总司令部”右路军副司令官兼第2纵队指挥官,参加第4次“围剿”。1933年3月免第7师师长兼职。1934年9月调往豫鄂皖参加“围剿作战”。1935年4月6日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中将衔;9月任西北“剿匪”军第1路副司令兼第1纵队司令官,进攻陕北红军;11月12日当选为国民党第五届党中央执行委员。
      1936年11月9日乘军用飞机视察青、绥、蒙、藏,飞至甘肃省通渭县马营西浪石滩,坠机殒命,时年45岁,11月23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追赠为陆军上将衔,葬于南京市钟山中山陵旁。

      王士珍上将
      王士珍(1861.7.14-1930.7.1),原名王世珍,字聘卿,号冠儒,直隶(今河北省)正定县牛家庄人。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随袁世凯创建北洋军,任新建陆军督操营务处帮办兼讲武堂总教习、工兵营统带,练兵处军学司止使兼第6镇统制,署理陆军部侍郎;北京国民政府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京畿警备总司令,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与冯国璋、段祺瑞并称北洋“三杰之龙”。北京国民政府陆军上将衔。
      晚清时期,父亲早逝,与寡母相依为命,寄居在正定城内东门里伯母娘家,靠母亲替人做针线活艰难度日。9岁时入私塾攻读诗书,由于聪明好学,清·光绪二年(1876年)15岁时被正定镇台叶志超看中,收在属下当勤务兵。17岁时考入正定镇总兵学兵队,旋即随叶志超调驻山海关。光绪十一年(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在炮兵科学习3年,毕业后任山海关炮队教习。采用西法教学,学以致用,博得上司的称赞。光绪二十年(1894年)随叶志超入朝鲜,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敢出兵朝鲜,兵临城下。指挥炮队学兵坚守在平壤城上,给攻城日晕以大量杀伤。战斗中额头负伤,平壤失守,按地图督引残军安抵义州。袁世凯小站练兵,经北洋武备学堂总办荫昌推荐,被录用为督操营务处会办兼讲武堂总教习,继升任工程营管带、德文学堂监督。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袁世凯任山东巡抚,任为军事参谋,协助袁世凯镇压义和拳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各国传教士、商人纷纷逃往山东避难。便组织便衣队保护洋人,倍受洋人垂青。与段祺瑞和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称为“三杰之龙”。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冬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步兵第1协统领,兼理全国操防营务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替袁世凯选募壮丁6000余人,编练北洋常备军左、右两镇,任左镇翼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任练兵处军学司正使,兼任第6镇统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设陆军部,署理陆军部侍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外放江北提督,执掌军政,兼理盐漕。其间先后在北京西单和前门等处购置房产,在老家牛家庄大兴土木盖家宅、家庙,又在正定西门里街购地建宅2套,在正定城南购地10余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生母病逝,治丧三月,期满受诏见,授正黄旗蒙古副都统,赏头品顶戴。同年率队参加太湖秋操,镇压安徽新烟马炮营起义。光绪、慈禧去世,袁世凯失宠回原籍“养病”,随也称病去职。
      民主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隐居。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受袁世凯之邀复出,出任陆军大臣 。1912年宣统帝溥义退位,为忠于清廷,遂辞官退居正定。1913年袁世凯窃居临时大总统,谢绝复出担任要职。1914年被段祺瑞强编入京,任陆海军大元帅办事处办事员。1915年陆军总长段祺瑞不满袁世凯称帝,称病告假。遂代理陆军总长,不久正式接任陆军总长。1915年4月8日被授予陆军上将衔。1916年袁世凯病死后,任段祺瑞内阁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1917年被大总统黎元洪任为京畿警备总司令,6月14 日命令打开城门放张勋辫子军进城。7月1日与张勋将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清帝复辟,任为内阁议事大臣、参谋部尚书。复辟失败,复辟分子逃散,其以维持京城秩序有功,继任北洋政府参谋总长。1917年孙中山北伐护法,段祺瑞被迫辞职,就任代理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1918年2月引病告归,被北京国民政府总统冯国璋封为德威上将军衔。1920年徐世昌任总统后,拟任为苏皖赣巡阅使,却以老病辞去所有职务,退出了军政界,一度出任月薪500元的北京电车公司董事长。后回老家正定县牛家庄隐居。
      大革命时期,直皖、直奉战争时,以北洋元老的身分,多次居间调停直系、皖系、奉系之间的矛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5月,蒋、冯、阎向张作霖发动全线攻击。与熊希龄等人在北京发起和平运动,张作霖被迫退出北京,奉系军队临撤离时,骚扰北京百姓。各界公请其出任北京维持会会长,负责与各系军队联系、调停,维持北京社会治安,使百姓少受兵灾。
      1930年7月1日因患肠癌在北京逝世,终年69岁。编著有《正定王氏双节永慕录》等。

      王天培上将
      王天培(1888.12-1927.9.2),侗族,原名王伦忠,字植之,号东侠,贵州省天柱县执营(今织云)乡人。其父王大瀛,清朝绿营兵都司。少年时代进私熟读《五经》,后进天柱县官立小学就读,继进贵阳陆军小学堂学习。1909年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堂。192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黔军第1独立旅旅长,黔军第2师师长兼公署军务处处长;国民革命军第10军军长兼左翼前敌总指挥。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1927年9月2日被秘密杀害于杭州西湖。1931年8月5日被国民政府追授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
      晚清时期,因家中贫寒,8岁时就拿起扁担,跟随父亲去为龙大楷挑粮。在龙大楷扶持下,就读于龙大楷私馆,后升人天柱官立小学堂。时反清斗争风起云涌,心怀壮志,决心经武报国,于是考入贵州陆军小学堂,之后升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辛亥革命爆发的总前夜,投身革命。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担任宣传工作,在第8工程营革命党总代表后队任督战指挥。随后在保卫革命成果的阳(汉阳)夏(夏口)战役中,被黄兴领导的战时总司令任命为凤凰山炮台要塞司令。1912年因立有军功,被送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1914年毕业分回贵州,历任黔军见习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在军中以身先士卒,勇敢善战驰名。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参加护国军战争。在护国军战争中,创造了以1个营之寡胜1个旅之师的奇迹,打得袁军旅长马继增无路可逃而自戕。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孙中山再揭护法战幕,随黔军入川,攻克重庆。1921年升任黔军团长,同年秋沈鸿英伙同陆荣廷暗通北洋军政府,据广西作乱,孙中山下令讨伐。即奉命出征,再次创造奇迹,以1个团之兵败柳州叛军1个旅之众,在桂林受到孙中山的召见,其智勇兼备,往往出奇制胜,重创强敌,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深为孙中山器重。沈、陆动乱平息后,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央直辖黔军第1独立旅旅长。1922年在“定黔”斗争中,击败谷正伦,任黔军第2师师长兼公署军务处处长。后因云南唐继尧入黔而退至四川。
      大革命时期,1926年受中国共产党影响,投入广州国民革命军,同年秋率部北伐,被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10军中将军长兼左翼前敌总指挥,配合贺龙部消灭黔军袁祖铭部,攻克武昌、沙市。在湖南洪江誓师,率北伐军攻占徐州。1927年兼任军事委员会委员。蒋介石为窃取中国革命胜利果实,夺取中国统治大权,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继而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宁汉分裂。在这血雨腥风形势之下,坚决奉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拒绝蒋介石“反共”命令,千方百计保护共产党,坚持北伐。这时北洋军阀见蒋、汪大战,乘机反攻。第10军因孤军奋战,粮饷无着,面对敌人的猖獗反攻,在延绵数百里的战线上与敌人反复争夺,终因寡不敌众,牺牲惨重,最后徐州失手。蒋介石亲率第1军、44军、37军、32军以及被称为王牌的陈诚教导师,分兵3路直取徐州。蒋介石反攻徐州,志在必得,然而由于指挥失误,而招致大败,敌乘势发起全面反击,蒋介石全线溃退,损失重大,逃回南京,引来一片责难。为了开脱自己,将徐州兵败的责任一古脑嫁祸于人。8月8日蒋介石以商谈军机为名,电召其赴南京“面商机宜”。因不知蒋介石有诈,遵命前往。一到南京即遭拘捕扣留,被扣罪名强加罗织有三条:一是“不听指挥贻误战机导致徐州兵败”;二是“隐兵不报图谋不轨”;三是“克扣军饷动摇军心” 。
      1927年9月2日被秘密杀害于杭州西湖,时年仅39岁。著有诗文《革命格言》、《宁归歌》、《遗书》等传世。1931年8月5日国民政府迫于种种压力,为其昭雪,闪烁其辞地说其死乃“有人妒贤嫉能,谗言惑上。”承认其“蒙冤受害”,表示“悼惜良涕”。表彰其“忠勇双全,夙娴韬略,历著当勋。”追授为陆军上将衔,“给恤其家属二十年,每年领洋八百元。”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08: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文华上将
      王文华(1889-1921.3.16),字电轮,号果严,王伯群之胞弟,贵州省兴义县五屯区景家屯人。幼年入塾读书,毕业于兴义笔山书院,贵阳优级师范肄业。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7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云南护军使署副官长兼黔军精锐第1团团长,云南护国军东路支队司令,黔军第1师师长,川滇黔3省联军黔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1940年国民政府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
      晚清时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与窦简之等结伴上贵阳,考入贵州通省公立中学,旋转入贵阳优级师范,肄业文科,精研史地。常偷阅《民报》等进步刊物,被监学所察,屡记大过。结识同盟会会员创办的自治学社张百麟、平刚、钟昌祚等人,倾向革命,剪掉发辫,以示反清决心。加入贵州陆军小学堂席正铭、阎崇阶,刘端裳等人发起的反清秘密组织“历史研究会”。
      民主革命时期,1910年因病休学回兴义,任兴义县高等小学堂学监、教员,教授历史、地理、体操等科。在学生中传阅进步书刊,传播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1911年任学堂堂长,选拔各班优秀学生30余人,成立“星期日师生座谈会”,加紧革命活动。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辞堂长职,任大汉贵州军政府陆军第4标第1营管带。1913年升任护军使署副官长兼黔军精锐第1团团长。1915年12月25日云南首义,联络驻黔东、黔南第2、3团同心协力反对帝制。1916年1月26日召开各界誓师大会,27日宣布贵州独立,发布《黔滇共同讨袁通电》,改贵州护军使署为贵州督军署,发布《云南致各省电》、《云贵檄告全国文》,宣布袁世凯叛国罪行。贵州独立后任云南护国军东路支队司令,率第1、2、3团由贵州镇远入湘参加讨袁作战。6月护国战争结束后,任黔军第1师师长。1917年7月以贵州督军代表身份,出席北京“督军团会议”。经上海经李烈钧介绍进谒孙中山。孙中山赞誉为“西南后起之秀”,介绍其加人中华革命党。到京后目睹段祺瑞等毁弃约法,解散国会,拒绝签字,与11省代表联名抗议段祺瑞毁弃约法。不待会议终结毅然南下,在沪与孙中山共筹另组政府。8月护法军政府在广州成立,孙中山通电西南各省,主张川滇黔3省军事统一,组织3省联军。即回黔后就任黔军总司令,编黔军为3个纵队向川边戒备。1918年2月20日率部攻克成都,将刘存厚部队逐出川境,肃清境内北洋军势力。川滇黔护法军会师于成都,乃任川滇黔3省联军黔军总司令。11月支持贵州讲武学校校长何应钦创立“少年贵州会”,创办《少年贵州日报》,倡导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后,与何应钦、王伯群、谷正伦等少年贵州会成员积极活动。6月1日成立贵州国民大会,号召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北京政府。后川中战争复起,率部与川军苦战于重庆、合川。唐继尧与刘显世密谋欲以“王不懂军事”为由免去其黔军总司令职,以滇将代之。得知消息后无心恋战,决心以“清君侧”为名回黔清除宪政派势力,控制贵州政权。11月借故赴上海治病,将在川黔军编组为5个混成旅,以第1混成旅旅长卢焘为代总司令,撤出重庆陆续回黔。黔军回贵阳后发动“民九事变”,贵州政权落入所部5个混成旅手中。在上海获悉贵州夺权捷报后,往见孙中山,汇报贵州政局变化情况,孙中山任为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并派王往浙江争取浙江督军卢永祥为护法军事力量。
      1921年3月16日,部将袁祖铭在北洋政府的支持和授意下,收买刺客,在上海一品香饭店将其刺死,时年仅32岁,葬于杭州孤山。1940年国民政府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交军政部照陆军上将阵亡例,从优议恤。

      王占元上将
      王占元(1861.2.20-1934.9.14),原名王德贤,字子春,山东省馆陶县南馆陶镇人。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陆军第2镇步3协协统,第2镇统制;北京国民政府保定留守军总司令,陆军第2师师长,第1军右路司令官,湖北省军务督理兼省长,两湖巡阅使,讨逆军检察使。北京国民政府陆军上将衔。
      晚清时期,清·光绪五年(1879年)入淮军刘铭传部任亲兵,掌管大旗,为李鸿章所赏识。后被送选入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后在宋庆部毅军任职,参加了中日甲午之战,及与张怀芝、曹锟等人参加了鸭绿江战役。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入新建陆军,任右翼步兵第3营领官。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北洋常备军右翼第7营管带。光绪三十年(1904年)任北洋常备军第1镇第1标标统(后改第2镇5标标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任陆军第2镇步3协协统。1911年4月7日赏陆军协都统衔,11月28日因在武汉前线作战有功,升任第2镇统制,并赏陆军副都统衔。
      民主革命时期,1912年民国成立,任保定留守军总司令,9月任陆军第2师师长。1913年7月镇压“二次革命”时,任第1军右路司令官,加陆军上将衔。1914年4月兼任帮办湖北军务,兼豫皖剿匪总司令,参加镇压白朗起义。1915年10月3日授将军府壮威将军。1915年10月22日署湖北军务督理,极力拥护袁世凯恢复帝制,被袁世凯封为一等侯。1916年1月8日授襄武将军,督理湖北军务,7月6日改称为湖北督军,并一度兼任湖北省省长,为直系“长江三督之一”。1920年6月13日任两湖巡阅使,仍兼湖北督军,10月10日晋升陆军上将衔。1921年被湘桂联军打败,8月9日被免去本兼各职。下野后到天津居住,在北京、天津、大连、保定等地购买土地、广置房地产,仅在天津出租房屋就达3000间;此外还投资实业,涉及金融、矿产、纺织、粮食、电力等,成为华北实业家、著名财阀之一。
      大革命时期,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一度复出任直军讨逆军检察使。1926年孙传芳成立五省联军后,聘为训练总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秋孙兵败后,隐居大连,后又回天津英租界新加坡道(今和平区大理道)64号居住。
      1934年9月14日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73岁。

      王甲本上将
      王甲本(1901.8-1944.9.7),字立基,云南省富源县人。1918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14期炮兵科,12月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入滇军统帅第1军顾品珍部当兵,走上了报国之路。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8师副师长、师长,第79军副军长、军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牺牲后追赠为陆军上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跟随顾品珍,因作战勇敢,深得器重,擢升排长、连长。1921年投奔干其爹范石生第16军47师,历任营长、第301团团长。并参加了讨伐陈炯明、沈鸿英等战役,参加北伐转战各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任第16军51师151旅少将旅长。1935年被陈诚派往南京陆军大学学习,并进入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深造。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8师副师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13日奉命前往南京担任警卫。8月14日凇沪会战拉开序幕,率第98师开赴上海前线,并于当日投入战斗。战斗中身先士卒,亲上火线,亲率一线官兵与敌浴血奋战,战功显赫,以勇猛著称全军。凇沪会战后升任第98师师长。1938年奉命率第98师转战皖南,赠新四军罗炳辉部子弹20万发,并与新四军配合,攻下孙家铺等车站,占领宣城。1939年3月率部参加南昌会战,后转驻湖南湘潭。同年秋率部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立下战功。战后升任第79军中将副军长兼第98师师长。1941年秋第二次长沙会战开始,任长沙外围作战总指挥,歼敌无数。捞刀河战役,率第98师重创日军精锐,第98师伤亡上千人,题“是为国殇”以纪念。战后因功受奖,被誉为“硬战将军王甲本”载入军事会议手册。10月后擢升为第79军中将军长兼第98师师长。1942年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密切配合友军坚守长沙。1月5日率第98师于浏阳河毙敌第3师团第18联队土屋镜次及部下1000余人,甲本集尸葬之,并立“倭寇万人冢”石碑,“甲本葬敌”在日本一直传为佳话。1943年5月指挥第79军参加鄂西会战。率暂编第6师、第98师和第194师机动歼敌,重创日军,打了几场漂亮仗,被授予二等云麾勋章,第79军获赠“我武维扬”旌旗。10月率第79军参加常德会战,屡出奇兵,战功赫赫。1944年6月奉蒋之令,千里驰援衡阳。7月在衡阳外围同敌作战,由于友军配合不力,日军防范严密,无法扩展战果。8月8日,衡阳守军方先觉第十军弹尽粮绝而投降,遂奉命撤往冷水滩布防阻击日军。
      1944年9月7日日军数千人化装成友军和农民,袭击第79军军部。本想亲自指挥部下某团歼灭该部鬼子,但部下一团长缓报军情,师长拉走部队,致使到达预想作战战场时,不见自己部队,却和日军主力数千人遭遇。危急关头,亲率手枪排掩护军部转移,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血战,最后和敌人拼起了刺刀,惨死于敌人的刺刀之下,时年43岁,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牺牲在刺刀战场上的最高级别将领。
      1944年11月7日,国民政府追认为抗日烈士,并追晋为陆军上将。举国震动,第79军召开追悼会,全军痛哭。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派人送了挽联:  
      东安县里悲霞日;  
      玉霁亭边混共天。

      王廷桢上将
      王廷桢(1876-1940),字子铭、子明,直隶天津(今天津市)大直沽人。出身于一个木工家庭,早年入北洋海军学校习测量,北洋武备学堂及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毕业。陆军第1镇正参谋官,禁卫军步队统带,旋改马队统带;第2协统领,第1协统领,陆军第16师师长兼任江宁镇守使,长江巡阅副使,察哈尔都统,蒙疆善后委员会委员,14省讨贼联军运输司令。北京国民政府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晚清时期,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入北洋武备学堂幼年班学习,同年冬由北洋武备学堂保送留学日本,先后入成城学校、陆军士官学校中华队第一期骑兵科学骑兵,后入日本近卫骑兵联队见习士官。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回国后在冯国璋麾下任北洋新军马队教练官。袁世凯本性多疑,对部下均采用“人盯人”策略,是袁世凯用来监视冯国璋的重要人物。翌年任北洋常备军左镇马队1标帮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陆军第5镇马5标标统,都司衔直隶补用守备,同年参加新军会操,为评判处总办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陆军第1镇正参谋官,旋俟补缺后以都司升用。
      民主革命时期,1909年组建禁卫军,充禁卫军步队第1标统带官兼马1营管带官,旋改马队第1标统带官,同年去法国考察军事。1910年12月30日升禁卫军步队第2协统领官,并授陆军协都统衔。1911年调任第1协统领官。1912年9月7日任禁卫军统制官,旋调任第1协统领,并授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成为北京国民政府首批授衔将领,9月19日晋授陆军中将衔。1913年任天津镇守使兼禁卫军师长。1914年任陆军第16师师长兼任江宁镇守使,宁路要塞司令官。1915年任模范团骑兵团长,10月9日特授勋五位,12月23日袁世凯称帝时策封为一等男爵。1916年10月9日特授勋四位。1917年后任长江巡阅副使。1918年10月16日特授予将军府桢威将军衔。1919年10月10日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2月26日兼任察哈尔都统。1920年7月直皖战争时,因支持皖系而被迫离职,第16师也被奉系所并,后调任汉军镶黄旗都统。1922年10月10日晋授勋三位。1923年1月12日任蒙疆善后委员会委员,后任交通部铁路警备事务(督办唐在礼)会办,旋辞职回天津日租界寓居。
      大革命时期,1925年11月任14省讨贼联军运输司令,不久辞职。
      土地革命战争至抗日战争时期,晚年寓居天津日租界。
      1940年因病在天津日租界逝世,终年64岁。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08: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怀庆上将
      王怀庆(1876-1953),字懋宣,直隶(今河北省)宁晋县人。幼即失怙,家道中落。北洋常备军骑兵第2协协统,东三省总督署军务处会办兼奉天巡访中路统领,淮军统领,通永镇总兵;北京国民政府滦州都督,天津镇总兵、密云镇守使,蓟渝镇守使,多伦镇守使,陆军第13师师长,京畿卫戍总司令,热察绥巡阅使兼热河都统,陆军检阅使兼西北边防督办,北京卫戍总司令。北京国民政府陆军上将衔。
      晚清时期,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太原当兵。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转入袁世凯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北洋常备军1镇马队1标统带,旋升任骑兵第2协协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4月随徐世昌出关,任东三省总督署军务处会办兼奉天巡访中路统领,成为徐世昌在东三省的得力助手,营私舞弊,搜刮民财,无所不为。宣统元年(1909年)2月任淮军统领,同年任通永镇总兵。
      民主革命时期,1912年1月被推为滦州都督,3月任天津镇总兵、密云镇守使,6月任蓟渝镇守使,多伦镇守使。1913年6月2日授为陆军中将衔,8月24日授予二等文虎章,镶白旗蒙古副都统,9月10日授以勋五位。1914年9月任冀南镇守使兼直隶巡防1路统领,迁任湖北军务帮办。1915年5月兼管外火器营事务兼清理京城官户处督办,8月23日授以勋五位,12月23日被袁世凯策封为二等男。1916年6月调为大名镇守使。1917年10月9日授予二等嘉禾章。1918年2月任帮办直隶军务,9月23日被北京政府授为将军府庆威将军衔,同年奉委为总统府高等顾问。1919年1月4日授予二等大绶宝光嘉禾章,5月署步兵统领兼管外火器营事务兼清理京城官产处督办、陆军第13师师长,11月2日晋加陆军上将衔,20日授予一等文虎章。1920年7月直皖战起,22日奉派为督办近畿军队收束官,24日兼京畿卫戍总司令,29日任热察绥巡阅使兼热河都统,仍兼陆军第13师师长、京畿卫戍总司令,10月10日授予勋三位。1921年1月3日授予一等大绶嘉禾章。1922年1月16日授予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会办毅军事宜,任热察绥巡阅使兼热河都统,10月10日授为陆军上将衔。1923年11月授为靖武上将军衔。与曹锟、张勋等人成为莫逆之交。
      大革命时期,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讨逆军第2军总司令,10月吴佩孚委为陆军检阅使兼西北边防督办,11月直系失败后,被免去热察绥巡阅使兼陆军第13师师长等本兼各职。1926年4月吴佩孚戍委为北京卫戍总司令,11月被奉系排挤辞去本兼各职,到天津租界里作寓公。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寓居天津租界过着优裕的生活,除了喜闻些好鼻烟、骑骑马之外,别无嗜好。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原想逃至武汉再观风色,考虑到偌大家业不便于携带,而且逃过去蒋介石也未必重用,在沦陷区日伪也不一定对自己怎样。因此决定留在宁晋县家乡。日军陷宁晋时十室九空,只有其神色自若,端坐中堂,等候日本人。原来其在任京畿卫戍总司令时,接受过日本天皇之宝星勋章,因此日本侵略军对其很是优待。日军板垣师团长请其拟任伪京汉路治安军总司令,因见当时时局不稳,未敢冒然就任,借故推辞,躲往天津租界,故而招致了日本军部的不满。到津后不久,家乡所藏的古瓷、古玉、字画等遭到洗劫,为此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几乎神经失常。
      解放战争时期,意欲东山再起,但过去由于很少与国民党要人相拢,终未能如其再次出山之愿。
      1953年因患心肌梗塞在天津逝世,终年77岁。

      王劲哉上将
      王劲哉(1897-1968.7.23),原名王步礼,外号王老虎,陕西省渭南县阳郭镇康坡村人。自幼好言兵,毕业于西安讲武堂。入杨虎城第17路军部,历任排长、机枪连连长、补充营营长、团长,西北军第38军17师第49旅旅长,是杨虎城的主要战将之一。参加了“西安事变”,以勇悍闻。国民革命第13军128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抗战后期回乡隐居,国民政府以为其已牺牲,被“追授”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衔。1948年被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为中共特别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力主杀蒋,并亲赴西安,当面质问杨虎城为何放蒋。眼看蒋介石被送回南京,西北军四分五裂,遂召开营级以上军官会议说:“最早,咱们跟随杨虎城在陕西地面上和北洋卖国贼斗,现在中国乱成一锅粥,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真蠢啊!看看咱们的邻居,朱毛红军穷得响丁当,可人家不打内战。中国人该有这个脑子”;“裤裆里带把的都跟老子去打日本去”。就这样部队渡过黄河,开赴晋南中条山抗战最前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冬长腿将军刘峙失守保定、石家庄。欲借其部队壮大自己的声势,遂征编刘峙部队,赴开封改换装备,领取粮饷,任国民革命军第1集团军第35师少将师长兼开封警备区司令。1938年1月奉蒋介石之命参加开封战役,被特别颁授的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大勋章。5月又改编为第20军团第13军128师,升任中将师长,转受豫鄂边区总司令汤恩伯指挥,成为国民革命军200个正规师之一。由于蒋介石对“西安事变”耿耿于怀,加之陈诚、汤恩伯对128师存有疑恨,百般歧视虐待,军饷常被克扣,企图分化瓦解第128师。防守九江战区马头镇时,冒着日本侵略军施放的毒气,死守多日,死伤惨重,只剩1000余人枪撤至湖北咸宁整训。看着缺衣少粮、装备缺乏的部队,毅然决定脱离国民党,率部队到江汉平原一边休养生息,一边游击抗敌。同年冬因战局变化,率部从嘉鱼北渡长江,进入洪湖地区,收编武汉会战的溃散部队,清剿土匪,站稳了脚跟。1939年第128师立足江汉平原,成为日寇的心腹之患。蒋介石进退维谷,又恐嫡系部队被日寇消灭,于是采取坐山观虎斗之策,由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与第128师协商,划归第5战区指挥,驻防原地进行抗日战争,委任为第128师师长兼任汉沔游击区指挥部指挥官,在洪湖地区开始了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自建兵工厂,开设学校训练队,与新四军结为友好。1943年制定收复汉口的冒险计划,不料部下中有人叛变,将部队驻防拍成胶卷偷送给日寇,日军集中5路部队共10万兵力,对其进行围剿。不幸全军覆没被俘,后被押至武汉、南京,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翻墙逃出敌人的魔窟。此后做了一系列的斗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后回故乡康坡村隐居。国民政府以为其已殉国,蒋介石还亲自撰写祭文发表在《大公报》上,并“追赠”为陆军二级上将衔,授予一级青天白日勋章,由其子代领。并升其子王义虎为新编第45师125旅少将副旅长,厚加赏赐!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其态度骤变,胡宗南将其诱至西安,投放于大雁塔监狱。同年冬胡宗南准备将其押解至南京,在户县机场登机时,机场旋风大作,飞沙走石,飞机无法起飞。便趁上厕所越墙逃脱,北渡渭河,派人与王世泰司令联络,北去延安,会见毛泽东。中共中央任命为陕西自卫纵队军总司令。1948年被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为中共特别党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全国解放后,从陕北回到渭南,任渭南军分区副司令员。1950年调兰州军区任高参。1951年转业回陕西,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陕西省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1966年“文革”开始后,身心受到摧残。
      1968年7月23日突患脑溢血在西安逝世,终年71岁。

      王叔铭上将
      王叔铭(1905-1998.10.28),原名王勋,又名王鑂,山东省诸城县人。诸城县立国民学校及高等小学毕业。1923年11月由国民党山东省筹备委员王乐平介绍加入国民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秋从苏联回国后,脱离中国共产党追随蒋介石。国民革命军空军第5路司令官,云南省防空副司令兼昆明城防副司令,空军第3路司令兼空军参谋学校教育长,航空委员会代理副主任,空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台湾“参谋本部”总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空军一级上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到广州,由山东省出席国民党一大代表王乐平、丁惟汾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第4队学习,后入广东军事航空学校第一期,继赴苏联空军第2军事航空学校飞行科、苏联空军高级战斗轰炸学校驱逐科、苏军将校飞行视察专门学校学习,杭州中央航空学校高级班毕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秋从苏联回国后追随蒋介石。1932年秋起任中央航校飞行教官,中央航校洛阳分校主任,中央航校教育处少校处长,空军轰炸机第2队队长,中央航校柳州分校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任成都空军军士学校教育长,中华民国驻苏联大使馆空军武官,中央空军军官学校中校教育长,空军第5路司令官,云南省防空副司令兼昆明城防副司令。1941年春授空军少将衔。后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美国空军志愿大队中国人员管理主任,空军第3路少将司令兼空军参谋学校教育长,航空委员会代理副主任。指挥空军参加滇西、鄂西、豫西、鄂北、中原等战役,配合地面部队打击日寇。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任空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晋空军中将衔。1949年到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台湾省空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台湾当局“国防部”防空司令。1952年3月任空军总司令。1953年初晋空军二级上将。1957年7月任台湾当局“参谋本部”总参谋长,对台湾军力进行嫡系大接替,成为受益者之一。1959年2月晋空军一级上将衔。7月调任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2年任常驻联合国“军事参谋代表团”团长兼空军代表。1963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是国民党第七、八届中央委员。1969年聘为国民党历届中央评议委员。1972年4月任驻约旦王国大使。1975年退役后任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1988年起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三、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
      1998年10月28日因病在台北逝世,享年93岁。葬于台北市五指山国军公墓特勋区一区。著有《赴美考察空军纪要》等。

      王金铭上将
      王金铭(1880-1912.1.5),字子箴,山东省武城县老城镇东屯村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8岁入私塾就读,16岁入洪瑞钱庄当学徒。清兵袁世凯新军哨长、帮带、管带;北方革命军政府大都督。滦州起义组织领导者之一,辛亥革命烈士。1937年5月26日被南京国民政府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
      晚清时期,8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6岁弃学入洪瑞钱庄当学徒。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8岁时在天津小站当兵入伍,颇得长官赏识,送入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参加袁世凯组编的新军,不久提升为副目(副班长),历任正目(班长),哨长(连长)、帮带(营副)等职,后升任新军管带(营长)。
      民主革命时期,1908年结识了中国同盟会员刘瀛凡,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立志革命。1909年与冯玉祥、施从云等志同道合,发起成立了武学研究会,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在军中进行宣传鼓动,针贬时弊,揭露清王朝卖国投降,压榨残害人民的罪行,争取官兵的同情与支持。1911年夏发起成立山东同乡会,从事募捐活动,筹集资金,秘密购买枪械,准备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后,革命军和清廷南北议合行将决裂。1912年1月3日与施从云、冯玉祥、白毓昆等发动河北滦州起义,正式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通电宣布滦州独立,被推为军政府大都督,施从云作总司令,张建功为副都督,冯玉祥为总参谋长,原州衙改为军政府,废除清宣统年号。在北方革命军政府成立大会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就职演说。随后登车西进,率领起义队伍准备进攻天津,1月4日与清军激战于雷庄附近。1月5日清军通永镇守使王怀庆诡称停战议和,在与施从云入清营谈判时不幸被诱捕,随即被袁世凯电令就地处决。
      1912年1月5日与施从云同时被郐子手杀害,时年仅32岁。1912年3月北京市革命协会为追念其为革命牺牲的英雄业绩,将遗骸移葬于山东省武城县故里。1932年冯玉祥隐居泰山,征得多方支持,在泰山普照寺辟地3亩,主持修建了“泰山滦州起义烈士祠”,将其及施从云等阵亡将士灵位供于正面殿堂,全国许多知名爱国人士题词致挽。1937年5月26日南京国民政府分别于北京西山和山东泰山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典礼,追赠其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08: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承斌上将
      王承斌(1877.12-1936.2.15),满族,字孝伯,号迂庵,奉天省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县)人。少时入私塾,一向勤奋好学。直鲁豫巡阅副使保定速成武备学堂二班步兵科、陆军大学第二期毕业。禁卫军排长,第3镇三等参谋官;陆军第3师6旅11团团长,直隶第1混成旅旅长,吴佩孚部前敌副总司令兼后路总指挥,直隶省省长、直隶军管督理、豫巡阅副使,陆军第23师师长。北京国民政府陆军上将衔。
      晚清时期,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其表兄吴景濂在兴城设馆招徒,便拜表兄为师,追随其钻研新学。才学出众,成为吴景濂的得意门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入京师优等师范学校学习,不久投笔从戎,考入保定速成武备学堂二班步兵科、军官学堂第二期速成科头班(陆军大学前身),毕业后历任北洋新军禁卫军排长,陆军第3镇(统制官曹锟)三等参谋官。
      民主革命时期,1912年任陆军第3师(师长曹锟)第6旅(旅长张鸿逵)第11团团长。1913年2月10日授予陆军步兵上校衔。1914年9月19日晋授陆军少将衔。1916年1月任第三师(师长曹锟)补充旅旅长,2月21日袁世凯称帝特封一等轻车都尉,5月3日给予勋五位,11月17日加陆军中将衔。1917年5月24日任直隶第1混成旅旅长,7月辨子军首领张勋拥戴溥仪复辟,即与曹锟、吴佩孚等联名通电,宣布反对张勋复辟,出师讨逆,并击溃辨子军,10月9日晋授勋四位。1918年4月13日晋授勋三位,6月27日晋授陆军中将衔,8月与冯玉祥联名发表致北京政府代理大总统冯国璋的电文,邀请其颁布全国一体停战命令。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联合通电反对北京政府逮捕学生,主张召开国民大会。力争收回青岛。1920年在直皖大战中,在吴佩孚任前敌总司令时,任副司令兼后路总指挥,6月24日兼任直隶省省长、直隶军管督理、豫巡阅副使,9月2日被加陆军上将衔,并被北京政府授予匡武上将军,10月10日晋授勋二位,10月17日晋任陆军第23师师长。与表兄吴景濂一道参与臭名昭著的曹锟“猪仔贿选”,总管贿选筹款工作。1921年11月7日特任将军府彦威将军衔。1922年4月19日帮办直隶军务,6月任直隶省长,9月2日加陆军上将衔,10月10日授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12月21日晋授陆军上将衔。1923年10月22日督理直隶军务,11月11日兼任直鲁豫巡阅副使(巡阅使吴佩孚),11月14日特任将军府匡武上将军,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任讨逆军前敌(总司令吴佩孚)副总司令兼直军后方筹备总司令。
      大革命时期,1924年参与北京政变;11月11日在奉军逼迫下辞去本兼各职。后寓居在天津租界。
      1936年2月15日因病在北京寓所逝世,终年仅59岁。家人将其迁家乡葬于兴城县元台子乡枣山村。

      王树常上将
      王树常(1885.9.11-1960.4.8),字霆午,奉天(今辽宁省)辽中县肖寨门乡南三台子村人。出生于东北地主家庭,先后在奉天大学堂、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军令厅厅长,防俄军第1军军长,河北省政府主席,第1集团军司令,天津卫戍司令,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毕业从日本回国后,先赴上海参加革命工作,不久任南京国民政府参谋本部第2局一等科员。1912年随参谋本部迁到北京。1917年陆军部再度被选派去日本入陆军大学深造。1919年岁末任北洋政府参谋本部第4局第4科上校科长。后北洋政府分裂,投身奉系军阀张作霖麾下。1921年任奉军第27师参谋长,成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智囊人物,参加了第一次直奉战争。战争结束后,任黑龙江督军公署少将参谋长兼任步兵第22旅旅长,奉天镇威军公署总参谋长。
      大革命时期,1924年9月调任奉天上将军公署总参议。1926年任北京国民政府顾维钧内阁陆军次长。1927年旋任奉军第3方面军团第10军军长。后任国民政府军令厅厅长,黑龙江省政府委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继任张学良新军任高级将领,并与张学良军队一起易帜成为国民革命军,任军事参议官兼军令厅厅长。1929年防俄军第1军军长。1930年因与苏俄边境战争立下战功,与张学良同受中华民国国军的青天白日勋章,为该勋章的首批受奖者,升任河北省政府主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第1集团军司令,统帅东北军迁徙至热河。1932年后任天津卫戍司令。1935年8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1935年4月5日授陆军中将军衔。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被任为甘肃绥靖主任,豫皖绥靖副主任,因对蒋中正失去信任,所任之职皆未到任,然蒋中正依然为其晋升为加衔。1937年6月7日在豫皖绥靖公署主任上,晋升为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仍未到职。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不久,随军避往华南,辞去南京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职,在野赋闲。未几举家迁往香港,旋陪子去美国读书,而其眷属由香港迁往上海。1940年由美国回到上海,后又迂回到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香港沦陷,又举家迂到北平隐居。不为日伪汉奸的高官厚禄所诱,保持了应有的民族气节。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7月31日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后蒋介石拟任命为东北行辕主任,因遭陈诚、何应钦反对而作罢。事后张群向其泄露这一内幕。一怒之下要求退役,此“上将退役”事件,当时轰动国民党军政界,因此始终没有卷入内战漩涡。北平解放前夕,蒋介石给送去机票,要其夫妇去南京,则借口年老体弱,家小众多,拒绝随国民党南逃而留居北平。后来为北平和平解放积极奔走斡旋,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北平解放后得到妥善安排,周总理给予亲切关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参加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工作,任水电部参事室参事,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
      1960年4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王陵基上将
      王陵基(1883-1967.3.17),字方舟,道号玉豹,雅号“王灵官”,四川省乐山县人。四川武备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学习军事,毕业于士官学校。国民革命军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30集团军总司令,四川省政府主席兼四川省保安司令,四川省军管区司令,第7绥靖区司令官。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早年留学日本,与刘存厚、张邦本为同学。1908年任四川陆军军官学速成学堂副官,是刘湘、杨森的老师。辛亥革命后任川军第2镇标统。1913年任川军第2师先遣支队长兼川东宣抚使,参加讨伐袁世凯,随后投靠北洋政府,先后历任川军第1师2旅4团团长,第1师5旅旅长,第15师师长兼重庆镇守使。1913年10月31日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1916年袁世凯死后,任烟台镇守使兼烟台知事,同年5月24日授陆军中将衔。1922年夏投奔杨森,任川军第2军参谋长,旋任川军第2军第6混成旅旅长。
      大革命时期,1924年改投刘湘,任川滇边务督办公署陆军第28混成旅旅长,5月31日被北京国民政府将军府授予尚威将军衔。1926年任川康边务督办公署第3师师长兼江巴卫戍司令,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3师师长兼重庆警备司令。1927年3月31日重庆市各界人民群众为抗议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军舰炮击南京,举行万人大会。刘湘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命令其派军警特务向群众开枪,当场打死400余人,打伤1000余人,在会场上拥挤践踏而死伤者数千人,造成空前的重庆“三·三一”大惨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任长江上游剿匪总指挥部代总指挥。1933年任四川剿匪总部第5路总指挥。1934年因围剿红军失败被撤职。1935年任四川省保安司令部警保处处长,代行保安司令。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4月任国民革命军第30集团军总司令兼第72军军长,出川参加抗战。1939年10月因功兼任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11月13日晋升为陆军中将军衔,驻防江西省,兼任江西省政府主席。1940年5月25日授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7月31日晋升为陆军上将军衔,晋升同时退为预备役,出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兼江西省保安司令,江西省军管区司令。1948年4月调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兼四川省保安司令,四川省军管区司令,又对四川大学学生狠下毒手,制造了“四·九”惨案。后任第7绥靖区司令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6日化装潜逃时在四川江安被人民解放军逮捕,先后在重庆战犯管理所、北京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是级别最高的国民革命军被押战犯。1964年12月28日获得特赦。
      1967年3月17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

      王铭章上将
      王铭章(1893.7.4-1938.3.17),字之钟,四川省新都县(今成都市新都区)泰兴场人。早年在新都县高等小学就读。1909年考人四川陆军小学第五期。参加了四川保路同志军的反清爱国革命活动和讨袁战争。1912年考入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历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4师师长,第5战区第22集团军第41军第122师师长,第41军代理军长等职。国民革命陆军中将衔,牺牲后追授陆军上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12年参加陈英士总司令指挥的上海革命军进攻上海制造局的战斗,革命失败后返回四川。1914年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第2师刘存厚部担任排长。1916年川军第2师响应护国号召参加护国讨袁军。1920年川军整编后,升任川军第7师13旅第25团团长。
      大革命时期,1924以英勇善战升任川军田颂尧部西北屯殖军第13师25旅旅长。1925年晋升为少将师长。1927年任西北屯殖军第1路军副司令兼第3混成旅旅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4师师长。1930年移防成都。1932年冬兼任成都卫戍司令。193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1军122师中将师长。多次被卷进军阀混战,参与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围剿。抗战前夕,拥护中共中央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枪口一致对外”的革命主张。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日浪潮席卷整个中国,主动请缨带领第122师出川抗日。日军占领南京以后,为了打通南北战场,决定攻取徐州。津浦路南段的中国守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南段进攻的日军势头被阻,形成隔淮河对峙的局面。津浦路北段守军韩复榘不战而退,济南、泰安、曲阜等地弃守,形势万分危急。1938年初奉命开赴徐州、砀山一带布防,代理第41军军长,任前方总指挥。2月日军沿津浦铁路攻占兖州、曲阜、邹县。战区司令部急令第41军开赴滕县。3月14日日军以万余兵力在20多门大炮、20多辆坦克的掩护下向滕县外围发起了猛攻。第41军以“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决心,经一日激战,打退了进攻的日军。15日一早日军在攻击正面阵地的同时,又从侧面迂回,企图包抄滕县。时滕县城内能战斗的兵力只有2000人,却要抵御装备精良的1万余敌军的猛攻。心中十分清楚敌强己弱的形势,抱定以死报国之心。16日黎明日军向守备滕县东关的警戒部队发起猛攻,战机10余架对滕县进行了轰炸、扫射。遂亲自指挥守城,在日军猛烈的炮火攻击下,城墙被炸开了10余米宽的一个缺口。守军与日军展开肉搏,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16日正面阵地被日军突破。根据兵力变化情况,重新调整部署。
      1938年3月17日,日军调集精锐部队再次向滕县发起了猛攻,在重炮与飞机的掩护下,日军攻入城内,守军与日军再次展开肉搏。便亲临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作战,不幸身中数弹,当场牺牲,时年45岁。守城官兵仍继续与日军搏斗,除17人突围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滕县死守为中国军队完成战略合围赢得了宝贵时间,才使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得以实现。
    发表于 2009-10-21 15: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资料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