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13159|回复: 10

    国民革命军王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简介之三(少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1 08: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民革命军王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简介之三(少将)

      王兴少将
      王兴(1906.8-),山西省朔县人。太原北方军官学校第1期毕业。长期在晋绥军任职,国民革命军第35军218旅436团团附,第12战区驻归绥指挥所参谋组长,绥远省保安司令部参谋处长,绥远省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归绥指挥所参谋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35军218旅436团中校团附,参加了忻口抗战。1939年任第35军作战参谋,在绥西参加抗战。1945年任第12战区驻归绥指挥所上校参谋组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5月任绥远省保安司令部参谋处长。1949年1月任绥远省保安司令部少将参谋长,7月兼任归绥指挥所参谋长,9月19日在绥远包头参加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远省军区高级参谋,解放军第23兵团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参事,山西省畜牧局副局长,山西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王钊少将
      王钊(1880-1964),又名王茂炎,湖北省罗田县大河岸镇汤河店头边村人。其父亲王皆润,生意人,小有家财。保定军官速成学校毕业。北京国民政府陕西任督军署课长,陆军第6旅督带官;南京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处长,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参议兼军事新闻检查局局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晚清时期,清末考取秀才,后入武昌民办普通中学学习,其间结识了董必武、李达、詹大悲等进步人士,并受其进步思想影响,弃文就武,入保定军官速成学校学习,毕业于该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后即任清军某机枪连连长等职。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所在的清军奉命镇压起义军。清军抵达汉阳,夜不能寐,自念“大丈夫不能救民于水火,又岂能为虎作伥!”于是趁黑夜潜渡汉水,向革命军投诚,得到黄兴等人的高度信任,黄立即命其抗击清军。作战表现英勇,在守卫汉阳古琴台的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打穿胸部,伤及肺叶,仍不退下战场,坚持战斗。1912年伤愈后,受聘于武汉陆军中学,任教习官。1913年赴北京,供职于北京国民政府陆军部,负责编纂《陆军平时编制草案》,其间着重对中、日、德、俄、英、法6国的军事编制及其沿革进行了很深的研究,编纂成《六国军制史初稿》,此书为中国新军制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1915年应陈伯生的邀请,赴陕西任督军署课长,后改任陆军第6旅督带官,获得陆军部奖给的“六等文虎嘉禾章”一枚。
      大革命时期,1926年应詹大悲邀请,就职于湖北省政府财政厅,任某科科长职务。1927年赴南京,任南京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少将处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升任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兼任军事新闻检查局局长。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1938年随同国民党中央政府迁入重庆,因积极主张抗日,受到蒋介石排挤、冷落,故久久不能升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寄居武汉市武昌区,被举为民主人士,多次列席湖北军政治协商会议。
      1964年病故于武昌寓所,享年84岁。

      王岳少将
      王岳(1907-1980),字岳彬,广东省梅县(今梅州市)人。广东汕头中学堂、黄埔军校第四期炮科、中央军官训练团高教班、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6师参谋长,暂编第2军7师2旅旅长,暂编第7师师长,整编第19军、第18军参谋长,第10军副军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17军1师团党代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17军1师团党代表,第11师独立旅团长。1931年12月任第52师155旅310团团长。1932年参加围剿中央苏区。1933年8月任第98师294旅587团团长。1936年冬获保送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毕业后,被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6师参谋长。1939年11月任暂编第2军7师2旅少将旅长、副师长。1945年2月任暂编第2军7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第10集团军参谋长。1946年5月任整编第19军参谋长。1947年6月后任整编第18军参谋长。1948年10月授予陆军少将衔,11月任第10军副军长。同年12月25日在淮海战役安徽省濉溪县双堆集战斗中披人民解放军所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2月任解放军军事学院研究员、教员。1953年11月退役后,任南京市第三十中学教师,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江苏省委委员。1978年退休,后任南京市政协委员和文史资料专员。
      1980年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73岁。

      王庚少将
      王庚(1902.4-1986),字乐坡,号亭雨,浙江省黄岩县人。黄埔军校第6期炮科、中央军校高教班第10期毕业。军事委员会东南特训班副主任、教育长,中美合作所杭州办事处主任,交通警察第8总队总队长,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部监察处处长,上海民众自卫司令部副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土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任宁波防守司令部少校参谋。1934年任宁波防守司令守备团中校营长。1936年任镇江要塞司令部上校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抗战爆发后参加南京保卫战。1938年任军统局临醴特警训练班总队附。1940年任军事委员会爆破人员训练班副主任。1941年任军事委员会东南特训班少将副主任,1944年秋任东南特训班教育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中美合作所杭州办事处主任。1946年任交通警察第8总队总队长,同年任中央训练团军官总队少将大队长,监察官训练班少将区队长。1947年11月任陆军总司令部监察处处长。1948年底任国防部少将部员。1949年任上海民众自卫司令部副司令,同年5月在上海向解放军军管会登记投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9月入苏州解放军官训练班改造。1975年3月19日获特赦。1981年1月予以平反,恢复投诚将领名誉。后历任南京市中山陵管委会委员,南京市政协委员,南京市关心下一代协会副会长等职。
      1986年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08: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梦少将
      王梦(1902-1968.6.15),字敏修,号猷杰,湖南省长沙市人。王劲修胞弟。先后在湖南省立长沙第一中学、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陆军大学第十八期、中央训练团党政班、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3年冬到广州入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学习。南京国民政府军令部铨叙厅第1处副处长,国民革命军第11集团军暂编第4军参谋长,补充第1师副师长,第14编练司令部参谋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秋该校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6队学习。毕业后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长,国民革命军第1旅副连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20师营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8月任中央军校军官研究班上校大队长。1930年任南京中央军校第八期入伍生团第2营中校营长,军政部上校参谋、科长。1932年2月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令部铨叙厅第1处副处长,12月赴欧洲考察军事。1934年3月任军事委员会交通研究所少将总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少将部附、陆军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1940年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1集团军暂编第4军参谋长。1942年9月任骑兵第4军参谋长,补充第1师副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入中央训练团受训。1947年6月任国防部少将部员。1948年9月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1949年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4编练司令部参谋长,月任第1兵团少将高参,8月4日在长沙参加和平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退役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
      1968年6月15日在长沙病逝,终年66岁。

      王雄少将
      王雄(1902-1951.3.1),字镜波,号惠吾,广东省(今海南省)文昌县烟墩乡人。先后在日本陆军步兵学校第24期、南京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二期、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毕业。家世务农,经济中等。琼州中等师范肄业后,充任新加坡学海小学教员。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20师教导旅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上海警备总司令部警察总队总队长,琼崖守备司令部副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初任中央直辖第2军军部差遣委员,同年春由该军军长黄明堂介绍投考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2队学习。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旅排、连长。1926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25师59团副营长,虎门要塞总台台长。1927年任海军江固舰中校指导员,海军陆战队第20师上校团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0师教导旅参谋长、政治部主任。1932年任南京陆军步兵学校教官、队长、班主任。1934年5月任上海警察局新闸分局局长。1935年任上海警备总司令部警察总队总队长。1936年10月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月离职赋闲,9月返海南岛任陵水县县长。1940年1月任琼崖守备司令部参谋长。1943年任琼崖守备司令部少将副司令副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入中央训练团受训。1947年4月任广州行辕少将高参,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7月任海南岛文昌县县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30日在海南岛文昌县被人民解放军所俘。
      1951年3月1日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于海南岛文昌县被处决,时年49岁。

      王然少将
      王然(1903-1987),字征夫,浙江省浦江县人。黄埔军校第3期骑兵科毕业。中央军校第7分校学生总队上校大队长,国民政府主席特派战地视察第9组、第1组少将视察官。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第3期骑兵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26年任黄埔军校第6期步科第2中队第2区队少校区队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6年任南京国民政府税警总团6团1营营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后任中央军校第7分校学生总队上校大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任国民政府主席特派山东战地视察第9组少将视察官。1948年3月任国民政府主席特派战地视察第1组少将视察官,驻济南国民革命军第96军吴化文部战地视察第1组组长,9月29日在济南战役中被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在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75年3月19日获特赦。后任浙江省浦江县第一届政协委员。
      1987年9月30日在浦江县病逝,享年84岁。

      王弼少将
      王弼(1912-——),又名王兴宗,字辅军,广东省(今海南省)澄迈县文儒镇北雁村人。先后于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7期步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科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0集团军第97师连长、营附,琼崖守备司令部第2团团长,台湾警备司令部保安处副处长、处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0集团军第97师排长、连长,营附。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琼崖守备司令部第2团上校团长。1947年调任台湾警备司令部保安处副处长。1949年升任少将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在台湾退役从商。
      著有《日军侵略海南作战沿革志》,《琼崖守备第二闭作战纪要》等。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08: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三祝少将
      王三祝(1926-1949),字代英,河南省滑县人。中央军校第16期步兵科毕业。郑州绥靖公署豫北先遣总队总队长,豫北“剿匪”指挥官。国民革命军第40军第9纵队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15岁时入中央军校洛阳分校(第一分校)第16期步兵科,接受“丙种教育”,军训半年、学习1年半,毕业后再当半年少尉见习排长。1944年18岁时回到家乡,担任民团训练队大队长。训练队的成员多是地主富家子弟,反共意识很浓厚,主要任务是在路口巡查过往人员和物资。训练队在其指挥下、在叛徒吴蓝田的帮助下,掌握了中共地下交通站的工作规律,短短四个月的时间,给八路军太行区到冀鲁豫区的地下交通线造成极大的破坏,在破坏八路军运输线和情报网的同时,进一步攻击中共地下交通站。捕捉中共地下交通员20多人,枪杀滑县地下交通站站长李忠喜等4人、活埋交通员马凤妮等9人,并且将截获的情况通知叛徒吴蓝田,致使八路军在日伪的内线组织被破获,10位中共地下党员牺牲了7个……。因“功”升任第1战区第7游击支队4大队大队长。1945年任河南滑县人民自卫军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调任河南省保安第4总队上校总队长。1946年3月任郑州绥靖公署豫北先遣总队总队长,9月任河南省保安第2旅少将旅长。1947年任豫北“剿匪”指挥官。1949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0军第9纵队司令,3月22日率领1000余人,对滑县民主政府驻地八里营进行扫荡。得到消息后,在上官村、留固、八里营一带工作的税务干部按照部署向北撤退,滑县税务局局长贾庆仁组织同志们撤退后,为了不让敌人得到任何东西,清理完办公室未能及时转移,被其抓获。敌人严刑拷打,用麻绳捆住手脚,在八里营北门里的水坑中来回拉。然后在八里营北门里庙内,在头下垫砖,上用砖砸,致其脑浆崩裂,惨不忍睹,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5月7日人民解放军在河南安阳清剿残匪时将其俘虏。
      1949年5月25日在河南省安阳被处决,时年23岁。

      王大中少将
      王大中(1911-1987.3.22),字景云,号素龙,四川省永川县来苏镇人。少时即喜书法,精大小篆、石鼓文,亦擅长魏碑,行书有鲁公《争座帖》遗意。早年加入国民党,黄埔军校第10期学生,南京陆军大学毕业。国民革命军第12兵团第18军参谋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1949年12月在四川省西郫县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不久退役定居山东省历下。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书法家。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95军新编第9师少校参谋兼干训班队长,8月13日所部向日本鬼子打响了第一枪,揭开了淞沪抗战的序幕。1938年调任第54军50师148团上校团长。1944年春出国增援驻印缅远征军,参加了艰苦卓越的印缅对日作战。1945年任新编第1军50师148团上校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奉命随新1军由九龙转渡香江,率部进驻香港,荣幸地成为自1842年《南京条约》后踏进香港本土的第一批中国军人。1946年任整编第72师34旅101团上校团长。1947年考入南京国民革命军陆军大学。1949年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6兵团第41军罗光文部少将参谋长。时在台湾其名字很响亮,台湾国民党政府还留有一枚抗日将领勋章一直等着其领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在四川省西郫县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不久退役定居山东省历下(今济南市历下区)。1957-1986年在山东省财政厅秘书处工作,后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喜爱书法,工于真、草、隶、篆,尤精于大篆、石鼓文,亦擅小篆、魏碑。晚年喜写小篆,每日平明即起,少事舒展筋骨便磨墨临池,往往废寝忘食、乐此不疲。所书结构稳健,笔法大度,意趣无穷,多次参加省际联展,尤其是所作钟鼎石鼓文字在齐鲁书坛享有盛誉。1987年春月所书《临石鼓文》四条屏,洋洋洒洒近500字,结构平正稳健,笔画雄浑朴茂,通篇无一懈笔。整体上和谐华美而不离规范,技法娴熟故挥洒自如,当为晚年代表作之一。作品《百寿屏》、《百福屏》等佳作已流传国外。
      1987年3月22日因脑溢血在济南市泉城逝世,终年76岁。遗有书赠“义德同志雅正,乙丑年春月篆书于北园”(手书篆书墨迹联)等书法作品传世:
      青山不墨千秋画;
      碧水无弦万古琴。

      王天纵少将
      王天纵(1879-1920),幼名王天同,又名王天从,字旭九,号光复,河南省嵩县(今属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曾湾村人。幼年习武练枪,18岁当局勇。靖国军统帅。北京国民政府陆军少将加中将衔。
      晚清时期,从小练武,成为超级武林高手。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18岁时因武功高强,被推荐到陆合总局当局勇,在局里苦练枪法,几个月就成了一名神枪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因不满官商勾结贩运烟土,离开陆合总局。与张治公,柴云升,憨玉昆,关宗汉等10位河南西部著名绿林好汉,金兰结义,号“杨山十兄弟”,在嵩县杨山聚众拉杆,成为绿林刀客,劫掠的对象就是满清的贪官污吏,对周围的百姓则是爱护加救济,时被民众称为“中州大侠”。除了劫富济贫,还要反抗满清政府。
      民主革命时期,1910年游历日本,结交了朱丙磷,黄兴,胡汉民等很多革命志士,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1911年带着日本媳妇,也带着革命理想,回到杨山。在山区设立学堂,兴办牧畜,也传播革命思想。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遂与中国同盟会会员刘镇华和“十兄弟”等在豫西杨山响应,宣布起义,被举为丁部大将军,并率军配合刘纯仁攻打洛阳,后任河南军政府副都督。1912年1月民国成立后,任北京地区军警督察处处长,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称誉为“中州大侠”、“护国上将军”。12月26日被北京国民政府陆军少将衔。1913年10月16日晋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由刀客成为民国将军。1916年参加讨伐袁世凯。1917年统军讨伐张勋,8月被孙中山任命为靖国豫军总司令。1918年1月在豫西召集1万余人,组建河南靖国军,任总司令。转至鄂西,与北洋军阀作战。后被赵倜击败,退入川东。1919年带病到重庆,参加了唐继尧召开的川、滇、黔、豫、鄂5省靖国军事会议,会后准备北上援陕。
      1920年春还未北上,就患病在四川夔州逝世,时年仅41岁。

      王元直少将
      王元直(1909.8.18-1994.6.6),字重刚,湖南省长沙县人。先后在黄埔军校第6期步科、陆军工兵学校第1期、陆军大学第14期毕业。国民革命军暂编第9军暂编34师1团团长,整编第11师参谋长,整编第11师118旅旅长,整编第11师11旅旅长,第18军副军长兼11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3月任暂编第9军暂编34师上校参谋长,1941年3月任暂编第9军暂编34师1团团长,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1943年2月任第18军18师参谋长,10月任第18军少将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任整编第11师参谋长。1947年1月任整编第11师118旅少将旅长,1948年3月任整编第11师11旅旅长,9月任第18军副军长兼11师师长,12月16日在淮海战役中被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华东军区步兵学校军事教员,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教员组组长,军事科学院研究部军事史料研究处研究员,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
      1994年6月6日在上海病逝,享年85岁。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08: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云沛少将
      王云沛(1898-1979.10),原名王岫,字云峰,浙江省仙居县人。黄埔军校第2期毕业。浙江省保安司令部警保处处长,浙江省保安副司令兼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浙南行署主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长,国民革命军第1师连长、营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2师团长,第36师副师长。1936年7月授予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36师少将副师长,8月任浙江省保安纵队少将司令。1940年6月任浙江省政府保安处少将副处长,军管区司令部参谋长,第9战区长官部新兵补训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月任浙江省保安司令部警保处处长。1947年2月任浙江省保安司令部少将副司令。1949年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5月兼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浙江省政府委员,7月兼任浙南行署主任,10月7日在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岛被人民解放军所俘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0月转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75年3月19日获特赦。欲往台湾未遂长期滞留香港。
      1979年10月在香港病逝,享年81岁。

      王占林少将(国民革命第41军91师师长;汪伪军第1集团军第7师师长,汪伪汉奸)
      王占林(1894-1951),原名王开训,安徽省怀远县高庄乡西楼村人。幼年家境寒穷,过继给伯父王成谦为子。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5师135旅旅长,安徽省怀远县剿匪司令,安徽省游击副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汪伪第1集团军第7师师长、第4师师长,汪伪南京国民政府陆军少将加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12年奔赴父亲旧友的部队当兵,先入直鲁联军张宗昌部当伙夫3年,后又当马夫3年。1918年后在直鲁联军第24师方振武麾下包刚部任排长。1922年在南京升任连长。
      大革命时期,1924年住济南与孙姓女结婚。同年因功深受包刚宠爱,越级提拔为旅长兼剿匪司令,驻河北省通州坝。久出无信,家中疑为亡故。1926年8月驱车归里,随从80人。11月受命率部攻打吴杰部,因放跑吴杰,获罪入狱定死刑。经部下营、连长请辩,加之家乡王姓族人捐款相助,得保释出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3月17日问题查清,官复旅长兼剿匪司令原职。4月吴佩孚、张作霖以50万之众包围南口。在兵力悬殊、饷械无继的困境中坚持3个多月。五原誓师后,东出潼关配合北伐,攻克同州后,其旅击溃敌军4万之众,继由小道奇袭密县,协同北伐军攻克郑州。1929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5师135旅少将旅长。9月蒋介石在南京扣押方振武,引起原部下反抗,酝酿起兵反蒋。10月1日晚快速行军,经过一夜激战,将韩德勤新3旅击溃,收缴其全部枪支。蒋介石得知十分恼恨,速派军队和军舰前往增援。由于众寡悬殊,反蒋失败,逃回故里隐居。1931年1月冯玉祥继续反蒋抗日,任国民军第40师旅长。9月中原大战失败后,部队被蒋介石收编,任国民革命军第41军91师少将师长。后离队回家搞农业、养猪酿酒。1936年孙克宽在怀远县任县长,被聘为怀远县剿匪司令,活动于涡河两岸。
      抗日战争时期,被安徽省游击司令谢彬(安徽省蒙城县人)委任为副司令。昼伏夜出,一面剿匪,一面偷袭日军。在蚌埠、凤阳、嘉山、临淮一带活动,队伍扩大至3000多人,形成一支抗日劲旅。部队一度供给困难,靠吃群众派饭为生,群众生活困难,长期滞留遭到群众反对,遂率部至津浦路西开展游击活动,行至沱河濠城遭日军围击,全军覆没被俘,扣押在固镇。写信派参谋文耀赴蚌埠找安徽省伪省长倪道朗出面,引渡到蚌埠投日,任伪军少将师长。1939年土匪头目周干臣,带领100多人盘踞在姚集、瓦瞳、王圩一带公开抢劫,摊派粮款,搜刮民财,强奸民女,民怨沸腾,纷纷向其投诉。部下王怀坤与周干臣有交情,通过王怀坤活动,假借委任周干臣为营长到蚌赴任,以招待洗澡之机,将周逮捕枪毙,为民除了一害,深得家乡赞誉。1939年任汪伪第1集团军第7师少将加中将衔师长,驻合肥、蚌埠淮南合肥铁路沿线。1943年冬缩编时任汪伪军第4师师长,所有薪饷服装配备,均由汪伪南京国民政府发给。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对伪军发出通告云:“日本政府于8月10日8时已向中美苏盟国声明投降,我沦陷区各地下军及各地伪军应就现驻地点,负责维护地方治安,保护人民,各伪军尤应乘机赎罪,努力自新,非本委员长命令,不得擅自移动驻地,并不得受未经本委员长许可之收编。”汪伪第1集团军总司令任援道与戴笠早有联系。1945年9月初就把全部伪军交给戴笠,毋须向陆军总部备案。为徐州绥署收编,缩编为第6绥旅两个团驻含山、全椒,从此脱离军籍隐居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查出扣押。
      1951年病死于怀远县狱中,终年57岁。

      王旭夫少将
      王旭夫(1903-1953),字生中,四川省乐山县人。黄埔军校第4期步科、陆军大学第9期毕业。国民党中央军校游击干部训练班主任,川康挺进军总指挥。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国民党中央军校办公厅少将副主任。1949年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游击干部训练班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任川康挺进军总指挥。1953年5月20日在西康阿坝被俘。
      1953年夏被人民政府处决,时年50岁。

      王克俊少将
      王克俊(1908-1985.6.1),又名王明德,山西省临猗县人。1930年毕业于山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国民革命军第7集团军总部、第8战区副长官部机要室主任,第12战区长官部、张垣绥靖公署秘书长,华北“剿总”司令部秘书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绥远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绥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秘书长,华北行政委员会贸易局储运处处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绥远省政府函电组主任。1936年参加绥远抗战。长期追随傅作义将军。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7集团军总部、第8战区副长官部机要室主任,三青团绥远支团部书记,第12战区长官部、张垣绥靖公署少将秘书长。参加过傅作义将军发动的威震中外的绥远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剿总”司令部秘书长。1949年随傅作义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对傅作义将军和中国共产党建立友好关系起积极作用,为北平和平解放和绥远起义作出了贡献。北平解放后,受傅作义委托,与中共和解放军的代表合作,处理“华北总部”移交工作和其他善后事宜,特别是对傅部下属的安置和来访等工作,为稳定北平生产和社会秩序、顺利实现部队整编做出了成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绥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51年随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秘书长。在这场战争中不畏艰辛,不怕牺牲,表现了一个爱国军人的品德。回国后任华北行政委员会贸易局储运处处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5年6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08: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作栋少将
      王作栋(1910-1949.11.22),字丕庭,陕西省醴泉(今礼泉)县人。陕西省立第一高级中学、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5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8军参谋长,整编第38师17旅旅长,第38军17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22师排长,新编第1师连长,参加了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25师参谋主任,第28军副参谋长、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8军参谋长,第10旅少将旅长。参加了古北口抗战、徐州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和中原会战。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38师17旅少将旅长。1948年任第38军17师副师长、师长。9月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1949年11月22日在陕西省蒲城与人民解放军作战,战斗中被击毙,时年39岁。

      王应祺少将
      王应祺(1911.3.12-1991.1.14),回族,号三晋,湖南省常德县人。中央军校第3分校第6期步科毕业。第9战区兵站总监部第12兵站支部长,联勤总部第5补给区参谋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9战区兵站总监部第12兵站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任国民革命军联勤总部第5补给区少将参谋长。1949年12月在云南昆明参加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1991年1月14日因病逝世,享年80岁。

      王剑岳少将
      王剑岳(1906-1944.6.10),原名王师,湖南省澧县人。黄埔军校第5期、中央军官训练团研究班毕业。国民革命军第1军野战补充团上校团长,第191师补充第1团团长,第48师2团团长,中央军官学校第7分校第17期大队长和副总队长,第28师82团团长,第57军第8师副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5年冬辗转湘粤,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在校期间,专心向学,民主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对兵法战术造诣尤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秋,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22师胡宗南部见习。3个月后升任少尉区队长。1928年晋中尉,随部参加对直鲁联军的作战。同年秋国民革命军第22师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师第2旅,以各项成绩优异于次年春升为该部4团9连上尉连长,先后随部参加对李宗仁部、冯玉祥部、唐生智部的新军阀混战。1932年升调为副营长。“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时,随部参加澄锡、常溧国防公路的施工建设。1935年晋升为国民革命军少校营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在战场上,身先士卒,督部力战,身负重伤。1938年秋升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野战补充团上校团长,第191师补充第1团团长,第48师2团团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7分校第17期大队长和副总队长,第28师82团团长等职。带兵有方,赏罚严明,对日作战莫不奋勇当先。1944年5月晋升为第57军第8师少将副师长。时值日军发动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遂奉命率部由陕出潼关,扼守豫西灵宝一线,屡挫敌人锋芒。1944年6月9日设防于灵宝毕家砦,与第97师互为犄角,与敌展开激烈战斗,宁死不退,敌死伤累累,终不能占领高地。
      1944年6月10日凌晨2时,日军突破我友军阵地,大批日军涌入防线。因伤亡过大,无力逆袭封闭缺口,遂持枪率残余将士杀入敌阵,双方展开残烈的混战。不幸左肩被手榴弹片炸伤,仍持枪指挥,奋勇冲杀,迫敌后退,恢复阵地,而所部伤亡殆尽。日军复以重兵再攻,众寡悬殊。未几,又身中两弹,血流不止,壮烈殉国,时年仅38岁。

      王晏清少将(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无衔将军*)
      王晏清(1910.3-1992.12.12),谱名王纬月,湖南省永兴县城关镇人。出生于一个自由职业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超人。先后在黄埔军校第6期、中央军事学校长测第3分校、南京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陆军大学第15期毕业。国民革命军整编第208师副师长,第87军副军长,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警卫军第97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军事史料研究处副处长。
      大革命时期,读高中二年后毅然投笔从戎,在蒋介石嫡系部队第18军中任职。1926年入中央军事学校长测第3分校,1927年3月转入南京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深造。参加了军阀混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南京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排长、连长、少校参谋。参加了对江西苏区的第3次围剿。1936年考入中央陆军大学第15期继续深造。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中央陆军大学毕业后,任淞沪前线左翼军前敌总司令部参谋,国民革命军第97师团长,第18军11师上校参谋处处长,参加了凇沪、南京、宜昌等战役战斗,作战英勇、数次负伤。1941年调赴缅甸抗日远征军司令部,任少将参谋处处长,回国后任军令部东欧情报处少将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调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208师副师长,驻防北平近郊。主张和平,反对内战,多次掩护进步学生。1948年第208师改编为第87军,升为副军长。国民党军队的副职人员一般不大过问具体工作,趁此机会,到各地周游,饱览故都名胜,观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以消除心中的无限愁苦。此间还经常收听中共广播,得知解放区已实行土改,贫苦农民分了土地,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已在解放区得到实现。11月中旬第97师奉命调往沿江一线布防。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由蒋介石“钦点”为“御林军”第97师师长,驻防南京江防沿线。在民主人士舅舅邓昊明的帮助下,与南京地 下党组织取得联系,着手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3月24日晚情况紧急,提前起义,25日率第97师(欠291团)渡过长江,顺利到达江北解放区。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编入人民解放军第3野战军第8兵团直属部队。第97师的起义,强烈地震动国民党朝野上下,沉重地打击国民党军的土气。解放后制作一部电视连续剧《御林枪声》反映了这一重要的起义事件。1949年7月被送往南京华东军政大学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大学训练部第2处战术研究室主任。南京军事学院外军研究教授会筹备组组长,情报工作教授会副主任,外国军队研究教授会副主任,军事科学研究部史料研究处研究员,军事史料研究处副处长,长期从事军事院校的军事科学研究和教学20多年,尤其是对外军研究机构的创立和教学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开拓性的工作,为培育新一代军事指挥人才辛勤耕耘。1983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按正军职待遇。1988年4月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离休后仍关心军队建设,参加完成总参谋部军训部交给的军事史书编写任务。是南京市第2、3、4、5届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南京市第6届政协常务委员、副主席,第6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第二、三、五、六届人民代表,江苏省第3届人民代表,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
      1955年9月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荣获二级解放勋章。1992年12月12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2岁。编著有《中国兵器发展史》、《中国军制史》等。在抗日战争时期,其父亲叨念父子之情,要其择机回家探望,因战事频繁,无暇探亲,即在回信中拟有一联禀报父亲:
      天下兴亡,匹夫皆有其责;
      倭寇未荡,男儿何以为家。
      *注:王晏清的最高军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军事史料研究处副处长。1983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按正军职待遇。根据军(副军)级、军种各部部长的资历,可授予少将军衔。但因其在198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授衔前已离休,故无授衔。因此谓无衔将军。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08: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润波少将
      王润波(1905-1933.3.11),字启大,四川省开县人。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年少时先后入城乡小学、开县高小读书。在绥完联中就读时,受民主思想的影响,胸怀宏愿,立志报国。对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精神十分崇拜,目睹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欺侮,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25师14团上校团长。抗日阵亡将士,追晋为国民革命陆军少将衔。
      大革命时期,1926年经刘伯承推荐,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大队教官。后调重庆,任川军刘湘部队军官大队大队长。北伐初期返回广州,随军参加讨伐吴佩孚的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调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5师75旅149团上校团长。1933年奉命率部北上,增援东北抗日将领张学良,协同对日作战。行军途中给母亲写信立下誓言:“为救民族危亡,儿率领部队北上奔赴长城,誓与日寇拼死斗争,与古北口共存亡,望勿以儿为念”。3月率部开赴长城古北口,奋起参加反侵略的对日作战。在与日寇短兵相接,殊死搏斗中身先士卒,英勇奋战。
      1933年3月11日,在潮河支流北岸阵地争夺战中,身中飞弹,为国牺牲,时年仅28岁。殉国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开县人民在临江镇为其建立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王澂熙少将
      王澂熙(1903-1987),原名王英,四川省眉山县人。国民革命军第28军5师14旅27团团长,第45军127师379旅758团团长,第45军127师379旅旅长,第45军127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长期在川军任职。1933年任第28军5师14旅27团团长,参加“围剿”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
      抗战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22集团军第45军127师379旅758团团长,出川参加抗战。1938年任第45军127师381旅副旅长兼761团团长。1939年任第45军127师379旅旅长。1940年任第45军127师副师长。1942年4月任第45军127师师长。参加了老河口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7月退役回乡定居。1949年组织“眉山解放委员会”,任主任委员,迎接解放军解放眉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眉山县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眉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眉山县人民代表大会副主任,四川省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
      1987年因病在眉山县逝世,享年84岁。

      王金发将军
      王金发(1883-1915.6.2),乳名王金发,原名王逸,谱名王敬贤,字季高,号孑黎,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广利乡董郎岗村人。幼聪颖,性豪侠,爱习武,善射击。少时加入会党,被推为龙头,从事反清斗争。1905年加入光复会。绍兴光复军分统,浙江省绍兴军政分府都督,浙江驻沪讨袁军总司令。
      晚清时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加入乌带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归附平阳党,任首领。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取秀才,与同乡志士创立大同学社,秘密进行反清活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绍兴大通学堂加入光复会,为徐锡麟所赏识。同年冬东渡日本留学,入大森体育学校,以第一名毕业。翌年夏回国,在秋瑾主持的大通学堂任体操教员,致力培训会党骨干。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徐锡麟、秋瑾合谋在安徽、浙江同时起义,被推为绍兴光复军分统。起义失败后,遭清廷通缉,改名孑黎,潜居浙东山区,数月后由陈其美接应转赴上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其母徐珍梅变卖家产所得钱财与陈英士、竺绍康等在上海建立江浙革命党人秘密联络机关天保客栈。后因叛徒告密,机关破坏。旋奉命处决内奸汪公权,惩戒叛徒刘师培。此后两年,奔走于香港、新加坡、广州等地,联络同志,募集捐款,制造炸弹,设计除奸,追回被动摇分子吞没的大笔革命经费,深得同盟会领导人的赞赏。
      民主革命时期,清·宣统三年(1911年)秋,组织敢死队秘密赴杭,11月4日夜会合起义新军攻克军械局,为光复杭州立下首功。10日应绍兴革命党人邀请,率部光复绍兴,自任绍兴军分府都督。参加了参加兴复上海、杭州等战役。主绍初期,军政分府释放狱囚,公祭先烈,厚恤烈属,平粜仓赈,减除苛捐杂税,兴办实业,严禁鸦片,筹办越中习艺所,发展教育,并筹饷扩军,准备北伐。以后受旧势力包围,生活作风开始逐渐腐化,竟对当年参与杀害秋瑾女士的凶手之一章介眉也“网开一面”。1912年军政分府撤销后,拒绝袁世凯总统府顾问之聘,携40万元库银赴沪购置别墅,过寓公生活。1913年7月二次革命时,在上海招集旧部,任浙江驻沪讨袁军总司令。讨袁失败后再次流亡日本。1914年11月以巨款贿赂段祺瑞亲信,并由其母出面,向陆军部投诚,准免通缉。但袁要求其必须杀死蒋介石才可以彻底赦免,听后愤然回到浙江。1915年5月与同盟会会员姚勇忱到杭州活动,在章介眉的策划下,遭浙江都督朱瑞软禁。
      1915年6月2日下午4时被枪杀于杭州陆军监狱,时年仅32岁。在其被杀后浙江的反动势力大喊其死有余姑,但孙中山闻讯后感叹到:“天地不仁,歼我良士”,并誉之为“东南一英杰”。

      王宪章将军
      王宪章(1888-1914.3.15),苗族,贵州省兴义府鲁沟(今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普坪镇新街村人。出生于富裕绅士家庭,早年纳粟捐得知县官。毕业于贵州警察学堂。湖北省军政府参议,鄂军第2师代理师长,江苏江北讨袁军总司令,上海铁血团团长。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副总指挥,二次革命烈士。
      晚清时期,自幼天性聪慧,喜欢阅读进步书籍,7岁时就能够著文写诗,被当地人称为“神童”。读完私塾之后,进入兴义府新办学堂,开始接受新文化教育,萌发革命思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考入贵阳省立师范学校,不久转入贵州省警察学校就读。在贵阳当警察巡长时,就因“好谈革命”而被革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入湖北新军第30标当兵,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民主革命时期,1910年9月与张廷辅等组织将校团,被推为团长。1911年3月将校团并入革命团体文学社,被选为副社长。8月文学社与另一革命团体共进会联合,组成湖北革命军,密谋于10月16日发动武装起义,被推为副总指挥,是武昌起义领导人中唯一的少数民族。当革命党人被迫于10月10日起义时,任汉阳方面起义军总指挥兼标统。10月11日指挥起义军攻占汉阳兵工厂及整个汉阳,光复汉阳,扩军1协。敌人反扑时,与清军血战40余日。汉阳告急时,奉黄兴密令将饷糈军械移往岳州,以图发展,不料被黎元洪电请谭延闿拦截,拘禁长沙狱。经多方营救,不久获释。起义成功后,任湖北都督府“十人谋略团”成员、湖北军政府参议。1912年改任鄂军第2师代理师长。袁世凯篡位后,去上海。1913年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初任江苏江北讨袁军总司令,与袁军交战于青江浦、盐城一带。失利后又到南京辅佐黄兴讨袁,任南京讨贼军第4师师长,与袁军张勋、冯国璋部激战于紫金山和雨花台,南京失陷后逃亡日本。1914年2月受孙中山指示,与詹大悲回国在上海组织铁血团,任团长,再次进行反袁活动,时称“黄兴第二”。旋为叛徒出卖,袁世凯指示冯国璋派刺客到上海将其诱捕,秘密押到南京。
      1914年3月15日因拒绝冯国璋的高官厚禄收买,壮烈就义于南京,时年仅26岁。安龙县城郊建有豹皮亭和赞功碑,以纪念其不朽功勋。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08: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光复上校
      王光英(1917-——),祖籍天津市人(父亲王治昌,号槐青),出生于北京市(中国第一夫人王光美之五兄)。早年就读于北京和平门外厂店附近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杭州空军官校特训班第九期毕业,国民革命军中美航空混合联队(CACW)战机飞行员,国民革命军空军上校衔。是抗日战争中打掉日机8.5架,是击落敌机最多的中国英雄飞行员之一。空军战斗英雄。旅美爱国华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6年考入南京黄埔军校杭州空军官校特训班第九期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昆明(原杭州西迁)空军官校特训班第九期,首先奔赴新疆省伊宁空军基地执行飞行任务,任第7分队副队长,常作为长机带领僚机外出执行飞行任务。1941年从伊宁空军基地飞行训练结束后,调入空军第3大队7分队任飞行员。1943年初随第3大队赴印度卡拉奇接受P-40E(战斧)战斗机的训练后,飞越喜马拉雅山返回中国,任中美航空混合联队(即飞虎队,CACW)中尉。1944年在一次与日机作战时中弹负伤,坚持把战机开回机场,在后方医院疗伤数月后又重返战场。至1945年期间,参加了武汉空战等多次著名战役,共击落8架半日机(因与美国飞行员共同击落1架,故本人只承认半架),给予日寇沉重的打击,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称作王牌飞行员、空军战斗英雄,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落日军飞机最多的中国飞行员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底随国民革命军退却台湾,任空军嘉义飞行队作监室少校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台湾空军嘉义飞行队作监室中校主任,空军总部任作战处上校处长。1962年调任史政局军事史政组组长。1964年申请提前退役后,开办台湾顺达贸易公司,成为台湾最早开展对外贸易的先驱之一。1985年赴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定居。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长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较好关系。1995年8月受中共中央统战部特邀,偕夫人回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会。2005年8月再次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又偕夫人人赴北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并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向其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面对祖国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心中充满感激之情,又感到无尚光荣,感慨地说:“很是幸运,虽然我曾流血负伤,但我觉得自己只是尽了一个军人的应尽的一份责任和义务,现在,抗战胜利已经60周年了,抚今追昔,更让我怀念当年一同流血奋战的战友们,特别是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们,一切荣誉属于千百万抗日战士,我为自己是他们中的一员而自豪。”

      王文伟中校(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
      王文伟(1901-1928.5.31),广东省东莞县虎门镇南栅村人(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王应榆之侄)。先后在虎门高等小学、东莞县立高级中学毕业,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1师副连长,江苏省防军营长,第14师副团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校衔。
      民主革命时期,1923年任东路讨贼军第3军第4路司令部副官。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由粤军第3军军长李福林及参谋长郁文介绍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4队学习。毕业后分配入粤军服务,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1师见习排长、副连长,后随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任江苏省防军营长,第14师中校副团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14师中校副团长。1928年初参加第二期北伐战争。
      1928年5月31日在徐州作战中阵亡,时年仅27岁。

      王步忠准尉(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
      王步忠(1903-1925),江西吉安人。家境清贫。吉安县立高级小学毕业。1922年在桂林加入国民党。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黄埔军校校军教导1团第1营排长、代理连长。
      民主革命时期,1923年任湘军第5军准尉副官。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由广州大本营军政部军法处长梁祖荫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2队学习。毕业后任入伍生队见习,历任黄埔军校校军教导1团第1营排长、代理连长。参加了第1、2次东征作战。
      1925年10月第2次东征河婆之役中阵亡,时年仅22岁。葬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东江阵亡烈士墓。

      王昌烈士(民主革命烈士)
      王昌(1885-1918年),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沙溪镇石门村人。16岁在香港秘密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奉孙中山之命前往加拿大,以开设理发店为名掩护革命活动。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海外支部。旅居加拿大维多利亚城华侨,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随父侨居加拿大维多利亚城,以开理发馆为生。1918年8月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委派内内务总长汤化龙充任借款谈判代表,赴美国向六国银行团借款买办军火,阴谋策划消灭孙中山在广东建立的广州护法军政府。获悉汤化龙假道域多利回国的活动行程后,因痛恨北洋政府屡借外债准备内战,9月1日趁其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城香花楼酒店吃饱饮醉之时,将汤化龙击毙于酒楼梯间。事后从容离开现场,回店与亲朋同事一一握手道别,说“我乃中国人,岂能受洋法官审问。”言毕用另一支手枪饮弹自尽,时年仅33岁。
      孙中山闻知其事,即电旅加华侨殓以玻璃棺,派人将灵柩运回广州,隆重举行追掉会,其遗骨用檀木棺装殓,安葬于广州黄花岗西北隅七十二烈士墓前左侧,并建立墓碑以表悼念,为以国民党党礼安葬第一人(入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公墓,大都经过孙中山的特许。如中国最早的飞机发明家冯如,大将军邓仲元等)。1925年由汪兆铭(精卫)题写“烈士王昌之墓”墓碑。

      王世昭烈士(民主革命烈士)
      王世昭(1875-1913),小名四早,浙江省天台县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到武康县上柏镇谋生落户。勇武有力,豪爽重义,与林老虎、台州阿法等结为“八兄弟”,常在舞阳侯庙秘密聚会,商议推翻豪强。清末起义军领袖,民主革命烈士。
      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聚众举义,号称义民军,自称义民军玉。提出“独立起兵、割富济贫、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口号,并张贴告示,声明只要部伍粮饷有着,可力尽保护地方之责。仅半月,集伍5、600人,确定塘栖镇为军饷征发对象。十月二十五日率300余人,由水路迸发,在塘栖阜兴当铺获得大批金银、首饰及衣物,被武、德两县民团视为“盗匪”。民团一面向上峰告急,一面约湖属各县齐心局共加围剿。十一月二十二日双方接火,义民军在姚家坞和七车贩打败民团。第三天为集中兵力,缩短防线,将阵地转到温村贩一带。此时浙江军政府巡防营陆军3、4000人分几路扑来。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惨遭失败,温村贩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失败后化装出境,潜回家乡。
      1913年被内河水上警察厅拘捕处死,时年仅28岁。
    发表于 2009-10-21 15: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得这么全难得了!
    发表于 2009-10-21 17: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
    发表于 2009-12-28 14: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钊少将

    非常感谢楼主给我们这些资料,我想请问一下您叙述的王钊少将是否又名王彦夫?我爷爷王彦夫,别名茂炎,湖北省罗田县人,其它经历都与您说的王钊相似。因为1949年解放后,我奶奶(我奶奶曾在民国政府外交部任秘书)带我爸爸回到贵阳老家,不久后病逝,年仅10岁的父亲只知道爷爷的姓名和他在军令部任高级参谋,还有爷爷留下的在武昌的昙华林的地址。父亲在政府的帮助下完成中学学业,刚工作不久又因历史问题打成右派,下放到农场直到1979年平反。1980年父亲曾到武汉找过爷爷,可是地址早已变迁,只听说爷爷60年代去世了,其它的亲人也没了线索。父亲只好无果而回。父亲记得他还有叫家敏、家英的姐妹兄弟现在应当都是古稀老人啦。我父亲家字辈,到我们这一代是学字辈。有线索的朋友烦恼帮忙提供一下线索,能帮父亲联系上兄弟姐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