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597|回复: 1

    安徽历史上有那些名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1 12: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秦时期

      皋陶:生于公元前21世纪,是东夷族的首领之一。传说为三皇之一颛顼之子。东汉大学者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就明确地说:“李、梁、葛、江、黄、阮、寥、诸葛、英、赵、秦、沈、徐,皆皋陶之后也。”皋陶辅佐舜帝时,“明五刑,弼五教,日宣九德”,被任命为掌管刑法的官,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威望,所以禹继位后,任用皋陶为理官,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禹帝赏识,禹帝以皋陶最贤,把地处大别山门户、富庶的六安一带分封给皋陶及其后裔,并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禹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葬于六安。
     
      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聃,今安徽亳州市涡阳县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曾出任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图书馆馆长),后弃官归隐。传说老子归隐时骑青牛路经函谷关,函谷关守令请求老子著书,于是有《老子》五千多言留于后世。《老子》即《道德经》,分“道”与“德”两部分,基本反映了老子的思想。道是“无”,但这个“无”并非不存在,道是“虚”,因其有巨大的包涵性。“德”就是得到道。小国寡民是老子道在社会的再现。老子的道家思想开启了中国几千年来崇尚自然,努力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内涵。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人生的终极意义和至高境界就是与道合一。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篇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管仲:春秋时齐国名相,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卿,被尊称“仲父”。他辅佐齐恒公对内对外政策进行全面改革,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设各级官吏管理,并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筹造和管理货币,调剂物价;特许在庶民中选士,予以破格提升。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齐国日益昌盛,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是先秦法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现存《管子》76篇,多为后人假托。

      孙孙敖:安徽霍邱人(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甘罗:战国末期下蔡(今属颍上县甘罗乡)人。秦左丞相甘茂之孙。12岁为秦相吕不韦家臣。秦使张唐去燕国为相,唐因曾为秦昭王讨伐赵国,恐路讨赵国时赵王挟恨报复。吕不韦亲请张唐,仍不肯出使。甘罗别出奇讨,先以利害说服张唐,又逢愿为秦为大使赴赵,说服赵王,先割五城与秦,以广河间,再联秦攻燕,取得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30城,献11城给秦。由于是甘罗深受嘉许,封为上卿。死后葬于颍上城东35华里的颍水河畔,今穆岗子南侧。

      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今属固镇县人,一说河南登封东南)人。雇农出身。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渔阳(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误期,按秦律当斩。遂与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县东南刘村集)发动同行戍卒九百人起义。各地纷纷响应,队伍发展至数万人,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陈胜被推为王。旋派兵攻取赵、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军进攻关中。后周文战败,秦将章邯以优势兵力反扑,围攻陈县。陈胜率军反击,失利退下城父(今涡阳东南),为叛徒庄贾杀害。

      范增:(前277—前204),秦末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说今桐城人)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他劝说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攻巨鹿时,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以他为末将,后归属项羽,为其出谋划策。他屡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他忿然离去,途中病死。他死后,刘邦以弱胜强,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张良:秦末汉初城父(今亳州市)人,字子房,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为刘邦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候,后功成身退。

      桓谭:(前23~后56),字君山。东汉市国相(今淮北市)人。年少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常与刘歆、杨雄等著名经学家辩析疑义。擅长音乐,喜弹琴。王莽时任掌乐大夫。汉光武帝即位,谭受大司空宋弘举存,拜议郎给事中。因反对谶讳神学,极言“谶之非经”,被光武帝目为“非圣无法”,几遭处斩。后免死罪,出任六安郡丞,途中病死。时年70余岁。所著《新论》早佚,清人严可均《全汉文》存少数篇目。其哲学思想对后世无神论思想发展较有影响。卒后,相有冢。1987年淮北市在相山下修建“桓谭纪念亭”,置“桓谭纪念碑”。

      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国时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公元208年,发动赤壁之战,同孙权、刘备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建安二十一年进位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曹操统一北方,兴修水利,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摘要》等。善诗歌,开建安之风,《蒿里行》、《观沧海》等名篇脍炙人口。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植:(192~232),字子建。建安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少聪敏,颇得其父宠爱,几次欲立其为太子,因曹植清高孤傲、行为放任,饮酒无度,且违反禁规而招致曹操不满,遂绝立他为嗣之念。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改为临淄侯。曹丕即帝位后,曹植备受猜忌和迫害,屡被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几度欲杀曹植,据说曾逼曹植七步成诗,结果逼出了传世佳作《七步诗》。年42忧郁而终。其诗歌艺术性极高,于五言诗发展起极大推动作用。今传《曹子建集》10卷。

      曹丕:(187~226),字子桓。即魏文帝。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太子。曹操死,嗣位为丞相、魏王,旋代汉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在位期间,效法汉文帝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制订“九品中正法”,使世族门阀统治开始确立。好文学,为当时文坛领袖。其诗“燕歌行”为现存最以早一首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为我国较早之文艺理论批评专著。现存诗歌约40首。有《典论》5卷、《列异传》3卷,文集2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文帝集》。谥文帝。

      华佗:三国时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以外科尤为擅长。他发明了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应用全身麻醉的方法施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比西方早1600多年。华佗强调体育锻炼,提倡防病为主,他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创造了一种“五禽之戏”健身法。后被曹操所杀。现存《中藏经》系后人托名之作。

      周瑜:(公元175-210年),字公瑾,舒城县人。三国时东吴名将。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被孙策授为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后人因此称他为周郎。孙权继位后授周瑜为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国事。汉建安十三年,孙权授周瑜为大都督。时年9月,曹操举兵南下,周瑜与诸葛亮合谋,在赤壁火烧曹营,大获全胜,史称赤壁之战,由此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舒城现存有周瑜城、周瑜桥等遗址多处。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属定远县)人。出身土族,喜读书、好骑射。曾赠三千斛米与居巢长周瑜,并结为友好,后被周瑜荐与孙权。孙权问以天下大计,肃道“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立江东,以观天下”,为孙权敬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兵南下,肃与周瑜坚决主战,建议孙权联结刘备,共拒曹军,为孙权采纳。任赞军校尉,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任奋武校尉,代领其军。后拜汉昌太守、偏将军。从孙权破皖城,拜横江将军。善治军,长于文辞,思主弘远,《吴书》称其有过人之明。

      吕蒙:(178~219),字子明。东汉汝南富陂(今属阜南县)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统领其部。从孙权征战,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孙权劝其多读史书、兵书,遂发奋,后“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汉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卒,代领其军,奉命守陆口。二十四年,率主力抵襄阳、樊城,为大都督,直趋江陵,战舰伪装商船,士卒扮为商人,昼夜兼程至公安,迫使蜀守将傅士仁归降,占领荆州。旋因病卒。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魏谯郡(含濉溪县临涣)人。孤贫,及长与魏宗室结为姻戚。官至中散大零星,世称嵇中散。博学多通,好老庄及气功。善鼓琴,工书画,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其哲学思想,主张“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反对儒家繁琐礼教,在政治上表现为刚肠疾恶,锋芒笔露。其朋友山涛(巨源)投靠司马氏任吏部尚书,劝康做官,愤与山涛绝交。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深为不满,因而直接触犯了利用礼教图谋纂夺的司马昭政治集团,被诬陷处死。今传《稽中散集》10卷,另有画《狮子击象图》、《巢由洗耳图》等。

      恒温(312~373),字元子。彝子。年轻时“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曾为琅琊太守,尚明帝长女南康公主,拜驸马都违法,迁徐州刺史。继任荆州刺史,封安西将军。晋永和二年(346)率兵西伥,直指成都,收复蜀地,威名大振,升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永和十年(354)率步骑四万,自浙川以征关中,发江陵水军,水陆并讲,连败前秦军。十二年,任征讨大都督,统领司、冀、州军事。二次北伐,抵伊水,与姚襄距水面战,大败姚军、收复济阳。封南郡公。后加授并、司、冀三州都督,不受,加封侍中大司马,太和四年(369)任平北将军,领徐、兖二州刺吏。率兵5万,第三次北伐,进攻前燕。粮道被前秦断截而败归。威安元年(371)前秦符坚率兵攻晋,屯兵洛涧。温率兵自广陵迎敌,大破秦军。后废司马奕,立司马昱,掌朝中大权。有文集20卷传世。

      隋、唐、五代、宋、元时期

      朱温(852~912),原名朱全忠。砀山人。唐乾符四年(877)与次兄朱存参加黄巢起义。黄巢建立大齐政权时任州防御使,后叛巢降唐,破巢军,唐昭宗赐名为“全忠”。天复元年(901)晋封为梁王。唐昭宗赐号“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天祐四年(907),杀唐朝末帝李,代唐称帝,改名晃,建都汴,国号梁,为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被其子朱友珪惨杀。葬于河南伊阙县,号宣陵。

      朱熹(1130~1200),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把道家和禅学思想融入儒学之中,提出了“气”、“天理”、“格物致知”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以“天理”为本,组建了严密的自抑性儒学思想体系。朱熹发展了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建立了一个中国古代最庞大、最完整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官方哲学的正宗。朱熹一生著述极为丰富,代表性的作品有《四书集注》、《诗集著》、《朱子语类》、《近思录》等。

      包拯(999~1062),合肥人,北宋著名的清官、政治家。曾历任知县、知州、监察御史、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官职。死后赠礼部尚书,谥为包孝肃公。包拯在担任开封府尹时,为官刚毅正直,嫉恶如仇,执法严峻,不畏权贵,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开一代清官之风范。包拯平生以廉洁著称。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遗著有《包孝肃奏议》。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小说、戏剧多取为题材。

      毕昇(?~约1051),北宋徽州(今安徽歙县)人,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者。宋代庆历(1041-1048)年间,毕升首创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毕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印刷速度比前大大加快。后来活字由胶泥逐步改为木质、铜质、铅质,发展成为现代的活字印刷术,但其基本原理仍是毕升所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李公麟(1049~1106年),舒城县人。自号龙眠居士,北宋著名画家,被推为“宋画第一”。他作画善用线描,运笔如行云流水,多不设色,人称“白描”,尤其擅长画马。苏东坡曾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在我国绘画史上,李公麟是位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作品甚多,仅《宣和画谱》所录的作品就有107件。1961年,被中国画院列为我国十大名画家之一。

      方腊(?~1121),旧名朕。出身贫苦,以种田和箍桶为业,曾到浙江青溪县(今淳安)帮工。因不堪花石纲之扰,利用明教组织发动饥民“仗义而行”。宋宣和二年(1120)秋,在浙江青溪漆园(今淳安叶家村洞源)中誓师起义,自号“圣公”,年号“永乐”,建立农民政权。同年11月下旬在青溪、息坑全歼两浙都督蔡遵、颜坦所部5000余人。12月3日集中2万人马攻克睦州,旋又连克歙县、休宁、杭州。半年内攻占6州52县。宋王朝派童贯率15万军队镇压,义军因兵力分散、又因洪载等人叛变,接连失利,杭州、青溪相继失守,后退守帮源洞。三年4月下旬,宋军攻入帮源,因叛徒告密,方腊等义军将领被俘,8月在汴京就义。余部在吕师襄等人领导下转战温州、台州等地,直至次年秋。

      明清时期

      朱元障(1328~1398),字国瑞。元未濠州钟离(出生于今凤阳县洪庙乡附近跃龙岗)人。明王朝开国皇帝。出身颁寒,编辑年丧父,入皇觉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投郭子兴红巾军。初为亲兵,以军功屡有升迁。十五年,韩林儿称帝,任左副元帅。十六年,率部大破元军于采石,进取南京,自称吴国仅供参考,破陈友谅,张士诚,以徐达北上灭元。二十八年,称帝于南京,时年41岁。定国号为明,年号洪武。后陆续征战多年,洪武二十年(1387)完成统一全国大业。粗通文墨,善用兵,有智谋。为巩固其统治,从洪武四年开始以各种借口大肆杀掳功臣,死后谥高皇帝,庙号太祖。

      常遇春(1330~1369),怀远人。字伯仁,号燕衡。幼家贫,青年时做雇工。元至正十二年(1352)在家乡平阿山加入刘聚起义军。十五年初,投奔朱元璋。时值朱攻采石屡战不下,自请为前部先锋,率船进攻,飞跃三丈多高的江岸,大获全胜,又乘胜取太平,授总管府先锋。随朱元璋攻下建康,升统军元帅。后转战江南,攻克宁国、池州、婺州、衢州、安庆等数十城,屡立战功。升中书省都督、马步军大元帅。二十三年,率水军入鄱阳湖,攻陈友谅,在彭郎矾消灭陈部主力,陈友谅中箭身亡。后挥师东下与大将军徐达统兵伐吴,二十五年七月,取庐州。八月,率大军平定临江诸寨,攻取陈友谅,在彭郎矾消灭陈部主力,陈友谅中箭身亡。后军师东下与大将军徐达统兵伐吴,二十五年七月,取庐州。八月,率大军平定临江诸寨,攻取赣州、湖州、杭州、南雄、韶州、泰州等十多郡。二十七年八月,围攻平江(苏州),九月破城,俘张士诚。加授中书省本章,封鄂国公。十月,与徐达率军北伐。翌年春取山东、河南诸郡,八月大破燕都,元顺帝北逃。明洪武二年(1369)破开平府深入北河,俘元朝宗王三人及平章、大臣、将士万余人,获珠宝辎重无数,凯旋还师,中途暴卒。追封开平王,谥忠武。

      徐达(1330~1385),字天德。濠州(今凤阳)人。少有大志。朱元璋为郭子兴部帅时,从朱取和州,授镇抚。又从渡江,破采石,取太平,下集庆,与常遇春皆为先锋。克池州后,与遇春败陈友谅军于九华山下,生擒3000人。太祖称吴王,以之为左相国,拜大将军,征伐常胜而军纪严整,屡建大功。卒后追封中山王,谥武宁。

      朱升(1299~1370),字允升,号枫林。少时从学陈栎、黄泽。元至正元年(1341)中举,任池州学正,后辞官隐居歙县石门专事著述。十八年,朱元璋军入徽,由邓愈推荐,为朱元璋召见。他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吴元年(1367),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明洪武元年(1368)进翰林学士,不久受命采集古代后妃故事,与诸儒编写《女诫》。明王朝礼乐制度及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制诰文词,多为其所撰。二年,辞官隐退,其于诸经皆有旁注,有《书传辑》、《书传补正》、《老子旁注》、《孙子旁注》及小学、名数、医家诸书。治学极严谨,所撰一有疑议,即毁弃。存世仅《前图》2卷、《枫林集》10卷。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少读书,有智谋。元至正十四年(1354)朱元璋攻占滁阳后,任军中书记。从下滁州,为参谋,深得信任。江赏罚等章程。朱元为吴五,拜右相国。曾请榷两淮盐,立茶法和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吴元年(1367)封宣国公,为左相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明洪开三年(1370)大封功臣,授太师中书工丞相,封韩国公,位居第一。次年以病致仕。曾监修《元史》、编辑《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后以胡惟庸案坐诛。
    发表于 2012-5-25 00: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塞,名人都跑安徽去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