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871|回复: 0

    巴山王氏“一门三进士” 的恩师赵节。(张崇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4 08: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超然台》2004年第1期教育增刊发表了任日新先生的文章《巴山王氏“一门三进士”》,称清朝乾隆年间诸城巴山王癸祥的儿子王应芬、王应奎、王应垣相继中举,且三人的恩师是同一个人———胶州文士赵节。那么,赵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据史资记载,赵节(1738~1809),字子安、子勍、豫贞,号桥邨、梁阜、乔村,堂号“庸谨”,胶州于里岔赵家乔村人。父亲赵莅是一个普通农民,因子女众多,生活艰难,便在赵节很小的时候,把他送到大孟慈村,由其舅舅抚养。舅舅姓周,见小赵节聪明乖巧,便收他为义子,改名周赵节。后来,由于赵氏家族的极力反对,周赵节又回归赵家,并改名赵节。
      随着时光的流逝,小赵节长成了半大小子,因赵家依然贫困,赵莅便让赵节到外村为富人家放牛,以便自食其力,减轻家庭负担。有一年端午节,主人发给赵节二百工钱,让他回家过节。他在回家的路上,见集市上热闹非凡,就随意逛了起来,在一个书摊上买了两本《佩文诗韵》。
      赵节回家后,向父亲交了剩余的工钱,父亲就让他到瓜地里去看瓜。赵节闲来无聊,便从怀中掏出《佩文诗韵》翻看。不多时,天下起了雨,有一位塾师经过瓜地附近,便到瓜棚里避雨。塾师见其在聚精会神地看书,觉得小小年纪就喜欢读诗书,实在难能可贵,就好奇地问:“你认得字吗?能看懂吗?”赵节回答:“我不识字,也看不懂。”塾师更觉得诧异,继续问:“那么这书是哪里来的?”小赵节如实作了回答。塾师细细打量着赵节,觉得眼前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而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好少年。于是对他颇有好感,便又询问了赵节的一些家庭情况,小赵节一一回答。塾师对其不能入塾读书表示极大的同情,认为这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如弃之不教,实在可惜。即叫小赵节回家把父亲请到瓜棚里,声称愿意“力食而教之”。从此,赵节就到塾师家读书去了。小赵节一夜之间由放牛娃变成了书生,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遇,刻苦攻读,孜孜不倦,立志成有用之才。再加上他“颖悟过其伦辈”,几年下来,学业大进。后来,赵节完成启蒙阶段的学业,即辞别塾师回到了家乡。
      回家后,赵节在忙于农事的同时,仍利用空余时间苦读诗书不辍,成了当地“博学嗜古”的名人。后来,决意以教书育人为业,设馆授徒。诸城巴山王氏慕名聘其任家庭塾师。赵节凭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敬业的精神,一气培养出“王氏一门三进士”,在诸城、胶州一带传为佳话。
      赵节在教书过程中,继续坚持自学,成为一位饱学之士。乾隆五十三年(1788),学使赵佑按试莱州选拔秀才,赵节被推举参加了考试。试毕,幕友拿着赵节的卷子欲置于落选试卷,赵佑偶尔阅之,吃惊地说:“首艺我没有料到会达到这个水平,次艺其古奥超过古人。”遂把赵节列为“阖郡超等生员”。赵节时年50岁。翌年,赵节参加己酉科山东乡试,中式副榜第三名。嘉庆十四年(1809)以老生入闱,钦赐国子监学录衔,胶州知州赠“不愧明
      经”匾额加以褒奖。不久,赵节因病与世长辞,享年72岁。葬于赵家乔村北岭祖茔。
      赵节精经史之学,学问深湛,善于培养俊才,著有《禹贡今释》、《代征录》、《读史记疑》、《齐乘考证续》、《周易辑说》等,今多亡佚。□
      (作者:张崇玖 系山东省诸城市文化局原副局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