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3955|回复: 0

    三槐李浦王氏与其宗谱探源。(作者:王绍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7 15: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槐李浦王氏与其宗谱探源
      
    作者:王绍新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家谱记录宗族之传承,亦标识社会之变迁。三槐李浦王氏宗谱始修于四世柏公,字惟贞,号植庵。至明中期,清嘉庆期间最为鼎盛。民国七年(1918)年续修宗谱后,宗祠保留了清光绪—十年宗谱一套及民国七年续修的宗谱四套。至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革中,王氏宗谱被当作“封建流毒”而付之一炬,幸有本族子弟王懋福偷藏了一套,但匆忙中却丢失了其中二部,勤部和必部。这还是祖宗有德,不幸中之大幸也。(同宗长房资之家余杭王家台门,文革谱毁,至今无法重修,多次求助本支亦无力回天)。
      现在继全国新编地方志工作完成之后,追一步开展收藏和研究家谱工作,这对开展学术研究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家谱是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对重构社会主义传统价值观如“孝德文化”,“廉洁从政”,“爱家爱国”,“敬老爱幼”,“戒恶济贫”等有一定的教化和推进作用。乡贤文化即宗谱文化以先贤种种善举为鉴,为教育后辈子女养成良好的人格道德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苍茫的历史原野中,一县一乡一村,总有几个德才兼备,乐此不疲的人氏,他们了解历史变迁,记录重要人事,执掌一方民风,兼任着精神文化的承受者和发扬者。 2010年春,三槐李浦王氏宗谱在众族人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下于三月廿八日迎来了圆谱之喜。尘封八百多年历史,祖先不让外人过目的宗谱,如今谱局委员会却愿意无偿赠送一套给温州市图书馆,赠送一套给龙湾文博馆,让王氏文化在市、地方史志办在编修史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人物卷、人口姓氏卷、民俗卷、文物古迹卷等方面,王氏宗谱的内容资料均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来源。更为弘扬王氏先祖的传统美德、让社会更多了解王氏祖宗的传统文化和精神面貌而做出一侗史无前例的,惊人之举。
      三槐李浦王氏宗谱分廿四部,依三槐堂铭分别为封、植、之,勤、必、世、乃、成、归、视、其、家、槐、荫、满、庭、德、符、柴、耀、晋、公、精、灵。前四部为全谱之精华,记载了王氏宗谱历次修谱的历代名人序约30余篇、像赞27幅、行状10余篇、人物传记160余篇、祭文17篇、墓志铭20余篇、皇帝敕命30余篇、内传、外传计30余篇、诗600余首、包括宋真宗、明孝宗、武宗的敕论,世宗的敕文,宗谱留下了欧阳修、苏轼、周必大、陈显伯、王瓒、方继学、侯一元、孙衣言等历史名人的遗墨诗文。这是一部王氏家族的正史,从中可以寻觅到自己先祖的宗脉,找到历史的规迹,道德文化的谐模。这是一份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王氏子孙在新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做一侗精神家园的守护者,做一个文化血脉的传承者。
      三槐李浦王氏源自姬姓王族,封望太原郡,尊周灵王太子晋字子裔为始祖。秦灭时,十八世武成侯王离被项羽所杀。其子王元,王威避乱隐居即墨山。十九世王元徙临淄为琅邪王氏始祖,王威复归太原之广武为太原王氏祖。至三十三世王导公自临沂南渡居丹阳为江左王氏始祖。导公历辅晋元明成三帝,出将入相累官至太傅,号曰仲父。至五十二世祖王搏,唐光化三年,崔胤尊权,公元900年六月己已日,唐昭宗追昭逼死王搏于兰田驿。搏生四子,倜、谈、偷、言。王言避难占籍莘县曹门外鲁连村。记载王言原名信,避难后去人字改为言。王言孙王祜,宋初为监察御史,因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其子王旦不负父望,宋真宗咸平四年五月初二(公元1001年)封为参知政事(副丞相),景德三年二月(公元1006年)敕封王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直至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王旦官宰相太保加太尉兼侍中封太原郡开国公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益文正。干兴初配享真宗庙庭。封其父王祜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晋国公。封其祖王微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封鲁园公。封曾祖王言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许园公。因王祜手植三槐于庭,故后裔子孙称为三槐王氏。以王言为三槐王氏一世祖。言生二世王澈;王永。澈生三世王祜,王祉;祜生四世懿、旦、勉、旭;旦生五世雍、冲、素。六世王巩是王素之子,王旦之孙。从王言至王巩的六代世系人物中。无论从史书上或谱牒上看,资料均比较完整、详尽。这和北宋时期社会稳定及三槐王氏处在鼎盛时期有关。王巩历经宋仁宗(赵桢):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徽宗(赵佶)。见证了宋王朝从盛至衰的历程。而王巩之后的三槐王氏因处在南宋动乱时期。大批三槐后裔有的南渡,有的留守中原,有的北迁。使明清之后的三槐王氏散居全国各地及海外。各方谱牒记载不一。七世王奇(王巩子),八世王剡(王巩孙)正值金兵攻打汴京,靖康间全家南下投奔从父王古,原兵部侍郎宝文阁学士知成都,后因入崇宁党籍置温州(见宗谱王古公传)。八世剡公,九世彦觉依从父古公而居温州南门外锦春里。十世详公号约轩,十一世柏公字惟贞号植庵在淳熙初从温州迁居永强九甲陈宅巷(见今永兴福善院旧石碑文)。惟真公随父在九甲辟土创居,恢宏先业,建宗祠于监桥之北。亚于嘉泰二年1202年始修三槐王氏宗谱。此时距剡公南下已近80余年。三槐同宗旁支又散落在余杭、会稽、山阴、绍兴、上虞、连溪、余姚、姚江等地。旧时代信息不通,科技没有现今发达,可见当时修谱之困难。直至三槐王氏十六世文燠公,号环庵,小年随父被戌役南京石灰山,一家历尽诸艰故自号环罨取天道循环之义也。公生子六,孙二十五,曾孙七十四,玄孙一百六十五人。明正德十四年诰赠礼部左侍郎。公自九甲隙宅巷再徙李浦村雁泽桥西(今榜眼桥),自力更生,新创基业,重建宗祠,亚于永乐戊戌年公元1418年重修王氏宗谱。因地处永嘉华盖乡李浦村,先祖又源自三槐王氏,故称本支宗脉为三槐李浦王氏’。自立宗谱,新编行弟,宗祠立一匾《三槐堂》,一匾《德符堂》(见宗谱王瓒诗文)。尊三槐八世剡公为三槐李浦王氏一世祖。此即三槐李浦王氏及《三槐李浦王氏宗谱》之由来也。
      三槐李浦王氏始祖剡公震子彦洪,讳道。宋政和进士,朝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徽猷阁待制,赠小师柱国,余杭县开国男。建炎中南渡,家余杭仙宅界。四子;资之、补之、辅之、翊之。补之、辅之守母墓移居上虞县十九都达溪虹桥。南宋淳祜三年王补之曾孙王季从达溪迁居余姚,后裔王华、王阳明即出自本支。故达溪虹桥王氏、秘图王氏、余姚上塘王氏、姚江开元王氏、上菁李家塔王氏均为彦洪公后裔,与李浦王氏系同宗异地分支。剡公次子彦觉单传至七世云叟公。生八世原吉(一难公)和原宏(三难公)。一难公二子,长文善,次文玉。文善子孙居九甲陈宅巷,后裔有迁平阳前河头。文玉折居三都上黄,因支派繁衍自立谱牒宗祠。十三至十九世后裔迁居平阳东坑;苍南王街头村;四甲烟墩;平阳北港河边;居西岙;居鳌江塘川石佛山;居麻步东坑后迁泰歹顷三溪口。二难公二子,长文燠,次文俊。文俊后裔折居五都马鞍岭。文燠公迁居李浦村于发族之始。生五男分五大派,大派静庵公生九男,分九小房。二派廪公生四男分四小房。三派敬公生五子分五小房。四派臻公五男分五小房。五派祚公四男。大房(日房)王埕;三房(月房)王佩;三房(星房)王瓒;四房王琉三子;长东岩公四子分福房、禄房、寿房、喜房。次一泉公五子分仁、义、礼、智、信五房。文燠公子孙除现居龙湾区永中缜,永兴镇外。尚有十一世思佩公迁居瑞安五十一都文成为始祖。十三世嘉龙迁南溪上塘为始祖。十三世嘉澈、嘉相迁居平阳夏姑桥为始祖。十三世嘉吉迁瑞安三十六都蛟池为始祖。十三世嘉达迁徐岙下墩为始祖。另外平阳鳌江蓝田王氏;梅源乡章公尖王氏:郑楼镇王氏;永加江北王家坞王氏等均为李浦王氏后裔。另有子孙散居长兴、缙云、丽水、乐清、永加、瓯海、鹿城、台湾、美国等地。总计族人达三万多人。

      作者附言:
      每年清明节前后,王瓒家庙及皇岙山祖墓上挤满了各地前来祭祖扫墓的王氏子孙。他们对三槐李浦祖先及自己的宗脉知之甚少,笔者深感遗憾。今受王瓒家庙及王瓒书院领导所托,撰文一篇,希望社会更多地了解三槐李浦王氏宗脉的源流及何谓“三槐”,何谓“李浦王氏”之成因。望王氏子孙继承祖德,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做文化血脉的传承者,做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