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5213|回复: 4

    太原王氏始祖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8 11: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太原王氏(也叫姬姓王氏)诞生于两千四百年前的太子晋之子王宗敬退休之后,这就大大地晚于约四千年前诞生的妫姓王氏的王亥,也大大地晚于约三千年前诞生的子姓王氏的王子比干,还晚于约两千七百年前诞生的琅琊王氏的王子城父。因此,太原王氏就成了中华王氏始祖群中最晚的一派,而太原王氏的“始祖”太子晋,经考证也是出身于河南洛阳的王城王氏(也叫缑山王氏),而并非是出生在什么晋阳晋源太原。
      今年是太子晋王子乔诞生2461年,也是他得道成仙2446年。据谱、史同载:由于他“好道不朝”,且因十五岁就求仙问道,服食“金丹”,造成严重肾衰竭,十七岁之前便不治而亡,终无妻室。晋代诗人阮籍(210~263),在《咏怀诗八十二首之六十六》中对太子晋的这些传说,曾作过非常诗化的描述:“王子十五年。游衍伊洛滨。朱颜茂春华。辩慧怀清真。焉见浮丘公。举手谢时人。轻荡易恍惚。飘飖弃其身。飞飞鸣且翔。挥翼且酸辛。”
      阮籍是晋代“竹林七贤”之首,在道家理论和“玄”学文化的研究上,当时第一。他的诗学造诣当然也不平凡,他短短几句,就将太子晋入道的时间:“王子十五年(岁)”,入道前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朱颜茂春华,辩慧怀清真”,和入道时的师傅:“焉见浮丘公”,及仙逝时“举手谢时人,轻荡易恍惚,飘飖弃其身”的金丹中毒而死的过程、症状,和时人为其感叹可惜的心情:以“飞飞鸣且翔,挥翼且酸辛”作出了准确而凝炼的记述。”。据《云笈七签》载:太子晋仙爵右弼,为“金丹道士”,是道家长老中有“侍中(宰相)”级身分的领袖。《元始上真众仙记》称其位居“金阙侍中(天上的宰相)”。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简帛《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养生方》、《杂疗方》,这批珍贵的西汉古籍,揭开了先秦房中术的真实面目。在《十问》中,通过黄帝和天师、大成、曹熬、容成,尧和舜,王子巧父和彭祖,盘庚和天老,禹和师癸,文执和齐威王,王期和秦昭王的讨论与回答,集中探究了十个有关房中养生的问题,其中即探讨了房中养生的基本理论,也讲述了许多房中方法及要害。《十问》中王子巧父问彭祖一段,也是探讨这个问题。这里的“王子巧父”,也就是上古仙人王乔。他问彭祖:人气靠什么充实才能凝聚成精?彭祖回答:人的生气莫过于阴精,如果阴精郁闭,百脉就会出毛病;如果生殖功能发育得不成熟,就不能繁衍后代,所以人的寿命长短都在于阴精。
      《逸周书•太子晋》也曾记述了叔誉、师旷与太子晋的对话:师旷曰:“汝声清汗,如色赤白,火色,不寿。”太子晋对曰:“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天地之所。此乃天机,汝慎勿言。”此时太子晋才十四岁,性器官尚未成熟,就已病入膏肓了。三年后太子晋十七岁时果然病逝。“汝声清汗,如色赤白,火色,不寿。”从中医学上讲,就是典型的肾虚肾亏的症状。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大病久病,气血两亏。肾之虚亏又包括肾气、肾阳、肾阴等方面,往往无精或少精导致不育。太子晋才十四岁就得此症三年而死还会有后人吗?当然,服食“金丹”也许才是致死太子晋的主要原因。《十问》中还说:“竣气不成,不能繁生。”说明性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就过性生活,这对繁衍后代十分不利。
      诚然,在人们心目中,太子晋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等此类“大道”预言中必然的应验人物,是衰弱的东周朝廷复兴的希望所在,却不幸短命而死,“孔子闻之曰:“惜夫!杀吾君也。”孔子仅比太子晋小十五岁,如果太子晋健康地活着,应是他很尊敬的长者了。世人不忍闻其死,以其自预去期而称“王子乔仙”,唐武则天尚封之为“升仙太子”,立升仙太子碑以为纪念。这都是出于对太子晋有志而不能实现的惋惜之情。但晋代伟大的地理学家裴秀在《冀州记》中却说:“缑山仙人庙者,昔有王乔,犍为武阳人,为柏人令,于此得仙,非(太子晋)王子乔也”。正好为太子晋是否王子乔?王子乔又是否在缑山登仙?缑山仙人庙主又是否王子侨?作出了最权威、最断然的回答。间接证明了太子晋以隐后“吴王”的身份最后只能“卒于吴越”。
      裴秀,字季彦(223-271),魏晋期间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幼有才名。年长居官,初袭父爵,做尚书令,后任廷尉正。257年任为尚书,不久又升为尚书仆射。直至担任尚书令和司空(宰相级),在他担任司空后,对上古地理和地图进行了糸统整理和精心研究。裴秀发明和倡导的制图六体对后世地理制图工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直到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绘有经纬线的世界地图在中国传播以前,我国在地图绘制上,虽然在内容上不充实、完备,但是在方法上基本是遵循制图六体的。据史书记载,裴秀除了绘制《禹贡地域图》以外,还曾经绘制了一幅《地形方丈图》,一直流传了几百年,对后世地图地理学的发展有相当大有影响。与传说中的太原王子乔同为山西人的裴秀,正是在充分研究了“缑山仙人庙”之后,才得出了此庙之主“非王子乔也”的结论。
      笔者所藏的《江左第一世家王氏世图谱》中记载的太子晋王子乔废立太子后被封为吴王的文字,倒是与史载中太子晋隐后的“楚越”“越人”的身份非常吻合。这本《谱》的第八页《周谱糸图》中写道:“吴王王子侨因诸侯强盛,干戈日起,隐。吴王以王为氏居山东衮州府青山(琅琊清溪)”。同谱第二十二页的《世表》中写道:晋王少子讳乔,封于吴,因诸侯强盛,干戈日起,欲存姬姓之后,遂隐。吴王以王为氏名曰王子乔,好游山水,精求黄白,得九转丹法成,冲举于缑氏山中。公与桓良言曰:告我家,至七月七日,到缑氏山相会。至期(家人)往缑室山头,见公乘白鹤,举手谢时人而去。今淮安府濉宁县庐州府(苏鲁豫皖交界处) 皆有公炼术之洞天存焉。这本江左琅琊谱,由宰相崔琳写申请制谱的立项报告、晋成帝司马衍赦准、宰相王导写序,晚辈王羲之主编。以后又有王僧孺、王俭、王褒、王方庆、王旦、王鏊、王颛龄等历朝宰相级的官员沿修至今,并演变成各式的《王氏宗谱》及分谱、族谱、支谱、房谱、家谱和通谱等。

      1、寻找史籍和谱牒中的太子晋和王乔、王子乔、王子侨

      太子晋又名王乔、王子乔,这也许是后人的附会,因为真正在时间和故事情节上与太子晋的王乔、王子乔吻合的,只是历史上所传四名王乔暨王子乔中的一个,且与浮丘公一样,是“楚越”或“吴越”的人,不太可能与实际在当时的首都河南洛阳一带生活的太子晋有太多交集的机会,更不可能因封地于晋,而去了那个他逝世几百年后才建城的“太原”或“晋阳”,并传下了己近亿人的“太原暨中华王氏”。但是历史毕竞是历史,我们有时还是得尊重。那么,与太子晋有关的王子乔到底是谁呢?只有搞清王乔的一切,太子晋的人生才会大白于天下。
      太子王乔,传为周灵王太子晋。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有“王君名晋,字子乔。亦名乔,字子晋。周灵王有子三十八人,子晋太子也。生而神异,幼而好道。虽燕居宫掖,往往不食。端默之际,累有神仙降之,虽左右之人弗知也。”后得天台山浮丘公降授道要,修“石精金光藏景录神”之法,又于灵王二十二年,接之登嵩高山。据《淮南子•泰族》载:“王乔、赤松,去尘埃之间,离群慝之纷,汲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跞虚轻举,乘云游雾,可谓养性矣。王乔、赤松子都是南方楚越神仙,后来传称此王乔即太子晋,越地神仙王乔遂隐。然晋人葛洪犹言吴越间行气事,后世道书有《王子乔导引法》《王子乔导引图》等,仍约略可见其影响。这位赤松子的老家是在云阳(湖南)山下。他所常游玩的地方,是梁州(四川)西北、闽海(福建)之滨、震泽(浙江)边的穹窿山和彭蠡(江西)之滨。
      王乔的传说最初出于南方,他是吐纳、导引、行气的养生家。新莽至东汉时很多铜镜镜铭中还出现仙人王子乔、赤松子的名字。如表现"寿如金石"的"华氏长宜子孙镜"有铭文曰:"华氏作镜宜侯王,家当大富乐未央,子孙备具居前行,长保二亲辟邪,合和除凶所未得,仙人王侨(即王子乔)赤松子,食兮。这里所说的仙人王侨是楚越神仙,江浙人也。屈原《远游》云:“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德。”。清王夫之注曰:“见王子,谓服王乔之教也。”此外,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汉初竹简《养生方》有王子巧(乔)向彭祖问养生的记述。五代十国时的杜光庭为了讨好蜀王建,专门撰了《王氏神仙传》,其中说道:王乔有三人:有太子晋王乔,有叶县令王乔,有食肉芝王乔,皆神仙,同姓名。此外,还有一个烂柯王乔,他们的故事或传说如下:
      (1)、太子晋王子乔,这个王乔就是上述的楚越神仙“越人王子乔”,太子晋在公元前549年的七月七日,“乘白鹤谢时人,升天而去。远近观之,咸曰:(按道家律仪)王子登仙,升天为右弼(仙爵),主领五岳司侍帝晨,号桐柏真人,理金庭洞天。越人王乔(频见于江浙闽粤古代谱、史、书、志),据《云笈七签》卷二十八《二十八治》载:昔越人王子乔得仙,治应室宿。"《云笈七签》在释尸解法时,特别提到王子乔墓在京陵(河南洛阳),战国时复有发其墓者,唯见一剑在室。则视王乔为尸解仙。又传王子晋曾从浮丘公受丹道,故金丹道士亦尊奉之。因王子晋在几位王乔中声名最盛,五代时受封为“元弼真君”,仁宗政和三年(1113)又封“元应真人”,高宗绍兴(1131~1162)年间加号“善利广济真人”。
      (2)、河东叶县令(今河南洛阳偃师县)王乔:《后汉书•方术传》载:“王乔者,河东人也。显宗世,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西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诏尚书课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每当朝时,叶门下鼓不击自鸣,闻于京师。后天下玉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终不摇动。乔曰:‘天帝独召我邪?’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宿昔葬于城东,土自成坟。其夕,县中牛皆流汗喘乏,而人无知者。百姓乃为立庙,号叶君祠。牧守每班录,皆先谒拜之。吏人祈祷,无不如应。若有违犯,亦立能为祟。……或云此即古仙人王子乔也。”
      与上述“越人王子乔”相比,这个河东王子乔显然还不够“古仙人”的资格,因为“越人王子乔”的师、友浮丘公是“周灵王(公元前571-545年在位)时”的人。而此河东王乔只是汉明帝(公元58-75年在位)时的叶县令。况且,太子晋于这个王乔根本不可能是同一人,因为他们在世的时间相差太远,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县令,地位和身份亦相去太多了。当然,若说他是太子晋转世投胎,则有一点可能,然而又有些过于荒唐了。四名王乔中,唯有此人“河东”的地名,与“太原”的概念相对来说有时是同一区域的邻居,但是没用,这个王乔绝对不是太子晋,两人也没有任何关糸。
      (3)、蜀人王乔。传为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县)人。《淮南子•齐俗》注云:“王乔,蜀武阳人也。为说伯入令,得道而仙也。” 杜光庭《王氏神仙传》载云:“益州北平山上有白后。谓之肉芝,非仙才灵骨,莫能致之。王乔食之,得道。今武阳有灵仙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所述略异,谓“武阳有北平山,在益州南一百四十七里,高一千三百丈,上有白后。谓之肉芝,食者长生,非仙材灵骨,莫能致也乔好道,望山朝拜,积十余年。登山感致,因得食之,身轻力倍,行及走马。”并称:“今武阳有乔仙祠”。此当本之《王氏神仙传》而突出言其成仙之难。
      (4)、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个名叫王质的青年樵夫,入山砍柴,在石桥山遇见两童子(仙者)对弈,因在旁侧观棋入迷,虽岁移月逝斧柄烂尽犹不自知,待一局棋罢归家,方知同辈之人皆已作古。后人常以“烂柯山”为题咏叹这个故事。唐代孟郊诗云:仙界一日内,人间千岁穷。双棋未编局,万般皆为空。樵客问归路,斧柯烂从风。唯余石桥在,独自凌丹虹。元代胡存善编撰的《元人小令七百首》中的《乐清箫台》诗,曾被时人编成了歌曲:枕苍龙云卧品清箫,跨白鹿春酣醉碧桃,唤青猿夜拆烧丹灶,三千年琼树老,再飞来海上仙鹤。纱巾岸天风细,玉笙吹山月高,谁识王乔?这个王乔,是否晋代的那个王乔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这个王乔肯定不是太子晋。而其他的王子乔与太子晋和“太原”就更搭不上边了。
      四个王子乔,看来只有“楚越王子乔”和“越人王子乔”与太子晋王子乔有些实质性的关糸,但与“太原”或“晋阳”没有任何关糸,因而也无任何可能传下“太原王氏”。“楚越”与“越人”的首都,曾在山东琅琊的境内,所以琅琊王氏,后来又增加了吴越人士的血统。那时候,一个在国内知名的“学者”(注:先秦的隐士、术士、“道”“子”“家”等,多为当时的理论大家和学术名流),常在宗主国(周朝)和自已祖籍地诸侯国的首都工作或生活,留下一些传说当然很正常,“楚越王子乔”和“越人王子乔”曾被人理解成两个人,笔者倒不是这样认为的:虽然他们有时“墓在京陵(河南洛阳)”,有时在浙江的山阴“理金庭洞天”,但是一本《江左第一世家王氏世图谱》中记载的太子晋王子乔废立太子后被封为吴王的文字,倒是与他史载中“楚越”“越人”的身份非常吻合。
      琅琊和太原两支同出于公元前696年“败狄有功”的周桓王次子、齐国大夫、琅琊王氏的始祖王子成父,他的后世,前543年出生的王森(一名王凤),又被“嗣”给太子晋王子乔顶替了王宗敬之子的身份,而王森的生父“子成”则是末代王子成父,他生于前561年,有着齐国的上将军和周上卿这两个既能证明他的社会地位,又能证明他的周王室血统的身份。而王宗敬其人因无任何史证,则也可以被合理怀疑为被王导王述等人虚构出来的,因为就宗敬周司徒(宰相)级别的身分而言,如果确有其人其事,而无任何一部史籍的记录,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太子晋只活了十六、七岁,各类典籍的记录,则可以不绝于史来形容了。连王子成父这样的诸侯国大夫,也有很多史籍的记录。

      2、“太原王氏”、“始祖”太子晋和“天下王氏出太原”的成因

      把太子晋或王子乔说成太原人的事情,始自王羲之的父旷在太原的战败,王旷在永嘉三年(309年)率施融、曹超约十万军增援上党,欲阻敌于黄河以北,延宕西晋的灭亡。恶战北汉刘聪(匈奴遗族)不敌,在今山西太原长平至灵石一带失踪或被俘。当时的晋怀帝司马炽老婆曹氏(夏侯纸)是王旷的妻妹,为了家丑不外扬,王旷在太原就自称先祖是乌丸王氏转太原王氏的,为了达到既能遮人耳目,又不引起喧哗的效果,皇上还命人重修了《琅琊临沂王氏谱》和《太原晋阳王氏谱》,悄悄将王旷在太原的后人王彰之(后世王神念、王僧辩)等人的身份,修成了太原王氏,整个事情的内幕,只有同为琅琊王氏之后的所谓当年扬州刺史(太守)的王威后人,当时的扬州刺史王述知道,而真正的策划主脑,则是与王旷一个祖父的堂弟、当朝宰相、皇上的儿女亲家王导,连王旷的长子王籍之和次子王羲之当时都不知道。就连写立项报告的宰相崔琳,说不定也被蒙在了鼓里。
      原有的太原王氏,是琅琊王森经王袭传下来的,王袭是王吉的父亲,是史、谱有载徙太原的后世琅琊第一人(前世琅琊徙太原的是末世王子成父子王森王原等)。他的长子王广因为袭爵,后来也到了太原。而他的弟弟王吉,则在山东继承琅琊一宗的香火,成了后世琅琊第一人。王广的后人之一王相,又辗转到了丹阳 (今南京),传下了王述王坦之这支,虽然在东晋之后这一支的王坦之、王愉等几乎被满门抄斩。但是这一支还是有人延续到了唐代,著名的王起、王炎和宰相王播三位一品兄弟,和攀附太原王竑的王锷,就是这一支的后人。当然、晚于王袭王广王述王坦之的太原王氏,除了王旷王彰之王僧辩王神念这支外,还有六朝末期投奔北魏的王肃之后王通王勃王维等支,和传说中属于太原王氏的王仲舒等人的家族。
      出生于扬州(当时的治所是江左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太原王氏”王述家族就是这样诞生的。不过是为了掩盖“近亲”王旷后人的出身,为了同为与“琅琊王氏”写法完全一样的“琅琊王”司马睿家族和“亲家”王导家族的“王与(司)马、共天下”的根本利益,王导他们还从史书里找出本文的主角、世代籍贯为河南洛阳、封于吴越国琅琊境内的“吴王”太子晋,和同样有着“楚越”-“越人”身份的王子乔,来“顶替”真正的始祖王子成父,其目的和手法的焦点不过是太子晋名子中的“晋”字,尽管这“晋”字与当时(前565年)还不存在的山西太原还没有任何关糸,但是只要大家知道太原是王氏的祖地,那么王旷兵败于上党长平后,虽然有可能投靠了“北朝”敌营,也可以被合情合理地解释成“返回宗地、投奔祖先”了。投奔祖地叫“叶落归根”,就不是“投降”、不是“贪生”,但是毕竟也不是好听的事情,重编出《琅琊临沂王氏谱》和《太原晋阳王氏谱》,这两本颇能混淆视听的所谓两个望族显郡的族谱后,为了情节上的更加逼真,皇上和王导们还又弄出点事情来证明。
      王述字怀祖(302-368)据《晋书》载:(王述)初以家贫,求试宛陵(宣城)令,所受赠遗千数百条。王导戒之,答曰:“足自当止。”时人未之达也。其后屡居州郡,清洁绝伦,宅宇旧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详见《滹南遗老集》。《晋书》还记录过王述:年三十尚未知名,人或谓之痴。司徒王导始辟为中军参军。既见,无他言,惟问以江东米价,述但张目不答。导曰:“王掾不痴,人何言痴也?”王述不但不聪明、还没有城府性子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王述父王承)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王述)邪?王述的天资和才华一般,这些《晋书》上记载的故事早已汗牛充栋。
      但是他为什么突然间能官运亨通,直冲云天呢?这就与皇上和王导他们创造和重修“太原王氏”有关,“太原王氏”在唐代以前并不显赫,只是在晋代王述王坦之父子时闪烁了一下,而且王坦之以后的太原王氏还因王坦之的被杀而非常暗淡。这就证明了王述的“官运”是凭其与王导的师生关系,是被王导“拨擢”上来的,这也证明了皇上和王导用王述来“冒充”太原王氏不会穿帮或遭遇“反抗”的良苦用心。由于智力一般,王述的职务一直低于王导的侄子、王旷之子王羲之,但是忽然有一天,皇上却非常冷酷地发表王述作了羲之的顶头上司-扬州刺史,最后竞一直作到了尚书令(宰相),这导至了王羲之痛心疾首,最终在祖坟前“誓墓” 永不为官的后果,因为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皇上、王导和王述他们之所以这样,正是为了让他王羲之的面子不要因王旷的或失或降而太薄面子,也不会再有人会因堂堂望族-江左(首都)第一世家琅琊王氏出了叛徒而身价扫地而为之的。
      王述和父亲王承都被后世记为太原人,但他们与其大部分“祖先”一样,均无在太原出生、生活和工作的经历,《梁书•卷四十一》王承字安期,仆射暕子等言,就是对这个所谓的“太原王氏”世糸找不到北的胡言乱语,因为西晋王承是公元300年以前的人,而按《梁书& #8226;卷四十一》的说法“王承字安期,仆射暕子”去查,就会查到一个生于公元477-523年字的琅邪临沂人。这个王暕字思晦,齐太尉俭子,尚淮南长公主,历秘书骠丞,骑从事中郎。入梁为侍中尚书左仆射,卒谥曰靖,有集二十一卷。而要想寻找王承真正的父亲王湛以上的世糸,如果按太原王氏的“世系”寻找,可能只能找到一长串的“?”。王述的家在南京,东晋以前叫丹阳,位于今天的南京、镇江与宣城之间,历史上曾分属南京、镇江和宣城管辖,王述“初以家贫,求试宛陵令”,则证明他家族的势力离宛陵不远。因为那时的世家,为官多为世袭,如果家世不显,则当官更不敢远离家族籍贯的区域,宛陵即今之宣城,古之宣州。
      “太原王氏”的另一次崛起,则是与唐朝的建立有关,除了太子晋是《太原王氏》暨天下王氏之祖的说法,为什么还有“天下王氏出太原”的说法和结论呢?因为第一个说出太原王氏比琅琊王氏重要的人是唐王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作为太原的留守李渊起兵反隋的时候是从太原开始的。当时的太原的郡丞是王咸,王咸就拽住李渊说,你造反了,留下个烂摊子给我,我怎么办?我们王家与前朝和当朝的天子关系都不错,他们把我们照顾的也都蛮好。李渊说,没事,这么多人我顾不了,把你王家照顾好反正我没问题,而且一定让你王家的人比在前朝过的还要好!
      结果,王咸不信他讲的,让李渊把赌咒发誓用极其堂皇的语意写在了纸上,后人又把这个叫做《晋祠铭并序》的文字刻在碑上,立在传说中根据王宗敬的衣冠冢而建的晋祠(其实是唐叔虞祠)中最醒目的地方。后来李渊果然成功了,他和他的后代封了许多王氏的人做宰相,做皇后、做大臣。李世民(公元627—— 649年在位)、李隆基(公元713——756在位)还为许多王氏祖先编了谱,撰了传。其中太原王氏的地位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地超过了琅琊王氏。因为太原是李家的福地,是世界上最不得了的地方,太原王氏于是也沾了光,但是人所不知的是王咸是因为没有大力支持李唐反隋,而被李家暗杀了,他们杀了太原王氏的领袖,又大肆表彰太原王氏,其实是做给其他大姓看的,要他们要学习太原王氏助李反隋,这就叫政治。

      3、太子晋的朋友浮丘公、安期生、赤松子和彭祖都是“楚越”“吴越”人

      (1)、浮丘公
      相传太子晋入道的师傅浮丘公是广东南海人,在周灵王时,他陪同周太子晋入嵩山修炼。后来,浮丘公至罗浮得道,经常往来广州西门外。后人指其地叫 “浮丘”,浮丘的山称之为“浮丘山”,浮丘所在的石垣被时人称之为“浮丘石”,也就是广州一石,与海珠、海印合称“广州三石”。浮丘的得名,是因浮丘公的传说而来。
      古时文人骚客为缅怀浮丘公,常常在其盘桓之地成立“浮丘社”,吟诗作对以抒志寄诚。据清范瑞昂《粤中见闻》记载:明万历年间,学士赵志皋以谪官至粤,在浮丘开浮丘社,与士大夫赋诗,并塑造浮丘丈人、葛洪稚川二仙人像,供人们祭祀。李白曾对浮丘公与太子晋的故事,说过太多的可惜和可怜:可怜浮丘公,猗靡与情亲。举首白日间,分明谢时人。 二仙去已远,梦想空殷勤。
      据《列仙传•卷上•王子乔》载: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 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子乔]见柏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果见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2)、安期生
      安期生,号蓬莱仙人,山东琅琊人。相传为秦朝方士,长期在东海边上行医卖药,成仙于汉代,与秦皇、汉武均有渊源。据《列仙传》载:“安期先生者,琅琊阜乡人也。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而这位时人皆言的“千岁翁”又怎么会与普陀马秦山结下不解之缘呢?这还得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亲巡天下,周览远方”的东巡说起,从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二十八年)始,秦始皇先后四次巡游东方和南方沿海地区。
      尽管有的论著认为秦始皇出游为的是游山玩水、宣扬“皇威”,但寻求“仙人不死之药”也是他的主要目的。《史记》上说秦始皇东游时,在东海边上曾与安期生谈了三天三夜,欲赐“金壁”给他,希望他留在自己身边,给自己去找长生不老药。但安期生什么都不要,留书“数年后到蓬莱山下找我”然后就走了。《乾道四明图经》有“马秦山有安期洞”的记载赫然入目。它明载了2100多年前先秦著名方士安期生在浙江马秦山(今普陀朱家尖)隐居炼丹的史实。
      (3)、赤诵(松)子
      《淮南子•齐俗训》曰:“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故内新,遣形去智,抱素返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同书《泰族训》说:“王乔、赤松,去尘埃之间,离群特之纷,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蹀虚轻举,乘云游雾,可谓养性矣。”后汉桓潭《仙赋》亦说:“夫王乔、赤松,呼则出故,翕则纳新,夭矫经引,积气关元,精神周洽,鬲塞通流,乘凌虚云,洞达幽明。”(《艺文类聚》卷78引)这些文献中把王乔、赤松列为一派,并指明他们的功法重点在于吐故纳新,积气关元,这恰好证明其与《行气玉佩铭》的渊源关系。
      据高诱注《淮南子•齐俗训》曰:“王乔,蜀武阳人也,为柏人令,得道而仙。赤诵子,上谷人也,病疠,入山导引轻举假上也。” 蜀之武阳,在今四川彭山县境。《续汉志》中有武阳县,刘昭注引《益州记》曰:“县有王乔仙处,王乔祠今在县下。”今彭山县境北平山,即王乔炼养成仙处。后张陵创教,于此立北平治。《无上秘要》卷23引《正一气治图》说:“北平治上应室宿,山上有池,纵广二百里,中有芝草神药,昔王子乔得仙之处。”赤松子亦在巴蜀活动,《列仙传》说他“至昆仑山,常止西王母石室中。”今四川松藩有古赤松子观,谓为赤松子修道成仙之处。
      (4)、彭祖
        彭祖是大彭国(今属江苏徐州、古治琅琊东海)的开国者,传说中是彭姓的祖先,活了八百年,是一位长寿之神。他的养生之道被后人整理成为一部《彭祖经》传世。史学家认为。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子对他推崇备至;庄子、荀子、吕不韦等先秦思想家都有关于彭祖的言论;《史记》等史书也有关于他的记载;道家更把彭祖奉为先驱和奠基人之一,许多道家典籍保存着彭祖养生遗论。先秦时期,彭祖在人们心中是一位仙人。到了西汉,刘向《列仙传》把彭祖列入仙界,并称为列仙,彭祖逐渐成为神话中的人物。
      由于彭祖重视养生,又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高寿,但古书上说他“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这个岁数显然有太大的夸张。彭祖研究者经多方考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800岁不是彭祖个人的年龄,而是大彭国存续的时间、和彭祖同名子孙的世糸延续。这样的研究结果,就去掉了彭祖身上的神仙色彩,还其本来面目。此外,孔子、庄子、荀子等古代贤哲和《春秋》、《左传》、《史记》、《汉书》、《水经注》等大量史籍,都记录了彭祖和大彭国的存在。彭祖不是传说中的神仙,而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一点毫无疑义。

      4、“天下王氏出太原”和王氏“始祖”太子晋被否定的十大证据

      A、始祖论者论点:
        太子晋为第一世(前565出生、公认无异议);王宗敬为第二世(一名王荣,前550年出生无异议、另有江西《湖坪太原王氏宗谱源流》载为前567年出生);王森(前582年出生无异议、又名王凤)为第三世。
    否定的证据:
      他们应按出生顺序重新排列为:王森一世、宗敬二世、太子晋三世。这样排的依据为同谱所载,人们没有理由推翻王森为一世的排列。(不能再讲太子晋为一世此谱可为证、王森为一世时此谱即不可为证的话了)。
      B、始祖论者论点:
      太子晋封于晋都、所以应为太原郡望的人,并应为“太原(晋都)王氏”祖。
      否定的证据:
      太子晋封“晋”无正史记录,传说无凭、不足采信。再说他是否属太原郡望,也不能以封地在哪这一个条件来论证。父、祖在哪?才是决定性的条件。如果一定要讲封地,则笔者有太子晋“封吴”的谱证,太子晋“封晋”的时候,“太原”在甘肃镇原,山西并无“太原”。
      C、始祖论者论点:
      太子晋封于“晋”(太原是晋都),所以太子晋可以说是太原人。
      否定的证据:
      太子晋是周灵王太子、籍贯是河南洛阳,十五岁得了严重的肾衰竭病、十七岁卒。未去过连年征战不休的太原。(就是去过也还是河南洛阳人)何况当时晋都在曲沃和冀城,与太原没有任何关糸。
      D、始祖论者论点:
      太原(晋国)太子晋是一世、琅琊(齐国)王森是三世,所以太原王氏早于琅琊王氏,太原太子晋是天下王氏当然始祖。
      否定的证据:
      琅琊前 685年得名《管子•戒第二十六》文中的齐桓公(前685-642在位)曾与管仲说“我游犹轴转附(今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南至琅琊”),证明琅琊那时己有,并已是“王”也想去玩的风景旅游点了。而太原则在180多年后的前497年(周敬王二十三年)始建晋阳城。还是琅琊在前。何况太子晋生前及卒后很多年内太原尚还是今甘肃镇原一带的地名,并不属于晋国。
      E、始祖论者论点:王宗敬(约前500年)退休后隐于晋都“平阳”(历史上晋阳曾名平阳),可以算太原人了吧。否定的证据: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载:此时的平阳不是山西河汾,更不是山西太原,而是“春秋鲁邑,在山东新泰县西北,《春秋宣公八年》“城平阳。”“春秋邾地,后为鲁地,《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越子使后庸来聘,盟于平阳,《杜注》“西平阳。”在今山东邹县西南,方舆经要及高士奇春秋地名考均以为即宣公八年之平阳,误。”“春秋卫地,在今河南滑县南。《左传哀公十六年》卫候饮孔悝酒于平阳,醉而送之,《杜注》燕县东北有平阳亭。”可见,宗敬生活的“春秋”时期,没有一处平阳在山西。就是在山西河汾,与“太原”也不是一回事啊。
      F、始祖论者论点:
      晋祠在太原,证明太子晋是太原人。
      否定的证据:
      晋祠不是纪念太子晋,而是纪念唐叔虞的。这个晋祠是汉代以后的北朝魏,因讹传始建。古唐国与唐叔虞的封地和祠堂到底应该在哪里呢?其实《史记•晋世家》讲的很明白:“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河汾之东”离太原即晋阳不要太远啦。
      G、始祖论者论点:
      自古以来,皇上、学者和老百姓都承认“天下王氏出太原”。所以说太原王氏是中华王氏始祖是正确的。
    否定的证据:
      哥白尼“日心说”诞生以前,全世界的神皇、人皇、学者和老百姓都承认“地心说”,但还是挡不住“日心说”真理的光芒,事实胜于雄辩。“天下王氏出太原”的传说已长不了啦。
      H、始祖论者论点:
      大部分史书和谱牒都记载了太子晋是天下王氏第一人,所以要尊重史书和谱牒、承认太子晋是王氏始祖。
    否定的证据:
      这大部分史书和谱牒同时也记载和证明了:同谱记载的琅琊王子城父和王森比太子晋和王宗敬早出生一百多年。迟出生的怎么能作早出生的人的始祖呢。
      I、始祖论者论点:
      王子城父应该姓姬或复姓“王子”,不应该是姓“王”的。
      否定的证据:
        王姓的来源就是王、王氏、王子、王孙、王叔、王官等,因为在记录和证明太子晋是太原王氏始祖的同一本书中,也记录了王子城父和王森是“太原王氏”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当然也能证明你们原来是同意他们姓“王”的,现在发现他们年龄大过所有“太原王氏”并且不是太原人了,你们再说他们不该姓“王”可以吗?你们让本来是祖先的人做孙子可以,现在让你们还历史本来面目时就一定要很困难吗?
      J、始祖论者无话可说了吧:
      应该让否定论者直接反问了:太子晋是不是太原人,你们真的不知道吗?你们每家的户口本上,儿子的籍贯不都是随着爷爷或爸爸的出生地吗?那么就算太子晋和王宗敬一天没去过洛阳、从生到死都住在太原,则他们的籍贯(郡望)仍应是洛阳啊!怎么能被人随便改成太原人呢?礼制和宗法极其严格的周王室,本应“尊祖敬宗”的更厉害,你们随便剥夺太子晋的籍贯,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耶!
      太子晋王子乔离开我们2446年了,但是他隐逝时在缑室山向时人挥手告别时的音容笑貌,还婉若刚才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无论什么人,无论他是什么姓氏,对王子乔的生与隐都会怀抱着一颗崇敬之情和爱慕之心。无论时间过去了多少天,无论时间过去了多少年,我们寻根的梦,和我们生命中的光荣和梦想,都会无时无刻地与他紧紧相连。
      虽然从理论上和证据学方面,我们都已经明确太子晋远远不是王氏的始祖,他跟太原王氏也没有太多的关糸。但是,仍然有学术界以外的太多同宗以他为祖,以他为荣,为他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任何人在研究王氏或从事姓氏文化工作时,绝对不能忽视的现象,它活跃了我们的思考,使我们在感动落泪的同时,情不自禁地要问:寻根是科学吗?
                南京望族文化研究所王氏始祖研究群
                 二00六年九月于南京嗜竹韲半边庐
                  二0一二年一月八日重刊。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11: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家的意见,我发上来给大家参考
    发表于 2013-3-10 15: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否认唐代以来的结论,胡说八道,有什么意义?不胡说会死吗?
    发表于 2013-3-10 15: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否认唐代以来的结论,胡说八道,有什么意义?不胡说会死吗?
    发表于 2013-8-9 16: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朝阳区王雨(296829756) 16:32:19
    这个文章很有新意:
    笔者所藏的《江左第一世家王氏世图谱》中记载的太子晋王子乔废立太子后被封为吴王的文字,倒是与史载中太子晋隐后的“楚越”“越人”的身份非常吻合。这本《谱》的第八页《周谱糸图》中写道:“吴王王子侨因诸侯强盛,干戈日起,隐。吴王以王为氏居山东衮州府青山(琅琊清溪)”。同谱第二十二页的《世表》中写道:晋王少子讳乔,封于吴,因诸侯强盛,干戈日起,欲存姬姓之后,遂隐。吴王以王为氏名曰王子乔,好游山水,精求黄白,得九转丹法成,冲举于缑氏山中。公与桓良言曰:告我家,至七月七日,到缑氏山相会。至期(家人)往缑室山头,见公乘白鹤,举手谢时人而去。今淮安府濉宁县庐州府(苏鲁豫皖交界处) 皆有公炼术之洞天存焉。这本江左琅琊谱,由宰相崔琳写申请制谱的立项报告、晋成帝司马衍赦准、宰相王导写序,晚辈王羲之主编。以后又有王僧孺、王俭、王褒、王方庆、王旦、王鏊、王颛龄等历朝宰相级的官员沿修至今,并演变成各式的《王氏宗谱》及分谱、族谱、支谱、房谱、家谱和通谱等。

    北京朝阳区王雨(296829756) 16:32:35
    http://www.wang-shi.com/bbs/thread-5105-1-1.html
    都看看

    北京朝阳区王雨(296829756) 16:40:41
    把太子晋或王子乔说成太原人的事情,始自王羲之的父旷在太原的战败,王旷在永嘉三年(309年)率施融、曹超约十万军增援上党,欲阻敌于黄河以北,延宕西晋的灭亡。恶战北汉刘聪(匈奴遗族)不敌,在今山西太原长平至灵石一带失踪或被俘。
    当时的晋怀帝司马炽老婆曹氏(夏侯纸)是王旷的妻妹,为了家丑不外扬,王旷在太原就自称先祖是乌丸王氏转太原王氏的,为了达到既能遮人耳目,又不引起喧哗的效果,皇上还命人重修了《琅琊临沂王氏谱》和《太原晋阳王氏谱》,悄悄将王旷在太原的后人王彰之(后世王神念、王僧辩)等人的身份,修成了太原王氏,整个事情的内幕,只有同为琅琊王氏之后的所谓当年扬州刺史(太守)的王威后人,当时的扬州刺史王述知道,而真正的策划主脑,则是与王旷一个祖父的堂弟、当朝宰相、皇上的儿女亲家王导,连王旷的长子王籍之和次子王羲之当时都不知道
    王导他们还从史书里找出本文的主角、世代籍贯为河南洛阳、封于吴越国琅琊境内的“吴王”太子晋,和同样有着“楚越”-“越人”身份的王子乔,来“顶替”真正的始祖王子成父,其目的和手法的焦点不过是太子晋名子中的“晋”字,尽管这“晋”字与当时(前565年)还不存在的山西太原还没有任何关糸,但是只要大家知道太原是王氏的祖地,那么王旷兵败于上党长平后,虽然有可能投靠了“北朝”敌营,也可以被合情合理地解释成“返回宗地、投奔祖先”了。投奔祖地叫“叶落归根”,就不是“投降”、不是“贪生”,但是毕竟也不是好听的事情,重编出《琅琊临沂王氏谱》和《太原晋阳王氏谱》,这两本颇能混淆视听的所谓两个望族显郡的族谱后,为了情节上的更加逼真,皇上和王导们还又弄出点事情来证明。

    北京朝阳区王雨(296829756) 16:45:27
    为什么还有“天下王氏出太原”的说法和结论呢?因为第一个说出太原王氏比琅琊王氏重要的人是唐王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作为太原的留守李渊起兵反隋的时候是从太原开始的。当时的太原的郡丞是王咸,王咸就拽住李渊说,你造反了,留下个烂摊子给我,我怎么办?我们王家与前朝和当朝的天子关系都不错,他们把我们照顾的也都蛮好。李渊说,没事,这么多人我顾不了,把你王家照顾好反正我没问题,而且一定让你王家的人比在前朝过的还要好!
    ————————
    历史还是要尊重的

    北京朝阳区王雨(296829756) 16:46:02
    这些信息蛮好, 让我们知道了不一样的历史。

    北京朝阳区王雨(296829756)  16:47:18
    后来李渊果然成功了,他和他的后代封了许多王氏的人做宰相,做皇后、做大臣。李世民(公元627—— 649年在位)、李隆基(公元713——756在位)还为许多王氏祖先编了谱,撰了传。其中太原王氏的地位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地超过了琅琊王氏。因为太原是李家的福地,是世界上最不得了的地方,太原王氏于是也沾了光,但是人所不知的是王咸是因为没有大力支持李唐反隋,而被李家暗杀了,他们杀了太原王氏的领袖,又大肆表彰太原王氏,其实是做给其他大姓看的,要他们要学习太原王氏助李反隋,这就叫政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