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367|回复: 0

    王直:无悔夕阳灌溉希望之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6 10: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直:无悔夕阳灌溉希望之花。
      几年前还没有“留守儿童”这个词,那些生活上无人照应,行为上无人管教,学习上无人辅导的孩子被一个老人称为“三无”孩子。他没有去安享儿孙绕膝的晚年生活,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11年来,他把全部精力和爱都献给了缺少爱和关怀的留守儿童。今年75岁的王直看上去就像和蔼的邻家老爷爷,衣着朴素,言辞同样质朴。站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帮扶学校门口,放学归来的孩子鱼贯从他身边排队走过,“王爷爷,王爷爷”地叫着,他一一回应,脸上是满足幸福的笑容。王直,刚刚当选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
      难忘那一块钱的捐款
      1994年,原任安徽省泾县文化馆副馆长的王直退休了。闲不下来的他一直在考虑,是像老朋友一样去颐养天年还是为社会做点什么。1959年他被划为右派,直到79年才平反,总觉得应该把那20年给补回来。1998年王直陪着上海的朋友去盘坑采风,有一天在山间只听到了琅琅读书声却看不到学校。王直觉得很奇怪,四下寻找才发现,那些读书声有的来自工棚,有的来自破旧的民房。正值读书年龄的孩子,因为上学要走16华里的山路或者家里贫穷,不得不放弃了上学梦。看着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王直的心被深深刺痛了。
      回到家后,他立刻萌发了捐资助学的想法,可钱从哪里来呢?那一点微薄的退休工资仅仅只能糊口,想要救助几十个孩子上学无疑是天方夜谭。王直想到了之前做新四军军史认识的老朋友们,1998年4月8日他寄出了倡议书,令王直没有想到的是,3天以后就收到了第一笔4000元的汇款单,对方是一名曾经在泾县云岭医院当过大夫的老新四军。后来王直又陆续收到了多笔汇款,朋友们的无私帮助坚定了王直走下去的决心。为了早日能凑到盖新校舍的资金,他决定亲自去上海筹款。一直在文化系统工作的王直将第一站放在有工作联系的文化馆、站。在南京路街道,王直邂逅了最令他感动的捐款。一位上海老太太得知他的来意时,把身上仅有的一块钱掏了出来:“我今天只带了2块钱,来的时候坐车用了一块,剩下的一块钱捐给老区的孩子,等下回家就走回去。”王直面对这样真诚的捐款,感动的说不出话来。在上海募捐的日子里,他住地下室,吃方便面,却不觉得苦,他想把每一分钱都省下来带回去变成学校的一砖一瓦。经过不懈的努力,王直终于凑足了5万块钱,距离实现他梦想的日子不远了。
      为了节省开支,在建造校舍的过程中,王直和村长、书记一起到河里捡石子,挑沙子,平整操场,硬是把请一个小工的钱给省了下来。前后不到3个月时间,四间大教室就在盘坑拔地而起。新校舍盖好没有多久,王直就发现田坊有所学校是危房,还有300个孩子坚持在里面上课。王直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一轮筹款中,有了之前的经验,他这次幸运地得到了企业的赞助,再加上教育局10万元的拨款,经过一年多的建造后,300个孩子终于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了。
      救一个孩子,等于救了一个家庭
      王直所在的泾县靠近长三角地区,有很多父母将孩子留在家里在外打工。王直发现村子里经常有青春期的孩子打架斗殴,家里的老人也束手无策。看到这些“三无孩子”连早饭也吃不上,王直开始琢磨该如何帮助他们。他决定利用原来文化站的招待所,将之改造成“三无孩子”的家,让那些晚上游荡在外的孩子们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一开始只是晚上收留,渐渐地,由于招待所改制由企业接管,王直只能把“据点”换到一间废弃的罐头厂车间里。到了2001年,要求加入的孩子越来越多,特别到了暑假,赶也赶不走。大家相处的像一家人,而王直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到了2002年,王直办了名为素质教育的夏令营,那一次一下来了100多个孩子。安全成为这个家庭的头等大事,乡政府的态度很明确:不支持、不反对。在巨大的压力下,王直有这样一句话:“我现在的两条腿,一条在管孩子,一条在看守所。”万一在安全上栽了跟头,后果将不堪设想。王直想到和派出所配合,每天晚上都有警员到帮扶中心来巡逻,早晨还有警员带着孩子们一起跑步。久而久之,之前那些喜欢来滋事的社会人员都不见了踪影。
      从2001年开始,从王直的帮扶中心里走出去近千名孩子,最远的来自新疆。来到这里的大多是父母离异的问题孩子,他们普遍缺少亲情,性格倔强、刁钻调皮。有个叫王明的孩子,出生3天母亲就离家出走。长大后整日沉溺于网吧,家里人实在是想不出办法了,姑姑在无奈之下把小王明送到了帮扶之家。让王直欣慰的是,现在的王明已经是泾县中学的一名学生了,还被评为“省优秀留守儿童”。问到王明是什么原因让他能够脱胎换骨,孩子回答,帮扶之家是个学习气氛浓,又能交到很多好朋友的地方。大家一起运动,一起成长,根本就没有心思再想着上网了。已经是六七十岁的王直,每天都要值班到12点却不知疲倦,这些最小5岁,最大13、4岁的孩子对王直来说,已经比自己的家人还要亲近重要。王直一直觉得,这些留守儿童和一般的孩子不一样,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他们连起码的人情道理也不明白,所以在重视文化教育方面还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体罚、不打骂,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王直一直坚持的原则。
      帮扶学校里有4位辅导老师,王直要求他们和孩子同吃同住,给予家人般的关爱和帮助,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为了保证孩子们的营养,除了每天必吃一个鸡蛋,餐餐荤素搭配,王直还办了个养猪场。现在已经有20几头猪,每月300斤的猪要杀一只用来改善伙食。孩子们的生日也记挂在王直心上,有个叫丁灿灿的孩子过生日看到蛋糕后忍不住哭了,她说:长那么大,家里人从没有给买过蛋糕。在王爷爷这里,吃到了第一个蛋糕,还有小伙伴唱生日快乐歌。小姑娘的脸上洋溢着童真的快乐。
      他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去年寒冬,王直帮扶中心组织了一次“暖冬活动”,不仅向敬老院捐赠了7000元的钱物,还陪老人度过快乐的一天。孩子们回来后感触很深。仅仅是陪老人说说话,帮忙打扫卫生就能给敬老院里的老人带去简单的快乐。王直想通过类似活动培养孩子热爱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对帮助过的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去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王直帮扶中心先后组织了3次捐款,募集了4000多现金。今年的台湾水灾也牵动着全体师生的心。他们在第一时间将2千多元现金捐到了相关部门。这些举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帮扶中心的每一分子,让十几岁的孩子多了社会责任感,更能感知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王直总是说:如果是牛,一天不死,一天就要耕田。在他看来,帮一个孩子走完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帮了他一生。如今的帮扶中心正在建造的新教辅楼年底就要完工,届时将能开展6个班,容纳150个学生。75岁的老人,日日守着满含他晚年心血的一片天地,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心系教育、情系学子的王直十多年来的追求和行动在世人眼中也许有些执拗,但那些盛开在山区、贫困地区的朵朵希望之花正是有无数个王直细心灌溉,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昨天晚上看电视,看到安徽十大新闻人物提名泾县王直助教中心创办人,留守儿童的“大家长”王直了,这个老人真不容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