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5484|回复: 0

    中华近代、现代王姓文化名人简介(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3 14: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力(语言学)
      王力(1900.8.10-1986.5.3),字了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博白镇(今城厢镇)新仲村岐山坡人。1914年毕业于县立高等小学。1924年考入上海南方大学,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1927年于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即赴法国留学,攻读语言学。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1931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杰出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和翻译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期间,翻译出版20余种法国小说、剧本。1932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广西大学教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专门人材。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到广州,1947年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创办语言学系。1948年任岭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在汉语语法学、语义学、音韵学、词汇学、语言史、语言学史、诗律学、文字改革以及文学、翻译工作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语言系主任,华南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1950年4月10日、1953年9月18日先后被中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任命为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后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并兼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等职。一生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致力于继承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吸收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广的研究,出版专著40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成绩卓著。擅长诗文、翻译,悉心培育学生,奖掖后学,设立“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毕生追求进步,热爱祖国,知识渊博,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著作等身。不少鸿篇巨著被译为美、英、法、日、俄等国文字,列为研究生必读之书和汉语基础课教科书,成为举世瞩目的学者。被誉为“中国近百年来最伟大的语言学家”。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6年5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主要专著有《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诗律学》、《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其重要论著编入《王力文集》等。

      王于(哲学)
      王于(1926-——),原名刘毓滢、刘中权,天津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教研室研究生肆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以前在天津从事新闻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教研室研究生肆业,后留校任教。1959年转入哲学系任教。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学术专长:历史唯物主义,致力于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有《人的属性与人的本质》、《实践唯物主义还是直观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等。
      主要著作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编之一,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哲学》(合著)、《科学历史观新论》(获北方15省、市、自治优秀图书奖)、《大转变时期》(获1988年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

      王云(文学)
      王云(生年不详-——),河南省许昌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旅作家、剧作家。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历任八路军第129师随营学校文化教员,抗大第6分校宣传队宣传员,太行六分区宣传队宣传员,太行第6纵文工队队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文工团团员,解放军第2野战军文工团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创作员,解放军军事学院文工团队长,军事学院报社编辑,前线话剧团编剧等职。

      王云(艺术界)
      王云(1948-——),字砚辉(以字行),号三水,陕西省旬邑县郑家镇王家村人。旬邑旧称三水,故以二字号也。自幼酷爱文学、易学、诗歌、楹联、书法艺术,少临颜、柳,颇得精要。次临阑亭,兼习黄、赵诸帖、以行楷见长,极尽神韵,刚劲中透出灵秀之气。在诗书画上造诣极深,尤擅书法,行书揉苏、米诸家特点,结合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书画家。
      自幼酷爱文学、易学、诗歌、楹联、书法艺术,自学磨砺,颇得颜、柳之精要,并兼王羲之、黄庭坚之长。在诗书画上造诣极深,尤擅书法。楷书形神兼备,字外秀内刚,毫无矫揉造作,更无媚人之骨,苍劲自然,富有韵味,透射出一股自然的凝重,给人踏实、悠然的感觉,颇具个性。其他书体运用也很自如,尤其是行草,笔墨酣畅淋漓,点画刚峻丰厚,遒劲而不艰涩,流畅而不潦草,结体自然,意韵回肠荡气。生性耿直,为人谦和,作品往往透射出自然的凝重,给人塌实、悠然的感觉。1991年下海经商,利用业余时间研习《姓名学》。1992年至1994年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三次拜师求学。1999年成立西安华夏起名策划公司。为易欣科技、同鑫泰实业、华鑫粮油销售公司、yahoo中国西安代理商:西安盈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西安礼品网等企业和个人取名数千例。为中国华夏取名网总经理,陕西省书协会员,兼职中山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书法精要,在新作《中国书法之点见》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书法,起源于汉字。故欲明书理,必究字义,方能在源头活水中汲取出书法生命的氨基酸来。” 言词朴素、寓意深远的道理要求自己“这才是个开始”,“书法不是写一两首诗,几句话,或几个字,要对中国的汉字都能写,且都写得好,活一辈子,学一辈子。” 谦逊地将这称之为“兼取百家之长为自己字仪,四十年道行终写出个人的味道。”书法作品溶柳体间架布局之妙藏,带颜帖勾挑转辙金戈枪戢之铮铮,含《九成宫》的端庄大方秀丽,涵《寿堂春》的圆润饱满,花团锦簇。尤其楷书最见功底,线条均称,间架完美,有君子坐堂庄严端重,正气凛然之气概;行书则流畅奔放,圆润有力,用笔宛转,字形如水,给人以河上泛舟之欢畅。具有黄庭坚的豪纵放荡,苏轼的饱满浑厚,米芾的刚中见柔之磅礴气势。历年来作品经常在电视,报刊、杂志上发表,参加国际、国内书法大奖赛并多次获奖。先后荣获《中国艺术家书画赛》二等奖、世界佛学界书法会二等奖、《中国书协天津书画美术展》楷书一等奖、《上海中国书画展》优秀奖等。
      著有《王砚辉书古文四篇》、《王砚辉书兰亭序》(均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姓名预测学》和《三水文联集》等。

      王云(艺术界)
      王云(1950-——),浙江省衢县(今衢州市衢江区)人。西安美院高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联谊会会员,西安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书画艺术家。
      自幼学画,习承任伯年、吴昌硕,后又确立了自己的风格。起初以山水花鸟为主,后来专攻梅花。梅花具有独特的风格,大气、霸气、傲气!真正体现了梅花那种顶霸傲雪,不畏寒苦的品格,同时也赋予梅花勃勃的生命力,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美感。在4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多次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展览,并取得不同的奖项。作品入选《99、2000年书画精品鉴赏系列台历》、《99“始妈祖金像奖”海内外美术、书法、篆刻大赛获得精品集》、《世界人物辞海》、《跨世纪世界书画名家大典》、《中国书法、美术家大辞典》(珍藏卷)、《国际优秀文艺家辞海》、《新千年中国名人书画鉴赏》、《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世纪珍藏版)、《中国美术家选集》(1999-2000、1949-2000)、《辉煌成就·世纪曙光》、《中华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翰墨典藏》、《中国文艺五十五周年》、《纪念中国共产党胜利60周年作品展》、《“光大杯”书法美术作品集》、《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作品集》等30多部辞书。

      王东(哲学)
      王东(1948-——),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
      早年在北大荒劳动10年。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科学认识论、现代历史哲学、当代社会主义改革。发表论文60余篇。认为“马克思学”不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专利,创建“中国马克思学”是基于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门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成型,要开创新局面,主要突破口与生长点首先是要加强马克思研究,创立一门“中国马克思学”;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性、基础性、前提性,我们应当提出开创一门马克思学,深入、系统、周密地加强马克思研究,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创新的一块理论奠基石;三是为了借鉴与超越苏联马克思学,人们需要创建“中国马克思学”;四是作为超越西方马克思学、新马克思主义所谓“三大对立论”的理论奠基,我们必须创立“中国马克思学”;五是为了更好地回应“千年马克思”、“最大哲学家”的国际呼唤、时代呼唤,我们有必要创立“中国马克思学”,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重新奠基;六是创立“中国马克思学”,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开掘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还提出了创建“中国马克思学”完全可能的六条根据:一是苏联马克思学和西方马克思学为人们提供了理论借鉴;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我们提供了创建“中国马克思学”的思想路线;三是全球信息化时代为我们创建“中国马克思学”提供了获得马克思学历史文献与研究资料的多种途径;四是中国处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头,为创立“中国马克思学”提供了思想活力;五是中国有研究马克思学的深厚实践基础和非常强烈的实践需要;六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多元兼容、综合创新的精神气质传统,为创建“中国马克思学”提供了条件。
      主要著作为“深思三步曲”:《对〈资本论〉历史观的深思——现代历史哲学的构思》(合著)、《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哲学问题探索——改革之路的哲学沉思》(合著)、《探索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列宁构想——对〈哲学笔记〉的沉思》等。

      王宁(语言学)
      王宁(1936-——),女,浙江省海宁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字学会常委理事,首都女教授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专家,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继承人之一。
      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语言文字学专家评审组组员,全国自学高考中文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国文字学会常委理事,首都女教授联谊会副会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等数校的兼职教授。荣获北京市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或正在完成多项部级、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是北京市人大代表。
      主要著作有《训诂方法论》、《训诂与训诂学》(与老师陆宗达教授合写)、《训诂学原理》、《说文解字与汉字学》、《汉字构形学导论》、《汉字汉语基础》(主编)等专著,及《汉字与文化》、《汉字的优化和简化》、《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20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等。

      王宁(文学)
      王宁(1955.7-——),江苏省南京市人。1989年获北京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学者杨周翰教授,是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位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现当代西方文学及理论、文化研究、翻译研究和影视传媒研究。中国当代著名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学者,翻译家、文学家、文艺评论家,中国人文学科国际化的先锋人物,中国学术国际化路线的人文学者之一。
      1989年获北京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学者杨周翰教授,是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位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现当代西方文学及理论、文化研究、翻译研究和影视传媒研究。兼任国际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国际权威文学理论刊物New Literary History(新文学史)和Critical Inquiry(批评探索)中文版主编,丹麦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视角》)杂志副主编,《文学评论》等十多家中文CSSCI来源期刊编委。最早把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西方理论思潮引入中国的学者,推动了中国在某些理论话语方面与国际接轨对话的进程。是少数坚持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世界进而扩大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作出重要贡献。在2005年卷《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中,被选为人文学科最有影响力学者之一。作为中国当代最早从事精神分析学、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在这四个领域内被公认为是国内学者中著述甚丰且影响最大者之一,并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中国学术界在这四个领域内的主要发言人。学术研究上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地将西方的文学和文化理论改造后应用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理论进行质疑甚至重构,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对西方学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界最早提倡比较文学的“超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的学者之一。2006年底共有23篇英文论文收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论文索引),是国际权威数据库所收录论文最多的中国人文学者之一,少数论文被译成西班牙文、德文、丹麦文、韩文和意大利文。除此还编、译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20余种。
      主要著作有《比较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深层心理学与文学批评》、《多元共生的时代》、《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阐释》、《后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比较研究》、《文学和精神分析学》、《超越后现代主义》、《全球化和文化研究》、《全球化、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等。

      王均(语言学)
      王均(1922.3.1-——),原名王鋆,字少恭。江苏省南通市人。1939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受业于罗常培、王力、唐兰等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民族语言研究室主任,《民族语文》杂志副主编,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及该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山大学文学院研究所及语言学系任教。1949年回家乡任江苏南通师范语文教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调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5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52年兼任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副教授。1956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成立,分配到该所。1958年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学术秘书。1962年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与民族研究所合并,任民族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副学术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民族语言研究室主任,《民族语文》杂志副主编。并且当选或被聘为: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及该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报》编委;中国民族研究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顾问;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顾问;北京市语言学会理事;中国地名委员会顾问;华中工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民族语言文字分科副主编;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五种丛书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编委副主任。
      主要著有《关于划分黎语方言和创制黎文的意见》(合作)、《关于侗语方言的划分和创立侗文问题》、《少数民族人员应该按照什么地方的语音来学习汉语》、《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壮文创制和修订中的若干问题》、《壮文工作漫话》、《壮文创制30年的回顾》等。

      王还(语言学)
      王还(1915-——),女,曾用名王世还,福建省福州市人。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副教授、教授、汉语教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女语言学家。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及北京大学教英语。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教现代汉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在英国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言专修班、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外国留学生来华部任教。1965年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汉语教学研究所所长等职。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新学科的创建者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及汉英对比。
      论著有《“把”字句和“被”字句》(1959年)、《门外偶得集》(1987年)等,主编有《简明汉英词典》、《虚词用法词典》、《双解汉英词典》、《基础汉语》等。

      王苹(艺术界)
      王苹(1916.9.2-1990.12.28),回族,女,原名王光珍,江苏省南京市。1931年进江苏省立南京中学高中师范科学习。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等高中师范科,后任小学教师。1935年加入上海业余剧人协会。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剧艺社、上海昆仑影业公司、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副厂长,中国剧协理事,。中国现代著名女电影艺术家,话剧演员,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早年在南京加入进步学生文艺团体。1934年成为左翼戏剧联盟南京分盟里唯一的革命女性。1935年因演话剧《娜拉》被革去小学教师职,同年辗转进入西北影业公司当演员,演出了第一部影片《无限生涯》。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战活动,演出抗日剧目。先后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中饰演角色。1942年去重庆参加中国艺术剧社。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参加上海剧艺社,同时参加了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在《八千里路云和月》、《丽人行》、《天堂春梦》等中扮演过角色。1949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受中共党的派遣,辗转香港、桂林、重庆等地,进行抗日宣传,后留驻上海,在坚持文艺工作的同时,为新四军做秘密工作,并联系、团结了一批进步文艺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进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电影处工作。1952年进八一电影制片厂,参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工作。1953年拍成军事教育片《河川进攻》,开创了中国女导演驾驭重大军事题材的先河。同年导演了另一部军教片《祁建华速成识字法》,从而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后历任中国剧协理事,中共中国影协书记处副书记,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兼导演。导演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永不消逝的电波》、《江山多娇》、《勐垅沙》、《霓虹灯下的哨兵》等著名影片。为中国影坛在惊险样式的影片中表现人、塑造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957年执导故事片《柳堡的故事》,以细腻、动人、抒情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奠定其朴实自然的风格。之后相继拍出了许多优秀作品。1962年的《槐树庄》获1963年第2届百花奖最佳导演奖。1985年参加拍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导演工作,同年任《中国革命之歌》(上下集)总导演,为表彰其献身影坛的业绩,荣获1986年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1955年9月被授予少校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12月28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

      王明(哲学)
      王明(1911.10.10-1992.3.13),浙江省乐清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哲学专业。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史家,中国道家和道教文化研究领域里的拓荒者和学术领路人。
      大革命时期,1926年先后入温州省立第10中学、杭州高级中学读书。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马裕藻、钱穆、陶希圣、余嘉锡、郑奠、罗庸、黄节、顾随诸等,尤得胡适之赏识。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考取中央研究院陈寅恪之研究生,后因回乡探亲逢日寇侵华战争爆发滞留乡间。1939年负笈至昆明重新考入西南联大之北京大学文科所,导师为汤用彤、唐兰先生。和任继愈、石峻等10余个同学住在昆明青云街靛花巷3号的楼上大房间集体生活,陈寅恪教授没带家眷,亦住隔壁,朝夕求教,陈寅恪教授有问必答,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后来《太平经合校》就是在汤用彤教授的指导下完成。1941年毕业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在《史语所集刊》陆续发表《论太平经钞·甲部之伪》、《周易参同契考证》、《黄庭经考》等道教研究论文。
      解放战争时期,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浙江省乐清师范学校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学术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和道教文化,中国道家和道教文化研究领域里的拓荒者和学术领路人。
      1992年3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著有《太平经合校》、《抱朴子内篇校释》、《无能子校注》、《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等。

      王昆(艺术界)
      王昆(1925.4.14-——),女,河北省唐县。1938年在晋察冀边区参加妇女抗日救国会。1945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东方歌舞团艺委会主任、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中国现代著名女高音独唱家,中国歌坛民族唱法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新歌剧的第一代演员。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在晋察冀边区参加妇女抗日救国会,常为群众演唱《松花江上》、《铁蹄下的歌女》、《五月的鲜花》等歌曲。1939年4月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4年随团回延安,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音乐部学习。1945年4月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扮演女主角喜儿,获得成功。此外还主演了新秧歌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并经常表演独唱。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随同鲁迅艺术学院到张家口,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演员,随华北联大文工团在华北各地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实验歌剧院演员,受教于苏联专家梅德维捷夫和我国歌唱家林俊卿。1954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在声乐艺术上,既有得天独厚的歌喉,音色高亢、嘹亮,又有丰富的表演艺术实践经验。善于从传统歌唱艺术中汲取营养,掌握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和技巧;同时也从欧洲歌唱艺术中吸收其发声方法,广采博取,创造特有的热情、朴实、乡土气息浓郁的演唱风格。历任东方歌舞团艺委会主任、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等职。积极探索中国民族唱法规律,在民间唱法基础上,吸收西洋发声的长处,发展了自已音色明朗,感情质朴,处理细腻的演唱风格,成为中国歌坛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演唱了《农友歌》。先后多次随同中国艺术团体访问了亚洲、非洲、欧洲等许多国家,对于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代表曲目有《南泥湾》、《翻身道情》、《秋收》、《农友歌》、《二月里来》、《革命将士出征歌》等,印度歌曲《划船调》、《神啊,吹起你的笛子吧》等,孟加拉歌曲《求雨》、苏联歌曲《田野静悄悄》等及歌剧《白毛女》等。

      王珏(经济学)
      王珏(1926.5.4-——),原名邹绍臣,辽宁省辽中县人。1945年9月参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辽宁省辽中县委军政干部训练班队长、农村工作团副团长,中共辽中县第五区区委书记、武工队队长,中共临江县第九、五、一区区委书记,中共临江县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中共上海锅炉厂党委副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7月组织推荐考入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后改为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53年底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特级教授。历任行政职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后改为部)室务委员、副主任、主任(正局),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全国党校系统《资本论》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中国市场经济报社社长等。社会兼职任深圳市、长春市市政府高级顾问,华东工学院、上海财大、河南大学客座教授,深圳三九集团高级顾问,《经济研究》、《经济学家》杂志编委和顾问。主要从事《资本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0余篇,多次获优秀著作奖和优秀论文奖。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
      己出版和发表著作(包括专著、合著、主编)和论文约1300万字,主要代表性论著有《王珏选集》(1988年)、《王珏经济文选》(两卷集)、《重读资本论》(三卷本)、《简明政治经济学》(获通俗读物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四十年》(获优秀出版物奖)、《论现代公有制》(获12届国家图书奖)、《中国的繁荣需要现代企业制度》(获国家级优秀论文奖)、《经济体制改革规划纲要》(获1988-1995年孙冶芳经济科学论文奖)、《所有制——劳者有其股》、《劳动力资本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探索》(1985年)等。

      王信(艺术界)
      王信(1925-——),河北省承德县人。河北省水彩画界的元老。承德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水彩、水粉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承德市文联副主席。
      辽宁省著名水彩画家,后迁居祖籍承德市。为河北省水彩画界的元老。承德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水彩、水粉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承德市文联副主席。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画家,谦虚谨慎、与人无争,专一从事水彩艺术的研究。人品和画品一样,几十年的苦功锤炼和广泛的学识修养都见诸于纸上。从不探求光怪陆离的新思潮和流派,一生遵循严谨治学的道路,勤奋实践。功力深厚,技法上多变,在画法上融中西画法之长,而又独具风格。创作多全开大幅,无论景物多么复杂,光色多么富有变化,经他归纳取舍,渲染刻画,无不做到浑然一体。笔下的《林场》、《草原》、《湖光》、《细雨》、《秋林》、《山川》都是富有诗情画意的。他能琢磨入微,又能大笔挥洒水色淋漓。有的画月明星稀天际刚刚出现鱼肚白;有的画则是水色交融,山光湖色跃然纸上。1990年由天津十人水彩画会在天津举办的第五届亚洲国际水彩画展中王信的《寨上云露》和1992年5月参加“杭州全国水彩大展”的《草原牧歌》都是草原风光的写照,草原一望无际,牛、马、羊成群使人观后能够联想到英国康斯坦布尔那清新辽阔的《磨坊和羊群》,透纳那气势磅礴的《石柱群》和德·文特的《乡间红色的砂砾路》等作品的稳重、浑厚、和谐的色彩,细致精确的参天树木等高超技法,在他的作品中隐隐可见,确实是有深厚功力的佳作。在色彩语言上,作品不尚华丽,注重和谐之美和黑白韵律之美,如同水墨画的高雅,但又偶尔用点跳动的色彩,使画形成生机勃勃的景象,又如同油画色彩之真实厚重,的确是中西合壁,引人入胜。在韩国汉城参加“中国水彩画精选百人展”的作品《草原月夜》就是属于此类的佳作。画面上初升的月亮显出整个草原步入夜晚,草色、水色、天色浑然一体,人们已进入帐篷休息或用餐,马牛和车辆也进入了解除一天劳累的休息状态,一只不知疲倦的小狗向它们跑来,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

      王炼(文学)
      王炼(1925-——),原名王树鑫,山东省济南市人。1947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中文系。1948年赴山东解放区参加革命,开始发表作品。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文工团、华东话剧团导演,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随军南下,任上海剧协理事,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文工团、华东话剧团导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剧影创作委员会主任。1959年写优秀多幕话剧《枯木逢春》。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1年受著名导演郑君里之邀,改编成名剧本《枯木逢春》成同名电影剧本,从此涉足影坛。与桑弧导演合作创作了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受到大众伯欢迎。此后创作的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青春》、《他俩和她俩》、《海之恋》、《李善子》、《花果》、《黑蜻蜓》、《女局长的男朋友》等10部,话剧《黄浦江的黎明》、《燕归来》、《焦裕禄》、《共产主义凯歌》(合作)、《祖国狂想曲》、《辛弃疾》、《骂声、哭声、笑声》、《她为什么被杀?》等,京剧《黑水英魂》等,电视连续剧剧本《杜公馆》、《二十四朵玫瑰花》、《血色黎明》、《电影春秋》(合作)、《姑苏情话》等近百部(集)。获奖作品有:电影文学剧本《邮缘》获首届法国电影节娱乐片青年观众奖、《邮缘》和《她俩和他俩》(均已拍摄发行)分别获1979年、1984年全国优秀故事片奖,《青春》(合作)获全国海军文艺创作奖,《无碑界》获全国电影厂优秀电视剧奖,电视连续剧剧本《东方梦》(已录制播出)获上海戏剧文学学会奖。

      王莹(文学)
      王莹(1913-1974.3.3),乳名桂贞,原名喻志华,又名王克勤。原籍江苏省人,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救亡演剧队2队(中国剧社)演员,美国民间组织东西文化协会董事;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学识广博,多才多艺。中国上海现代著名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作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到上海。1930年先后入中国公学和复旦大学文学系学习。1932年参加上海艺术剧社,上海明星电通影片公司等。主演了《放下你的鞭子》、《夜光杯》、《赛金花》等剧及《女性呐喊》、《自由神》等影片。在文坛上享有盛誉,先后历五次被捕入狱。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抗战爆发后参加组织上海救亡演剧队2队(后改名为中国剧社),赴香港和南洋演出。1942年赴美国学习,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在华盛顿召开的世界青年学生代表大会,并任美国民间组织东西文化协会董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从美国回国,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学识广博,多才多艺。以清新隽永的文笔撰写了许多散文、游记和影评,颇受知音者的赏识,素有“文艺明星”之称。夏衍赞誉其“耽于阅读,好学深思,文思敏慧,行文细腻,叙事委婉多情。”与陈波儿等人被认为是电影圈内的女作家。1962年开始写《两种美国人》及《宝姑〉两部长篇小说。1967年遭江青陷害,被“四人帮”诬为“30年代黑明星”、“美国特务”投入监狱。1970年后全身瘫痪,失去说话能力。
      1974年3月3日不幸含冤死于狱中,终年61岁。1979年人民政府和公安部为其彻底平反,得以恢复名誉。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宝姑》(英文)、《两种美国人》等。

      王朔(文学)
      王朔(1958-——),原籍辽宁省人,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军人家庭,家居北京市。母亲是一名医生,父亲为解放军政治学院教员。1978年开始发表小说。中国作协会员,现代著名作家。
      1976年于北京第44中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山东入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偶然将习作短篇小说《等待》投往《解放军文艺》,居然中选,这便是处女作,是一篇时代印迹很浓并且颇为稚拙的小说,文笔还很学生腔。此后又写过几篇部队题材的作品,但反响均不大。1980年退伍到北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1984年初处女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22个中篇小说、三个长篇小说,大约160万字,并创作了数十集电视剧。先后获得《当代》、《啄木鸟》等杂志的文学奖。1988年其《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顽主》4部中篇小说同时搬上银幕,成为电影界引人注目的事情。1997年1月赴美,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著有中篇小说《枉然不供》、《人莫予毒》等,长篇小说《玩的就是心跳》等。

      王涛(生物学)
      王涛(1936.6.1-——),女,山东省胶县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林业局社会林业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现代著名育苗与造林工程专家。
      20世纪60年代主持了油松良种选育与种子园的研究工作,是中国林木种子园研究的开拓者之一。70年代从事植物无性繁殖与立体化、工厂化育苗的研究,对植物生根机理,不定根的诱导物质及工厂化、立体化育苗设备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开创了我国复合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大面积应用的新纪元。80年代主持复合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建立起研究、开发、示范、推广、生产、经销、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的良性循环运转机制与研究、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完成了跨学科、跨地域、跨国界的成果转化系统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林业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林业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6项、并获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奖励11项。90年代开始了“社会林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涛(物理学)
      王涛(1905-1985),上海市崇明县人。1926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化学系。1929年入德国柏林H.奎鲁教授的水泥研究所进修。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建筑材料工业一级工程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从德国柏林回国,任唐山启新洋灰公司总工程师。
      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创办大后方水泥工业,历任华中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昆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创建湖北黄石华新水泥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新水泥厂副厂长,建筑材料工业部一级工程师,建筑材料工业部水泥研究院院长、建筑工程部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问等职,还兼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硅酸盐组副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硅酸盐工程学学科副组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等职。退居二线后,仍孜孜不倦地为发展建材工业献计献策,为发展我国建材工业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建会第三、四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5年5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著有《水泥水化》、《抗海水水泥》、《战时中国小型水泥工业》等。

      王琦(艺术界)
      王琦(1918.1-——),别名王文林,笔名季植寿,四川省重庆市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擅长版画、美术理论。1938年在延安鲁艺美术系学习。上海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组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著名版画艺术家,艺术理论家。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起先后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重庆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在重庆育才学校美术组任教。1941年与人共同筹建中国木刻研究会,并当选重庆中国木刻研究会常务理事。在重庆举行过个人画展与木刻联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上海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1948年任香港《大公报》美术周刊主编,香港人间画会理事。1949年任上海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组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调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同年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设计工作。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美术研究》、《世界美术》副主编,《版画》、《美术》杂志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美术集》主编,《当代中国的美术》主编,《美育丛书》主编,《外国版画百图》主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共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顾问。先后率领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出访德、荷、卢、日、美、马来西亚和香港。主持国内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多次。代表作有《嘉陵江上》、《洪流》、《民主血》(组画)、《渔民生涯》、《晚归》、《炉前大战》、《移山造海》、《山间木筏》以及《森林之曲》、《鲁迅》、《红岩英雄颂》等。
      先后荣获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获日本东京富士美术馆荣誉奖,获法国金质十字奖章。出版有《王琦版画集》等,论著有《艺术形式的探索》、《论外国美术》、《美术笔谈》、《新美术论集》、《谈绘画》、《来叶评传》等,作品有《人民万岁》、《一日千里》、《晚归》、《古墙老藤》等。

      王琦(医学)
      王琦(1943.2-——),江苏省高邮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

    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第二、三批500名著名老中医之一。
      历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委员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主任委员,国际体质研究会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性科学》副主编等职。作为男科学的创始人、学科带头人,王琦教授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男科系统专著《中医男科学》,将男科分化成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此后又主编出版了在男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华中医男性学丛书》、《王琦男科学》等多部专著。由其创立的“阳痿从肝论治”等理论,带来了男科疾病诊治的重大变革。王琦教授是一位饮誉中外的名医,对男性性功能障碍、男性不育、前列腺疾病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研制了中国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国家新药“疏肝益阳胶囊”和治疗男性不育新药“黄精赞育胶囊”,获得两项发明专利。还创建了中医体质学,主编出版了第一部中医体质学专著《中医体质学说》,对过敏体质与肥胖体质的研究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主持研究中医腹诊的卫生部课题,挽救了我国濒临失传的宝贵诊疗方法“腹诊”,在中日医学界产生巨大影响。其有关男科、体质、腹诊的研究成果均被载入新中国40年及50年中医药科技成就。还确立了中医藏象学这一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学术地位,发表论文500余篇,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学术经验继承人共23名。多次应邀赴亚、欧、美洲等国家、地区讲学。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海内外50多家新闻媒体对其作了报道。
      先后获各种奖项16项,主编《中医男科学》、《王琦男科学》、《中医体质学》、《中国腹诊》、《中医藏象学》等医学专著40余部。

      王琢(经济学)
      王琢(1921-——),笔名南冰、禺山,江苏省阜宁县人。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华中五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中共华中党校。中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财政学家。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1940年高中毕业后先后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华中五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中共华中党校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历任苏州专区税务局局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综合研究组组长,广东省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广东省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干事,中共广东省委政室研究员。先后聘为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兼职教授,兼任中国财政学会常务干事,广东经济学会顾问等职。着重研究中国税制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经济效果、计划、比例和三大平衡问题以及农轻重关系等再生产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经营学,中国体制模式,中国经济模式理论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发表论文200多万字。
      主要著作有《过渡时期的国家税收》、《苏联税制研究》、《流动资金简论》、《国力论》、《中国式经济体制研究》(1983年获广东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优秀科学成果二等奖)、《王琢选集》等。

      王越(工程学)
      王越(1932.4-——),江苏省丹阳市人。 1950年入大连大学工学院电讯系学习,1952年院系调整至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雷达工程系,1956年毕业。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兼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现代雷达与通迅系统专家。
      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工程系。历任786厂特殊设计所设计室主任,中国兵器工业第206所总工程师、所长,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863计划国家安全领域专家组顾问,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信息类研究生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兵工学报》编委等职。1993年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后任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博士生导师,兼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先后担纲中国研制的许多大型雷达和火控系统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指挥,先后在861、201、301电子工程系统的试验和生产中任总体主管设计师;在302电子工程系统的研制中任主管设计师;在303电子系统的研制中任总设计师;在306工程系统的研制中先后任总设计师和行政指挥;在703系统的研制中任行政指挥。在工作实践中,提出并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基本理论及理论体系,构造了相应的理论模型。除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外,还将这些理论和模型成功地应用到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大型工程科研项目的研究中,为推动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和中国国防建设现代化立下了汗马功劳。1991年王越获“兵器工业功勋奖”。长期从事国防电子系统、信息对抗技术的科学研究工作,担任过许多国防电子系统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指挥,研究成果丰硕。作为博士生指导教师,为高等教育事业同样灌注了极大的心血。培养和指导了数十名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博士后科研人员。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30余篇。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常委。1995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8年获机电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发明四等奖;1993年获光华基金一等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主持的“重点理工大学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王斌(文学)
      王斌(1955-——),山东省掖县人。1970年12月中学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技术侦察员。1975年退役。《文论》报社、青年电影制片厂、中国人事出版社编辑。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家。
      1975年退伍后,先后当过漂染工、无线电装配工、图书馆馆员。1980年底调至江西省文艺研究所,此后又在《文论》报社、青年电影制片厂、中国人事出版社任编辑工作。1982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第一篇评论文章后,遂开始了文学批评生涯。先后在《读书》、《文艺报》、《上海文学》、《当代文艺思潮》等十几家报刊杂志发表理论及批评文章20余万字。
      主要代表作有《俗文学:一门善于寻找“漏洞”的艺术》、《当代神话:人生与仪式》、《选择的困惑》、《迷宫之门——马原小说论》等。与人合者《永恒的朝圣者——文学人类学释义》(海南出版社出版)等。

      王焱(艺术界)
      王焱(1923-——),山东省烟台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影协理事。中国现代著名电影导演。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3年秋编写秧歌剧《二流子转变》,演出后受到欢迎。同年入八路军第120师战斗剧社。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后进东北电影制片厂,历任演员、导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1974年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影协理事。先后为《南征北战》、《丰收》等影片的导演。导演的影片有《三年早知道》、《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奇袭白虎团》、《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女人国的污染报告》等。导演的《从奴隶到将军》(上下集)获文化部1980年颁发的优秀影片奖。

      王蒙(艺术界)
      王蒙(1953.10-——),笔名阿蒙,号龟背庐主、雁塔楼客,原籍安徽省肖县人,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自幼成长在西安美术学院和西安碑林,受家庭熏陶,在父母指导下研修国文、辨识书画。青年时在陕西美术馆工作,深造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和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生班。为陕西省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陕西省书协副主席、陕西省青年书协主席、陕西书学院专业书法家、中国书协会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协会理事,华夏书法艺术研究中心理事。长于行草、小楷和汉简隶书。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
      自幼成长在西安美术学院和西安碑林,受家庭熏陶,在父王子云(著名雕塑家、美术理论家和考古学家)、母何正璜(著名的考古学家)指导下研修国文、辨识书画。学书初从唐楷入手继而上追汉魏,下逮明清。所作简书参以草笔洒脱明快,追求印人布局,小楷参以隶意和印章边款方法别有情趣,行书则注重意象布局,力追汉魏遗风。中学毕业,进入青年时期,先后在西安铁路部门、陕西美术馆工作,深造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和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生班。为陕西省政协常委、陕西省书协副主席、陕西省青年书协主席、陕西书学院专业书法家、中国书协会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协会理事,华夏书法艺术研究中心理事,西安碑林书学会秘书长,在陕西书学院从事专业书法研究。长于行草、小楷和汉简隶书。作品多次入选省内外及在日本举办的书法展览,入选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三、七、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国新书法大展,国际青年书法展,全国自治区诗词书法大展等。1989年在陕西美术馆举办“阿蒙书法艺术展”,1999年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王蒙书法艺术十年回首展”。先后荣获“华夏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中医杯”、“五台山杯”、“青藤杯”等全国书法比赛二等奖,为日本成田山新盛寺及国内博物馆收藏或被碑林勒石,成为陕西当今书坛“书法新古典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作品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艺术博物馆、日本国成田山新胜寺、韩国国际书法本部,在国内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央电视台、香港《收藏天地》及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等单位收藏。艺术简介和作品入选《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艺术名人辞典》、《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有传。
      专著有《王蒙书法艺术百种》等,发表《艺术漫谈》等文。

      王澍(文学)
      王澍(1926.1-——),字雨时,号王屋老圃、王屋山翁、阳城老夫子、门下士良常等,山西省阳城县人。中央编译局副译审,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函授班导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毕业。1983年参加野草诗社。1985年参与筹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新中国成立前,幼年随外祖父田文化诵读古书,接触文言。1949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从事翻译教学,开始涉及诗词韵律,创作格律诗词。后入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毕业。1958年下放农村劳动,闲遐时较多从事诗词创作。后历任北京外语学院俄语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俄语系翻译教员、教研室副主任,中央编译局副译审。1983年参加野草诗社。1986年起即参与筹备成立中华诗词学会。1987年学会正式成立,当选为理事兼任副秘书长。同年离职休养后,有机会游览名胜古迹,诗词创作进入鼎盛时期。1994年起历任《中华诗词》编委、副主编,首届中华诗词大赛、“李杜杯”诗词大赛、“鹿鸣杯”诗词大赛评委。2005年任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函授班导师。
      著有诗集《王屋山房吟稿》、《王屋山房诗文集》和《好诗不厌细推敲》、《谈谈诗词切入时代生活问题》、《乡先贤陈午亭先生的人格和诗品》等论文。

      王强(经济学)
      王强(1925-——),原名何修华,四川省渠县人。先后毕业于云南呈贡东方语言专科学校、北平中法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中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1944-1948年先后在云南呈贡东方语言专科学校、北平中法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后在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和天津市工艺美术学院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1979年起任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口学会理事。对经济社会发展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并从事中国城市化道路专著研究。发表论文20多篇,多次获天津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天津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优秀科研成果奖。
      主要著作有《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1988年)、《论沿海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试论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几个问题》等。

      王酩(艺术界)
      王酩(1934.11.8-1997.12.5),上海市郊区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花农家庭,家境贫寒,从小随哥哥外出打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中央乐团创作员,中国音协理事。中国现代著名作曲家。
      解放战争时期,其父用卖花的钱供王酩断断续续地上完了小学。1947年家境有所好转,才有机会考入上海交通中学。在学校里开始从反饥饿,反内战的歌咏活动中接触到音乐。1949年上海解放,学校送王酩到青年文工团组织的训练班学习乐理、作曲和指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上海青年文工团举办的文艺干部训练班。1950年创作的第一首歌曲《欢迎南下参军歌》获上海市学生歌咏比赛一等奖。从此迈上了音乐之路。1953年高中毕业,因患病未能考上音乐学院,但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期间先后参加了工人业余创作班和上海音乐学院夜大学的学习,并发表了混声合唱《来听情人唱山歌》等音乐作品。刻苦地努力,执着的追求。195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除了系统地学习中外音乐理论外,还刻苦钻研民族民间音乐,为以后的音乐风格打下了坚实地基础。在校期间创作歌曲《我伲农民种田为革命》,表演唱《巧姐妹》,钢琴组曲《垦荒》,单簧管奏鸣曲《天山之春》,弦乐五重奏《秦娘美》,小提琴协奏曲《农村新歌》等。1964年结束了勤苦的学院生涯,被分配到中央乐团任创作员,为中国音协理事。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如钢琴曲《垦荒》,管弦乐《海霞组曲》等。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忆先烈》及小乐队合奏《快乐的啰嗦》、《牧歌》、《南海渔歌》、《孔雀迎春》等。197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谢铁骊,请为电影《海霞》作曲,从此便于电影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将外来技巧和民族特色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0余年来先后为《黑三角》、《樱》、《瞧这一家子》、《他们在相爱》、《知音》、《第二次握手》、《法庭内外》、《小花》、《沙鸥》、《红楼梦一部》、《红楼梦二部》、《红楼梦三部》、《红楼梦四部》、《红楼梦五部》、《红楼梦六部》等100多部电影电视剧作曲。其中许多插曲深受观众喜爱,为广大群众传唱,如《黑三角》主题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其中《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在文化部举办的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中获创作一等奖,《一三五七八》获二等奖,器乐曲《牧歌》获二等奖;《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青春啊青春》、《边疆的泉水清又纯》1980年被选为群众喜爱的广播歌曲;《妈妈看看我吧》1980年被《歌曲》月刊评为获奖歌曲;为电影《小花》配制的音乐获《大众电影》第3届百花奖最佳音乐奖;配乐的电视剧《有一个青年》获最佳电视剧奖等。由于音乐富于青春活力,特别受到青年人的喜爱,正如其自己所说:“我要用歌曲来揭示生活的真谛,给青年以积极的影响。”
      1997年12月5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终年63岁。出版有《海霞》组曲总谱,《王酩歌曲选》等。

      王颖(文学)
      王颖(1930-——),女,原名李志恒,天津市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创作员,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团长,中国剧协理事。军旅女剧作家。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在天津第三中学读书时参加学生运动。1947年在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战线剧社任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1958年回国。历任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创作员,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团长,中国剧协理事。创作的多幕话剧《友谊》,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时被评为优秀剧目。1959年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八一电影制版厂摄制。多幕话剧《不准出生的人》,改编为《雪山泪》摄制;并参加独幕话剧《上战场》的集体创作,与刘佳、胡朋、陈群合写多幕话剧《平津决战》。这些剧目演出后均受到好评。
      

      王震(艺术界)
      王震(1867.12.4-1938.11.13),字一亭,号白龙山人,别署一亭父,笃信佛学,法名觉器,室名海云楼、芷园、梓园、梅花馆、六三园等,祖籍浙江省吴兴县人,出生于上海市。早年学习任伯年画法,中年后拜吴昌硕为师,参与发起豫园书画善会。工书、画、花果、鸟兽、人物、佛像,无所不能。好佛,任中国佛教会会长,全国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近代著名佛学家、书画家,海派代表性画家。
      晚清时期,5岁入私塾,7岁习画。14岁到上海著名裱画店怡春堂学徒,业余时间临摹中国画。因受上海巨富李薇庄赏识,被介绍到恒泰钱庄作职员以资其学画。1882年拜任颐弟子徐小仓为师,得见任颐,受其指导。1885年到日清轮船公司作职员,始常往来于上海与日本之间。1896年任日清轮船公司总代理,兼做保险、电器等生意,为清末上海三大洋行买办之一。关注社会慈善、佛教、艺术事业,也许艺术正是平衡其复杂心态的手段之一。师从任伯年学习画法,与吴昌硕过往甚密,切磋画艺,其作兼有两家之长,笔墨纵横,墨色淋漓,意趣盎然,风貌独具,为时人所推重。画风天真灿漫,与吴昌硕相近。
      民主革命时期,1906年返吴兴家乡白龙山麓居住,始自署白龙山人。1909年与钱慧安、倪墨耕、高邕发起组织豫园书画会。1911年结识吴昌硕并拜吴为师。1913年协助吴昌硕从苏州至上海卖画。题材与风格似任颐画法,技术纯熟,大幅小帧,挥洒自如,有旁若无人之概。性情和易,与吴昌硕最为相得。1920年尝为昌硕写像,11月13日下午在家里设宴招待爱因斯坦夫妇。1921年吴昌硕撰《白龙山人传》,称其用笔浑厚,性好佛,乐于施人。1922年当选为中国佛教会会长,自称每日写佛一帧。
      大革命时期,画风转向吴昌硕。1924年当选为上海商会主席。1925年访问日本。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6年尝作一苇渡江图。沪上艺术、慈善、佛教、各种社会团体,莫不参加。作品渐显出熔任颐与吴昌硕为一炉的特色,即在浑厚、凝重方面似吴氏,却仍保留着任氏清俊的意味。日本人最喜其作品,是吴昌硕诸弟子中最有影响和成就的画家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因其服务日商日清轮船公司多年,与日人相处颇久。为表明心迹,辞去日清轮船公司要职,举家远赴香港寓居。为海派代表性画家,常常借诗画传达着文人特有的思想和感触。晚年所作佛像,自成一家面貌,在画界赢得盛誉。长于写意,善人物、佛像、花鸟、 山水、书法。多画古代历史人物如苏武、陶潜、孔子、老子、钟馗,也画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和合二仙等,花鸟则长于梅、菊、荷、松、八哥、鸡、鹤、雀等。画作《芙蓉双鹭》中的两只白鹭背对相依、缩颈而立,水中寥落的浮草,颇有人格化和高古之意,恰与崖畔浓艳的芙蓉形成对照。画作《南山松寿》取自“寿比南山不老松”之诗句,用草书笔法为之,情意倍生。终南山山势巍峨,白云飘飘,在不老松掩映下的山路尽头,有一寺庙的长老正在开门迎客,山路旁泉水湍流,真是一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画面以意笔勾勒为主,略加皴擦,笔墨简练,色墨交融无斧斫之痕,可以明显地看到画家在文学、书法、绘画上的综合素养的丰富与高深。
      1938年旋因病重,由医生从香港护送返沪,11月13日不治逝世,终年71岁。著有《白龙山人诗稿》等。

      王震(艺术界)
      王震(1968.6-——),江苏省镇江市人。求师于镇江市名家乐图南。镇江市晋陵青年书画协会会员,镇江中山书画社、中冷印社社员。现代书画家。
      1987年加入镇江市晋陵青年书画协会。1989年加入镇江中山书画社、中冷印社。1984年参加《海峡两岸中国书画联赛》作品获优秀奖。1989年作品入选炎黄子孙书画大赛作品展。1991年作品入选《中华杯》书画绘画、摄影展。2003年12月参加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铜奖。2004年2月在“金猴之春”中国楹联书法大赛优秀奖。撰有自题(隶书墨迹联)曰:
      苍松翠草为三友;
      明月清风作四邻。

      王毅(教育界)
      王毅(1966-——),四川省重庆市。先后在西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外语学院、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and Champaign)、四川大学学习。1997年在武汉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任教。2001年晋升为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任教。2001年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名作欣赏》、《文艺研究》、《香港文学》等刊物发表过一些论文和评论。
      出版专著《中国现代注意诗歌史论(1925-1949)》(1998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王毅(建筑学)
      王毅(1964.9-——),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主持过多项建筑工程设计,参加过多项建筑设计竞赛并获奖。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1996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意大利罗马大学访问学者,200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2001年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世界建筑》编委会委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持过多项建筑工程设计,参加过多项建筑设计竞赛并获奖,其中有:黄龙贵宾楼饭店(五星级,建造中)、九寨沟喜莱登国际大酒店(五星级,建成)、北京电影学院逸夫影视艺术中心(建成)、外交学院专家及留学生公寓(建成)、中华世纪门(竞赛一等奖)、华人艺术宫(竞赛一等奖)等。发表论文《黑白之间——北京电影学院逸夫楼设计杂谈》、《人·科技·自然——中华世纪门规划设计构想》、《大师及其之后的印度建筑──印度现代建筑评述》、《建筑的再利用》、《我设计华人艺术宫》、《香积四海——印度建筑的传统特征及其现代之路》等30余篇。建筑设计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被专业书籍期刊收录,其中有:《台湾建筑》(杂志)、《中国33青年建筑师》(书籍)、《崛起的一代──全国优秀中青年建筑师作品选》(书籍),中国建筑作品赴法国展览(展览)等,并多次在全国性专业竞赛及评选中获奖。
      1991年获中国首届建筑作品设计大赛第一名(青年组)。1994年获第二届“建筑师杯”全国中青年建筑师优秀建筑设计评选优秀奖。1998年获“中华世纪门”设计竞赛一等奖。1999年获第五届首都汇报展建筑设计十佳奖。2000年获亚洲文化协会中国建筑师驻校计划奖助金,第六届首都汇报展优秀建筑设计奖。2003年获国家教委优秀建筑设计评选二等奖。2002年获WA中国建筑奖入围。

      王毅(生态学)
      王毅(1962.10.31-——),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现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会作委员会专家。
      1985年1月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实习员。1986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成员。1987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青年研究会干事。主要从事中国国情分析及环境发展研究,系统、综合、客观地分析了中国长期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问题,提出走向21世纪的基本战略和主要对策的建议。有力地推动了全国范围的国情研究和国情教育,参与完成的国情报告之二《开源与节约》,通过分析中国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潜力与趋势,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等重大建议,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参与完成了《生态赤字》研究报告,全面评价了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分析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趋势,探讨了保证国家生存条件的基本思路以及实现持续发展的对策;还参与了三峡工程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中国农业与工业化研究、中国自然灾害预警:与减灾对策等项工作。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表现了较高理论学术水平、独立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善于利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问题,在定量、定性、静态与动态、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特点。他出版专著5本,共发表论文40多篇。是一位在环境发展领域很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
      1990年获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获中组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科协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著有《中国长期发展的国情分析》、《中国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生存与发展》、《国情与决策》、《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若干战略选择》、《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等。

      王毅(文学)
      王毅(1944.6-——),浙江省平湖市人。196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文学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宁波市作家协会秘书长。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中国现代文学作家。
      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300余万字。出版著作7部。1979年发表处女作《月亮湖的风波》。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残酷的罗曼史》《一个男人的忧郁》《最后一曲蓝调》《第三种选择》,中短篇小说集《并蒂的矢车菊》《第十九层地狱》,长篇报告文学《都市浩歌》(以上部分作品与夏真合作)。10余次在省内外获奖。其中短篇小说《拾蛋轶事》获1981年浙江省文联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奖。中篇小说《首航》获1984年上海“萌芽”荣誉奖。中篇小说《黑冰》,获1985年-1993年度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奖。(以上获奖作品均与夏真合作)。

      王镛(艺术界)
      王镛(1945-——),北京市人。1962年北京汇文中学毕业。1967年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印地语专业本科毕业。1981年在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印度美术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现代著名美术史家。
      1981年在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印度美术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古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印度哲学研究。1983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兼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从事印度美术史的研究。1984年秋第一次赴印度考察。1987年在印度国际大学艺术学院进修印度艺术史与印度美学。精通梵文、英文,对印度禅与中国禅有新颖的见解,一时让人看到了宗教在绘画与诗文中的意义。以禅喻诗与以禅喻画,以及王维诗画中的境界,被演绎得楚楚动人。许多台湾学者也呼应著此一话题,台北大学何淑贞教授《王维辋川诗的诗情画意乐趣与禅悦》就与其有相近的感受。提出“走出编译状态”,主张不要只是一味听别人如何讲,而是要人们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当然并不意味着不听別人讲。
      主要著作有《印度芨多时代的佛像雕刻》、《湿婆诸相》、《世界美术史·印度美术》、《20世纪印度美术》,《世界美术大系》第8卷《印度美术》等,译著有《印度雕刻》(与孙士海合译)、印度艺术简史》等,主编见撰稿有《中外美术交流史》、《艺术博物馆》等。

      王镛(艺术界)
      王镛(1948.3-——),别署凸斋、鼎楼主人,原籍山西省太原市人,出生于北京市。197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梁树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得到叶浅予、梁树年等的指导。1981年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艺术家。
      1981年在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执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作为当今富有独立见解和开拓精神的艺术家,在书、画、印三方面都有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作品涌荡着一种向往原始,向往自然的人文态度,透脱着一份苍茫与雄浑的大扑境界,成为中青年书画家中的重镇。书画作品先后入选全国或国际性展览80余次,30多次被聘为全国或国际性展览大赛评委,专业刊物专题评介近40次,出版个人作品专题8册,并有17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及其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在水墨画家中,能在书、画、印三个领域中均有较高造诣,并使三者高度统一,以此独标一格,自成一家者,并不多见,当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早期的山水,受文人画之溽染,追求疏简清秀的笔致。至20世纪90年代,画风始变,逐渐向山水画的主脉—荆关董巨的宏大、崇高性山水画回归,着意于依真而作,笔墨繁复的“画家画”的创作,以此超越了小趣味、小技巧的文人画樊篱。画风走朴野雄浑一路,作画时,率性而为,大胆落笔,层层积墨,自然生成森严之气势,浑厚绵密中流光徘徊,溢出通透的灵性和放浪的野逸。书法以小笔作大字,锋、腹、根并用,成功塑造出拙朴之中,暗埋巍峨的书风。在画面上,书、画、印虽形态各异,但在风格、精神层面上,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主要作品有《红树秋山日欲斜》、《燕山长城》、《大江东去》、《田园小景》、《秋声暗向树头归》、《秋声》等。

      王夔(医学)
      王夔(1928.5.7-——),天津市人。1949年7月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著名生物无机化学及无机药物化学专家。
      历任北京医学院及北京医科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及教授,教研室主任、药学系主任及药学院院长、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1993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主讲医学化学及细胞生物无机化学课。主要研究病理、毒理或药理过程中的基本无机化学问题,包括金属离子与生物大分子、细胞表面及内部靶分子的结合及由之引起的后续变化、生物系统中的反应组合、有组织表面上的化学反应(膜或基质指导矿化的过程)以及金属离子生物效应的化学基础及其规律。在大骨节病病理化学过程方面发现致病因子黄腐酸通过自由基机理引起软骨细胞胶原蛋白基因表达由Ⅱ型转为Ⅰ型,使基质异常、骨矿物形成异常。荣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及“八五”攻关重大成果奖。在胆红素溶液化学与自由基化学研究基础上阐述色素型胆结石形成过程,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大小分子配体竞争金属离子的反应组合研究方面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提出金属络合物(作为毒物或药物)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多靶模型。在这方面重点研究对膜分子与细胞骨架的进攻及影响。系统地研究了顺铂类抗癌药物与DNA靶分子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找到了几种毒性低,抗癌活性强的铂络合物,已申请专利。该工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基础上研究稀土和钒的生物效应的化学机理。开拓了以金属离子与细胞相互作用为基础的无机化学一个新的方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