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3723|回复: 0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 16: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四军概述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战的人民军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湘、赣、闽、粤、浙、鄂 、豫 、皖8省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广东省琼崖红军游击队除外),简称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分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同时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四军分会,项英为书记 ,陈毅为副书记 。下辖4个支队,共1.03万余人 。改编后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军长叶挺
      1941年1月 ,国民党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被扣,项英遇害。蒋介石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粟裕任副军长(后),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部队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同年5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与中共中央东南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中局,刘少奇任书记,同时组成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并成立苏中、淮南、盐阜、淮海、淮北等军区。至年底,地方武装和民兵发展到60余万 。1943~1944 年春 ,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日伪军多次“扫荡”、“清乡”,度过了困难时期 。1944年1月 ,浙东抗日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新四军副军长项英
      1944年7~8 月,第4、第5师各一部出兵河南,恢复豫皖苏边和豫南桐柏山抗日根据地,开辟嵖岈山豫中抗日根据地。这一年,新四军各部队抓住有利战机,接连向日伪军发动攻势 ,进行了车桥、高沟 、杨口和西进等战役战斗,歼日伪军5万余人,解放国土7400平方千米,彻底粉碎日伪军“清乡”计划,改善了华中斗争局面。1945年春,新四军继续开展攻势作战。1~8月上旬,各部队先后攻克阜宁、睢宁等县城及重要据点100余处,歼日伪军3万余名,为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1945年8月10日 ,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朱德命令各抗日根据地武装部队积极进攻,迫使日伪军投降。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展开猛烈反攻,基本肃清长江以北、津浦铁路以东、陇海铁路以南的日伪军,使山东、华中两大战略区连接起来 。8月26日 ,中共中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军长,饶漱石为政治委员。10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机关,统一指挥新四军和山东八路军,后于1947年1月改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
      在八年抗战中,新四军歼日伪军31.7万余人。到大反攻前,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共31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 、鄂5省的华中抗日根据地,包括陇海铁路以南、大海以西、汉水以东、天目山以北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 、皖江和浙东等8个地区 ,有县城40余座,面积达25.3万余平方千米,人口3420余万,有民兵、人民自卫武装96万余人,为坚持和发展华东人民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立过程  
      新四军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下,经国民党当局同意,由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从1937年10月起陆续改编而成。以10月12日为建军纪念日。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辖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共10329人。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建立军部,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同年3月和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发展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命令,军部和第1、第2、第3支队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地区,第4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区集中后向皖中开进,随后即在长江南北作战略展开。第1、第2支队相继进入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将丹阳县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第3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务。第4支队在皖中、皖东以游击战频繁打击日军。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5月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第4支队和7月新编的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第4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5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在安徽省长江北岸开展游击战争,保持和皖南的联系。第1支队派出第6团向苏南东部发展,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直抵上海郊区。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长江中的扬中县与挺进纵队合编,并向苏北发展。10月,第2支队第4团一部北渡长江,在扬州以西改编为苏皖支队,打通了与第5支队的联系。11月,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在苏南和向苏北发展的部队。这一时期,新四军还增加了两支部队。1938年 9月30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正式改称为新四军第6支队,辖3个团和4个总队。1939年1月,在竹沟组成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向武汉外围挺进,先后与豫南、鄂中、鄂东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开辟了豫鄂边区的抗日根据地,辖5个团队和3个游击总队。
      1940 年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八路军应派部队与新四军合力发展华中的部署。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先后越陇海路南下,与新四军第6 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第5纵队。第4纵队执行向西防御任务。第5纵队执行向东发展任务。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改称苏北指挥部;10月在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后,与南下支援的八路军第5纵队会师。11月17日,在江苏海安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23日迁盐城),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并代理总指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胡服(刘少奇)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留在苏南的新四军第2支队领导机关,组建了新的江南指挥部。 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当局发动皖南事变,在上官云相指挥下,动用第三战区7个师8万余人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设伏,围攻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叶挺下山谈判被扣。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共9000余人,仅有约2000人突围成功。1月17日,国民党当局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1至第7师和独立旅,共9万余人。
      新四军总结皖南事变的教训,加强了党的绝对领导,加强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和抗日根据地建设,并根据斗争需要,实行主力地方化,先后成立苏中、淮南、苏北、淮北、皖江等军区以及许多军分区,发展了地方武装和民兵。1941年至1943年,新四军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磨擦斗争,渡过了抗日战争中最困难的时期。1944年,新四军展开局部反攻,先后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向浙江、河南发展迎接战略反攻的部署,第1 师主力渡江南下,与苏南部队和浙东游击纵队会师,成立苏浙军区。第4师主力西征豫东,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第5师派出河南挺进兵团北上,开辟了豫南,豫中抗日根据地。第5师还与南下的八路军第359旅会师,成立了鄂豫皖湘赣军区。
      至抗战胜利时,新四军主力部队与地方部队发展到31万余人,成为一支不可小视的战略力量。
      编制介绍  
      新四军第一支队
      新四军组建时的4个主力支队之一。1938年1月,新四军第一支队正式成立,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下辖第一团(由湘鄂赣边游击队编成)和第二团(由湘赣边、粤赣边及赣东北游击队编成),共2300余人。4 月于皖南歙县岩寺镇整训后,即向苏南开进,6月进入茅山一带,在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地区完成战略展开。随后,与中国共产党的当地组织一起发动群众,组织与扩大人民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至8月底,同第二支队紧密配合,先后取得新丰、新塘、句容、珥陵、高资、仓头。小丹阳、永安桥、江宁、当涂等大小百余次战斗的胜利,迫使日军放弃小据点,集中兵力巩固大据点。1939年4月,陈毅司令员根据周恩来等提出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率部开辟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时,第一、第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1940年7月,第二团随陈毅渡江北上后,第一团与新一团重新组建第一支队,由新四军军部直接领导。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傅秋涛,副司令员赵凌波。皖南事变后,第一支队被编入新四军第一师。
      新四军第二支队
      新四军组建时的4个主力支队之一。1938年1月,新四军第二支队正式成立,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下辖第三团(由闽西和闽赣边游击队编成)和第四团(由闽西、闽南和浙南等游击队编成)共1800人。同年4月于晥南歙县岩寺镇整训后,即挺进苏南,在(南)就芜(湖)铁路和(南)京杭(州)国道(即今宁杭公路)之间的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区完成战略展开。随后,与中国共产党的当地组织一起,放手发动群众,组织与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之后与第一支队会合,至8月底,同第一支队紧密协同,先后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迫使日军放弃小据点,集中兵力巩固大据点。1939年11月,经过艰苦斗争,同第一支队一起创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第二支队第四团一部改称苏皖支队,北渡长江,向扬州、仪征、天长地区发展,后来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沟通了联系。同月,第二支队与第一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主力渡江北上后,第三团与新三团重新组建第二支队,由新四军军部直接领导,司令员周桂生,政治委员黄火星,副司令员冯达飞。皖南事变后,第二支队被分别编入第一师和第六师。
      新四军第三支队
      新四军组建时的4个主力支队之一。1938年1月,新四军第三支队正式成立,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下辖第五团(由闽北游击队编成)和第六团(由闽东游击队编成),共2100余人。4月于皖南歙县岩寺镇整训后,先策应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苏南,随即于7 月进入晥南前线作战。同年10月,取得了清水潭、马家园等战斗的胜利,歼灭日伪军300余人。1939年2月至10月,第三支队与军部直属部队在皖南铜陵、繁昌前线作战,协同友军对敌作战200余次,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并开辟了皖南抗日根据地。1940年5月,由第三支队组成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谭震林,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纵队。此后,由第五团和挺进团重建第三支队,由新四军军部直接领导。司令员张正珅,政治委员胡荣。1941年1月下旬,江南人民救国军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3月被编入新四军第六师。重建的第三支队,后来被编入第七师。
      新四军第四支队
      新四军组建时的4 个主力支队之一。1938年2月中旬,新四军第四支队成立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司令员高敬亭,副司令员戴季英。下辖第七团(由鄂豫皖边游击队编成)、手枪团(由原红二十八军手枪团和部分便衣队组成的一教导大队编成),共3100余人。4月初,由立煌县流波瞳向皖中开进,在舒城、庐江、巢县、无为地区完成战略展开。同年6月至10月,第四支队以伏击、奇袭战术,在大小关、范家岗、棋盘岭、铁树岭、三十里岗、运槽等地对日军连续作战数十次,歼灭日军千余名,击毁军车150余辆,有效地支援了正面战场作战。同时,协同中共皖中工委建立党组织和抗日武装,迅速打开了皖中敌后的抗战局面。1939年5月,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后,第四支队进行了整编,司令员由副指挥徐海东兼任,政治委员戴季英,副司令员林维先,下辖第七、第九、第十四团。原第八团扩编为第 五支队。此后,经过连续作战和发动群众,建立了以定远东南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根据地。皖南事变后,第四支队和军部特务营被编为第二师。
      简明战史
      新四军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下,经国民党当局同意,由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从1937年10月起陆续改编而成。以10月12日为建军纪念日。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辖4个游击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共10329人。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建立军部,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同年3月和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敌人后方发展的指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关于集中整训的命令,军部和第1、第2、第3支队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地区,第4支队在皖西霍山地区集中后向皖中开进,随后即在长江南北作战略展开。第1、第2支队相继进入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将丹阳县的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第3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务。第4支队在皖中、皖东以游击战频繁打击日军。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5月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第4支队和7月新编的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第4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5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在安徽省长江北岸开展游击战争,保持和皖南的联系。第1支队派出第6团向苏南东部发展,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直抵上海郊区。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长江中的扬中县与挺进纵队合编,并向苏北发展。10月,第2支队第4团一部北渡长江,在扬州以西改编为苏皖支队,打通了与第5支队的联系。11月,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在苏南和向苏北发展的部队。同年,《新四军军歌》诞生。
      这一时期,新四军还增加了两支部队。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正式改称为新四军第6支队,辖3个团和4个总队。1939年1月,在竹沟组成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向武汉外围挺进,先后与豫南、鄂中、鄂东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开辟了豫鄂边区的抗日根据地,辖5个团队和3个游击总队。
      194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八路军应派部队与新四军合力发展华中的部署。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先后越陇海路南下,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第5纵队。第4纵队执行向西防御任务。第5纵队执行向东发展任务。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改称苏北指挥部;10月在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后,与南下支援的八路军第5纵队会师。11月17日,在江苏海安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23日迁盐城),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并代理总指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胡服(刘少奇)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留在苏南的新四军第2支队领导机关,组建了新的江南指挥部。
      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当局发动皖南事变,围攻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叶挺下山谈判被扣。项英、周子昆被叛徒刘厚总(副官)杀害杀害。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1月17日,国民党当局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1至第7师和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
      新四军总结皖南事变的教训,加强了党的绝对领导,加强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和抗日根据地建设,并根据斗争需要,实行主力地方化,先后成立苏中、淮南、苏北、淮北、皖江等军区以及许多军分区,发展了地方武装和民兵。1941年至1943年,新四军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磨擦斗争,渡过了抗日战争中最困难的时期。1944年,新四军展开局部反攻,先后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向浙江、河南发展迎接战略反攻的部署,第1师主力渡江南下,与苏南部队和浙东游击纵队会师,成立苏浙军区。第4师主力西征豫东,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第5师派出河南挺进兵团北上,开辟了豫南,豫中抗日根据地。第5师还与南下的八路军第359旅会师,成立了鄂豫皖湘赣军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侵华日军和伪军听从蒋介石的命令,拒绝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新四军向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展开全面反攻。到9月2日,共解放县城40座,重要集镇400余个,歼日伪军2.8万余人,占领了武汉外围和南京、太湖、天目山之间的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将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8月26日,中共中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军长,饶漱石为新四军政治委员;后又任命罗炳辉为第二副军长。9月,根据中共中央在同国民党和平谈判中作出的重大让步,新四军在浙东、苏南、皖南的部队分别撤到长江以北。10月,执行中共中央作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临沂,并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新四军部分主力和留在山东的八路军部队组成津浦前线野战军,后改称山东野战军;仍在华中的新四军部队,组成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在此期间,新四军第3师开赴东北,第5师与八路军第359旅、河南军区组成中原军区,调离新四军的建制。1947年1月下旬至2月3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以及所属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合编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新四军番号至此撤销。
      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歼国民党顽固派军14万余人。新四军作战伤亡8.9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计31万余人;另有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四军军歌
      词:陈毅
      曲:何士德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孤军奋斗罗霄山上,
      继承了先烈的殊勋。
      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
      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
      获得丰富的战争经验,
      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
      为了社会幸福,
      为了民族生存,
      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
      八省靳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八省靳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
      任我们纵横的驰骋;
      深入敌后百战百胜,
      汹涌着杀敌的呼声。
      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
      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
      发挥革命的优良传统,
      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
      为了社会幸福,
      为了民族生存,
      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
      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
      抗战建国高举独立自由的旗帜。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1939年春,军部首长动议创作一首新四军军歌。3月间,首先由陈毅写出歌词初稿《十年》,后经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等集体修改定稿,于1939年6月发表在新四军的刊物上,署名为“集体创作,陈毅执笔”。由何士德谱曲后,这首歌就在新四军中传唱开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