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微博
  • 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捷导航
    查看: 4842|回复: 0

    清朝多尔衮、鳌拜、和坤、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历史人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4 10: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初元辅范文程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生于明末。祖籍在江苏,出生在沈阳。他一生经历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开创时期,又经历了顺治和康熙两个朝代,为官四十多年,是清朝最著名的开国功臣,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起了重要作用,是清代初年卓越的政治家。
      范文程出身于名门仕宦家庭。他年轻时喜好读书,平素有远大的志向。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逐渐养成一种沉着、刚毅、聪颖、机敏的性格。年轻的范文程,耳闻目睹了满族的兴起与努尔哈赤后金政权的建立与发展,他以封建官僚知识分子的眼光,清楚地看到明朝已是“气数”将终,而女真人的后金政权正在方兴未艾。当努尔哈赤率军攻下抚顺时,范文程与其兄一起,便毅然决然地亲赴汗营,“仗剑谒军门”,投奔了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得知范文程是明朝兵部尚书范镱的曾孙时,就对身边的各位亲王贝勒们说:“这个人是名臣之后,一定要好好地使用他。”言下之意在于希望范文程也能成为他的名臣。由于范文程熟悉当时明朝以及辽东的政治、军事形势,被努尔哈赤选为了亲随。他先后参加了后金与明朝的一系列的战斗,并且“所在行营,必参帷幄”,发挥了重要作用。
      努尔哈赤病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承了汗位。范文程总结努尔哈赤时期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治理好国家首先要安定黎民百姓,并且要调整满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缓和民族矛盾的看法,得到了皇太极的重视。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及统治地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皇太极制定了对后金政权进行改革的方针,参照明朝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建立了文馆,范文程受到破格的重用,成了文馆的骨干。文馆的建立,标志着后金政权向着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前进了一大步,这其间范文程以其特殊的地位与才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然地成为皇太极的主要亲信谋臣。
      皇太极一心要成为“中原有德之主”,当然必须借鉴明朝的典章制度,加快封建化的速度,迅速进行统治机构的改革。七年之后,皇太极又对文馆进行改革,成立了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范文程被任为内秘书院的大学士,得以参与最高层的机密。虽然范文程当上了内秘书院的大学士,但他的实际权力并不限于内秘书院,他所起的作用也远非大学士所限。他积极帮助和支持皇太极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八旗诸贝勒的王权。天聪十年(1636年)春,皇太极在范文程的建议下,接受群臣的提议,上尊号为皇帝,改元崇德,定国号为清。清朝建立。
      皇太极很是倚重范文程,参与军政大事,每逢议事,常说:“范章京知否?”不称文程而称章京,抬高了范文程的地位。每当议事决定不下来的时候,就说:“何不与范章京商议一下?”众臣下说:“范文程已经同意。”皇太极才最后批准。君臣关系至为亲密。皇太极经常要范文程陪着吃饭。范文程有一次入侍,面对美味佳肴,想到父亲还没有尝到,迟迟未能下筷,皇太极明白他的心意,立即把这桌美味佳肴送给了他的父亲。无论是朝中大事,还是日常生活上,都可以看出皇太极把范文程看成是贴身的近臣,而范文程也对皇太极忠心不二。
      范文程既了解女真族的社会发展,也知道它的军事组织八旗制度的作用。同时他也了解明朝的社会弊端、宫廷的腐败。在清初开国史上能知己知彼,熟知中国历史与明朝现状者,范文程是难得的第一人。他知道只有顺应历史发展,对后金的政治机构进行改革,才能完成推翻明朝的历史任务。在导演以清代明这个历史序幕时,他有其独特的历史功绩。到了崇德末年,清王朝已经模仿明王朝建立了一套制度,并有所增加与发展,至此清王朝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一个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经济上都能与明朝一比高低的劲敌了。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皇帝自杀,明朝灭亡。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立刻致书清廷,请兵进关共同对李自成作战。双方一拍即合。这正是范文程为多尔衮所制定的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结果。范文程不失时机,为清军草拟宣谕布告天下:“我们是仁义之师,为了给你们报君父之仇而来,不杀百姓,现在我们所诛杀者只有闯王贼而已。有官吏来归的,恢复其职位;百姓来归的,许其从事旧业。我们大军行动有纪律,决不伤害你们。”这在进关之时,是宣言书,也是瓦解农民起义的号召,更是向所有被起义军打倒的官僚、地主、豪绅宣传清军的政治主张。把清朝与明朝的民族矛盾,掩饰过去,转而把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突出了出来。因此,清军所向无敌,起义军败走,各地迎降不绝。范文程有力地把握了历史转折的时机,提出适宜的策略,为清朝夺取全国政权立了大功。范文程能利用阶级矛盾,转移民族矛盾,争取明朝各级官僚和地主阶级的支持,这是他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为清朝制定的正确的战略方针。
      为了进一步争取广大知识分子对清朝的支持,范文程上疏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商民之首。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他建议“首请开课取士,以收入才”。得到批准后,清廷派他主持考试,考中的有一千多人,这样做就为清朝争取了追求仕途的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
      范文程在进京伊始,亲主政务,日理万机,为崇祯发丧,安抚孑遗,举用废官,搜求隐逸山林之士,考订文献,更改明朝法律命令,广开言路,招集各级官吏,收求各种档案册籍,安定了人心。又实行轻徭薄赋,给人民以生息的条件。这些都为清朝的巩固,奠定了政策的基础。
      顺治亲政后,清廷对范文程的忠心,很是赏识,君臣关系进一步密切了。顺治九年(1652年)被授以议政大臣之职,这是汉官从未享有的恩宠,说明他用自己的行动进一步取得了顺治皇帝福临的信任。范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投奔努尔哈赤后,对清廷一片忠心,无论换了哪个皇帝,他都有自知之明,所以在他经历的整个清初的三朝四代历史上留下了丰功伟绩。时势造英雄,有他这样的人辅佐,清朝受益匪浅。他最后多次因病上书请求休养,顺治帝才“暂令解任”。于是范文程功成引退,平安地度过了晚年。
      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皇太极死后,顺治帝年仅六岁。他作为摄政王,实际上是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入关后清政权的真正缔造者和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杰出奠基人。
      多尔衮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卒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其母为大妃乌拉纳喇氏,同母兄阿济格,弟多铎。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死于沈阳附近的瑷鸡堡,多尔衮的生母被逼殉葬。接着,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即位,即清太宗。当时多尔衮年仅十五岁,被封为贝勒(贵族封爵)。因按年龄序列第九,故称九贝勒或九王。
      天聪二年(1628年)二月,十七岁的多尔衮随同皇太极进军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获敖穆楞大捷。因其作战英勇有功,深得皇太极赏识,被赐以美号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王。从此,聪慧多智、谋略过人的多尔衮,逐渐成为后金军的主要统帅之一。
      多尔衮几乎是每战必出征,而且每次都表现得无比英勇。由于多尔衮在军事、政治上已经成熟和可以信赖,在天聪五年皇太极设立六部时,命他掌吏部事,更全面地参与军政大事。
      在清军入关前,多尔衮追随皇太极转战南北,为清朝统一东北及蒙古各部做出了成绩,其地位已跃居诸王之上。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暴疾而死。多尔衮虽然觊觎皇位,但毕竟是一位久经考验的政治家,他审时度势,未敢贸然行动。于是,多尔衮提出一个折衷方案:立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的福临为帝,由济尔哈朗和他辅政,等福临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这一方案打破了僵局,为双方接受,这样,既排除了他的政敌豪格,又可使他实际上享有帝王之权。
      崇德八年(1644年)八月二十五日,六岁(五周岁)的福临即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同辅政,继而称摄政王;“刑政拜除,大小国事,九王(多尔衮)专掌之”。济尔哈朗仅管“出兵等事”。
      不论多尔衮主观上如何打算,他拥立福临这一行动,在客观上避免了满洲贵族的公开分裂和混战;并且争取了两黄旗一部分大臣,如固山额真谭泰、护军统领图赖、启心郎索尼,对他都表示了支持。这对下一步协调一致入关作战,夺取全国政权,无疑是很重要的。
      多尔衮辅政以后,到入关前,他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旗主、加强集权的措施。
      多尔衮在争得摄政王首位之后,即着手打击政敌豪格。顺治元年四月初一,原来支持豪格的固山额真何洛会,告发豪格有怨言,语侵多尔衮,图谋不轨。借此,多尔衮以“言词悖妄”、“罪过多端”为由,要置豪格于死地。只是由于福临涕泣不食,豪格才免去一死,但被罚银五千两,废为庶人。同时,以“附王为乱”的罪名,处死了豪格的心腹大臣俄莫克图、扬善、伊成格、罗硕等。
      至此,在短短的八个月内,多尔衮便集大权于一身。多尔衮这一系列做法,虽是个人的争权活动,但客观上对清政权的进一步发展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得清的军政大权得以集中,指挥得以统一。这正是不久之后,清兵入关的必要前提和可靠保证。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多尔衮继续采纳汉宫范文程、洪承畴等人的建议,不失时机地采取了一系列笼络明朝士人的措施。这对清朝统一中国,有着很大的影响。
      九月,福临入山海关,多尔衮率诸王群臣迎于通州。福临到北京后,马上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并为他“建碑纪绩”。多尔衮的同母兄阿济格、弟多铎也都升为亲王。济尔哈朗则仅被封为“信义辅政叔王”。至此,摄政王只有多尔衮一人。
      十月一日,福临在北京“定鼎登基”,宣告“以绥中国”,“表正万邦”。从此,清王朝把统治中心从关外转移到关内,在统一全国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孝庄
      孝庄皇后姓博尔济古特,名布木布泰,公元1613年3月28日出生于蒙古科尔沁贵族世家,是“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13岁那年,嫁给了后金国的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称帝后,她被封为庄妃。顺治、康熙时,她被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168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75岁。后人称为孝庄皇后。
      孝庄皇后是清朝顺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历经清初三朝,辅立了两代幼年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两朝兴国的皇太后。
      鳌拜
      康熙皇帝是清代、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有雄才大略、精明强干的皇帝之一。他后于1654年(顺治十一年),8岁即位,做了61年皇帝。
      鳌拜,满族瓜尔佳氏人,生年不可考,隶属满清太宗皇太极直辖的镶黄旗,年轻时常常随皇太极征战,骁勇善战,军功卓著,因而深得皇太极宠眷,于1634年就被授予牛录章京(汉译“佐领”),任甲喇额真(汉译“参领”)。1637年,皇太极发兵进攻明边防重地辽宁皮岛,贝子硕托、武英群王阿济格率军多次进攻未克。在这军情危急时,年轻的鳌拜挺身而出,立下军令状,获准后即率军大呼而上,强得登岛成功,然后率先举火引导后续部队冲上该岛。皮岛逐克。皇太极闻报大喜,以鳌拜首功,超升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勇士),后又擢升鳌拜为最重要的镶黄旗护军统领,成为清王朝的主要将领。
      1644年清军入关。鳌拜率军定燕京,征湖广,驰骋疆场,冲锋陷阵,为清王朝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这年10月,他率军取道陕北,进攻西安的李自成军。第二年5月李自成在被追击途中遇害。1646年鳌拜又随肃亲王谊格出征四川张献忠大西军,在南充偷袭大西军军营,“大破之,斩献忠于阵”。鳌拜又以首功被顺治皇帝超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在(皇帝禁卫军司令)。自此,鳌拜参议清廷大政,随侍帝侧,权势日增,处于清廷核心地位。1661年顺治帝死,皇三子玄烨刚8岁,即帝位,是为康熙。国家政务由索尼(正黄旗)、遏必隆(镶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鳌拜(镶黄旗)四个大辅政大臣掌管。鳌拜虽位居四大臣之末,但因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萨哈因隶属正白旗,是多尔衮旧,为索尼所恶,因而鳌拜得以擅权。他结党营私,日益骄横,竟发展到不顾康熙的意旨,先后杀死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临与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等政敌,引起朝野惊恐,康熙震怒。最后康熙终设计将鳌拜擒获,廷议当斩,康熙念鳌拜历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诛,仅命革职,籍没拘禁。不久鳌拜死于禁所。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历史上,权臣与皇帝的斗争史不绝书。这是当时制度的必然产物。
      和坤
      和坤(1750-1799年)字致斋,原名善保,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父亲名叫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
      和坤九岁时其父母双双身亡,和坤和其弟两人童年过的很惨,造就了今后贪钱的本能.
      不过好在其父在世时让他进了当时中国最好的学院,在紫禁城内读书,接受了系统的儒学经典和满、汉、蒙古文字教育,和坤聪明好学,还学会了讲藏语和蒙语,他还用心研究乾隆皇帝的书法,文章,为今后拍马屁打下基础.
      年轻的和坤英俊潇洒号称满族第一美男,乾隆三十四年,20岁的和?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职务。第二年,他参加了顺天府科举乡试,但并没有考中举人。
      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23岁的和坤被任命为三等侍卫,相当于正五品,在皇帝出巡的时候,随驾护卫,随时听从皇帝的吩咐。这个差事给和?经常接近乾隆提供了机会,是和?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乾隆四十年闰十月,26岁的和?被提升为乾清门侍卫,十一月再升为御前侍卫,并授正蓝旗副都统。四十一年正月,授户部左侍郎,三月授军机大臣,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清朝官员。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嘉庆进士,入翰林院。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起,曾在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山东等地任职,办理过军政、漕务、盐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实际调查,干练有绩,由道台迁升至巡抚。
      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任湖广总督,严禁鸦片,卓有成效。次年上奏道光帝,力主禁烟,遂受命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粤查禁鸦片。十九年,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合力严缉走私烟贩,惩处受贿官吏,迫令英美烟贩交出鸦片237万余斤,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当众销毁;又提出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确贸易方针,以孤立英国侵略者;会同水师提督关天培筹划海防,倡办义勇,屡挫英军武装挑衅。
      为了解西方情况,他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并译外国律例、军事技术等著述,开创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风气。1840年初任两广总督。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因广州防守严密,遂被上攻占定海,陈兵大沽;因投降派乘机诬陷,旋被革职。次年5月,复受命往镇海军营帮办军务,又遭谗害,不久被流放新疆。
      曾在该地屯田,兴办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1845年起,被起用为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1849年,因病退职返乡时英国侵略者强占福州城地筑房,他联合士绅上书闽浙总督刘韵珂,力主将侵略者驱逐出城。1850年,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病死于广东普宁县。赠太傅,谥文忠。
      他对沙俄蓄谋侵略中国的野心有所觉察,晚年曾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林则徐日记》等。
      慈禧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入宫,封兰贵人,居储秀宫。咸丰四年(1854年)晋封为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子载淳(即同治皇帝),晋封懿妃。咸丰七年(1857年)又晋封为懿贵妃。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皇帝携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及皇子载淳等逃往热河行宫。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病重。下诏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赞襄政务,称「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赐与皇后钮祜禄氏及皇太子载淳「同道堂」、「御赏」玺,作为即位后下达圣谕的符信。
      咸丰皇帝病死热河,载垣等八大臣辅政热河行宫「烟波致爽」殿,载淳即位,改明年为祺祥元年。十月,又改明年为同治元年。皇后钮祜禄氏晋封皇太后,称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慈安;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以载淳生母身份晋封皇太后,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慈禧太后为独揽朝政大权,视载垣、端华、肃顺等赞襄政务王大臣为敌,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北京政变,废除了八大臣,授奕欣为议政王,慈安、慈禧开始垂帘听政。因此年为农历辛酉年,史称「辛酉政变」。自此,慈禧大权在握,直至1908年死去,统治中国长达48年之久。
      李鸿章
      李鸿章(1823一1901),清末大臣、洋务派和淮军首领。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初在乡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屡败。后投曾国藩为幕僚,1861年编练淮军,调上海,攻太平军,升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提倡“自强”、“求富”,开办近代军事工业,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津榆铁路、开平煤矿等。建立北洋舰队。有《李文忠公全集》。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院,从倭仁等习程朱理学,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后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升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曾两次上疏,为清廷出“教诲、甄别、保举、超擢”之策,为朝延赏识。道光三十年,署工部左侍郎。咸丰元年(19851),署刑部右侍郎,咸丰二年,署史部左侍郎。是年四月,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忽报母丧,告假回家守孝。
      其时,太平军从广西进军湖南,围长沙,克武昌,轻取沿江州县,江南大震,咸丰二年十二月,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曾以罗泽南的乡勇为基础,“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创办以“忠义之气为主”的湘勇,将办团与办练分开,着重练勇,网罗罗泽南、彭玉麟等一批程朱理学信徒,以及同乡、同学、亲友为骨干将领, 知识分子为营官,招募身强力壮的农民为士兵,组成一支地主阶级武装。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湘勇的链条,士兵由营官招募。每营士兵只服人营官一人,整个湘勇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较绿营兵战斗力强。他驻衡州,造战船,劝捐助饷,大事训练。咸丰四年(1854),湘勇练成水陆两军17000多人,成为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
      曾国藩治学严谨,崇尚儒学,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门学问,有独特见解,对当时和以后均有一定影响。他提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反映了曾“修身、齐家”的封建道学思想。所为古文,卓然成家。文秉桐城派之衣钵,为一时所宗。其家书、日记,人颇称道。其著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计128卷;今辑有《曾国藩全集》。
      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晚清著名军事家,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12年(1831年)举人。三次会试不中,遂绝意考场,潜心专研舆地、兵法。为人多智略,性狂傲。1852-1863年,编练“楚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屡建奇功,人称“常胜将军”。同治5年(1866年),授陕甘总督,制定经营西北战略:进兵陕西,必先清关外;进兵甘肃,必先清陕西;驻兵兰州,必先清各路。后破西捻军和回民起义军,稳定了清朝北部疆土。光绪元年(1875年),以“塞防论”反李鸿章的海防论,力主收复新疆,以固塞防。清政府采纳其意,授钦差大臣,组建西征军。二年,西征军誓师出关,抵肃州。左宗棠命人抬棺材一口,随军出征,以示不收复新疆决不生还的决心。,主将如此,全军将士无不愿效死力。左宗棠为各军制定了“缓进急战、先南后北”的战略。1876年8月,西征军一举收复北疆重镇乌鲁木齐,平定新疆北路。三年,克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分裂头目阿古柏战败自杀。年底,收复喀什(现名)、和田。1878年1月,西征军全部收复南疆,取得了西征大捷,脱离祖国十余年的新疆再度回到祖国怀抱。同时,他条陈新疆建省方案,并请与俄国交涉收复伊犁。左宗棠以他收复新疆的巨大功绩而名垂青史。
      左宗棠所处的年代,既是中国睡狮猛醒的年代,因此才有所谓的“同治中兴”和“洋务运动”,也是列强环视、中国充满由边疆到心脏的危机的年代。左宗棠与新疆还有一个小小的机缘:道光29年(1849年)发配新疆的林则徐因病开缺回乡,路过湖南,派人约左宗棠一见。两人年纪相差27岁,却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两人畅谈治国方略,通宵达旦。林则徐将在发配新疆期间的材料、战守计划以及沙俄在中国边疆的政治、军事动态,悉数托付左宗棠。临行前,林公有言:“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他日西定新疆,非君莫属。”看来,林则徐是很有眼光的!
      左宗棠在坚持塞防论,力主收复新疆时陈词:“克复新疆,所以保蒙古;守卫蒙古,所以保京师。”短短两句话可见左公分析之精辟----新疆、蒙古对于中国是何等的重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保卫京师屏障蒙古,可见当时蒙古也有被沙俄侵占的危险。可惜左公的后来人没有明了他的苦心,把比新疆靠得更近得外蒙古丢了!而蒙古丢失,京师(今北京)门户打大开,帝俄的摩托化部队从“中蒙”边境出发,经过内蒙古草原,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打到北京,更不用说它的导弹部队和核武器了!邓小平先生最锐利之处就是要求帝俄从蒙古撤军,相当于将中国的北部边界重新向北恢复了近两千公里。左公泉下有知,也该对邓公的举措略感慰籍了。
      前南京中央大学一文史教授曾说:“唐太宗以后,对于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当首推左宗棠,实非过誉。”还有几位历史学家说:“中国历史上有四个永远打不败的将军:汉朝的韩信、唐朝的李靖、宋朝的岳飞和清朝的左宗棠。”这些话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但左宗棠无疑不愧为同治中兴名臣、一代名将,是对于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今广东广州)人。出身于士宦家庭。早孤,幼年受教于祖父。他早年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后来在龚自珍、魏源以来“今文派”经学和西方资产阶级“新学”的影响下,不断讲学、著书,成为19世纪后期中国政治学术界一个突出的思想家和活动家。曾任工部主事。他先后7次上书,请求变法图强,其中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的“公车上书”最为有名。他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万国公报》,建立强学会,发行《强学报》,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戍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其后他思想日趋保守,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创作。其诗歌想象奇特,辞采瑰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代表诗篇《出都留别诸公》5首,对国家危亡的命运,表现得十分关切,意气豪迈。其政论文打破传统古文程式,汪洋恣肆,骈散不拘,开梁启超“新文体”的先路。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南海先生诗集》等。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28日 “戊戌六君子”被处死。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被处死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1865~1898),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曾六赴南北省试,因不喜科举时文,屡考不中。 1884年入新疆刘锦棠幕。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谭嗣同认识到要使国富必先变法,遂与唐才常等在湖南浏阳筹建算学馆,创办新学,并撰文提出变法主张,开湖南维新之先河。后北游访学,遍交维新之士,结识了梁启超,1897年,和梁启超等在湖南长沙办时务学堂,并担任《湘报》主编,积极宣传变法主张,提倡“日新”思想,要求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898年6月11日,光绪下诏变法,谭嗣同被徐致靖荐入京,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协助光绪推行新政。后被袁世凯出卖,变法遭慈禧太后的残酷镇压,9月24日被捕入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就义时年仅33岁。代表著作《仁学》,遗著编为《谭嗣同全集》。
      康广仁(1867-1898)广东南海人。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中。康有为弟。
      自少不事举业,以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曾为浙江小吏岁余,委保甲差、文闱差,耻于清末官场的卑鄙污秽,乃弃官,专赞乃兄康有为的维新事业。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在澳门办《知新报》,后又在上海办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创办女学堂。认为学校不兴,必致“穷其民而败其国”,力主废八股取士制度,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爱国志士。
      1898年,在北京参与新政,助康有为拟新政奏稿,奔走不遗余力。
      戊戌政变时被捕下狱,言笑自若,临刑犹言:“中国自强之机在此矣!”与谭嗣同等同时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著有《康幼博茂才遗稿》。
      刘光第(1859-1898)清末维新变法人士。字裴村,四川富顺人。光绪进士。1883年任刑部主事。1898年入保国会。戊戌变法时,由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荐,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湖南守旧党曾廉上书请杀康梁,他与谭嗣同按条详驳之。戊戌政变时被杀。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介白堂诗文集》、《 衷圣斋文集》。
      林旭(1875-1898)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字暾谷。举人出身。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反对割让辽东和台湾,上书请拒和议。旋任内阁中书。慕康有为之学,与论政教皆合,遂受业于康。
      1898年3月倡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推动维新运动。及开保国会,又是倡始董事之一。
      9月5日,因少詹事王锡蕃推荐,得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此后十日间,上书言事甚多,不少上谕出其手笔。
      在后党反攻日紧时,光绪帝患“位且不保”,曾两颁密诏,由其传出(一说前一密诏系由杨锐传出)。
      戊戌政变时被捕,与谭嗣同等同时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著有《晚翠轩诗集》。
      杨锐(1857-1898)清末维新派。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人人。初为张之洞弟子,后以举人授内阁中书。 1895年参加强学会。1898年,于京师创办蜀学会并列名保国会,创办蜀学堂,兼习中西学业,光绪帝宣布变法令后,为四品卿衔,任军机处章京,参预新政。戊戌政变时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杨深秀(1849-1898),山西闻喜人,是清朝末年维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后,面对外侮,同康有为等人上书清政府,主张变法图强,“戊戌变法”失败后,与谭嗣同、刘光第等六人共赴法场,舍生取义。年仅四十九岁。
      严复
      严复(1854-1921) 初名体乾、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又易名复,字几道,晚号愈野老人,别号尊疑,又署天演哲学家。福建福州人。特赐文科进士出身,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马尾船政学堂,5年后以最佳成绩毕业后上军舰实习。1877年作为首批海军留学生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在英国期间除学习海军专业外,还精心研读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学著作,并到英国法庭考察审判过程,作中西异同比较。学成归国后任福建船政学堂教习,翌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会办、总办。
      甲午战败后严复感于时事弥艰,开始致力译著,并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政论,斥责历代帝王是“大盗窃国者”,力主变法图强,以西方科学取代八股文章。
      二十二年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次年又与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二十四年九月,又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极力倡导维新变法;同年,他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正式出版。至1909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 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甄克斯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和耶方斯的《名学浅说》等西方名著,达160多万字。他是近代中国系统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通过翻译《天演论》,将科学进化论带到中国,并便之超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范畴而具有了世界观的意义。又通过翻译《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将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介绍到中国,其中对培根的经验归纳法尤为重视,并猛烈抨击陆、王学派主观唯心主义的“心成之说”。因此,严复是将中国哲学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之上、使中国近代哲学真正摆脱古代“经学”形式的划时代人物。除译著外,他还倾心于教育事业。光绪二十八年(1902)受聘为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办;三十一年参与创办复旦公学,并于次年一度任校长;三十二年赴任安徽省师范学堂监督;1912年又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文科学长。他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1902)中,提出一个比较详细的学校教育制度蓝图,并对各级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要求,为中国资产阶级新式教育作出贡献。但辛亥革命后,严复思想日趋保守。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时他于翌年被委为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同年参与发起孔教会,极力主张尊孔读经。1914年5月任参政院参政及宪法起草委员,并任海军部一等参谋官。1915年列名于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筹安会,为该会理事。1918年回到福州养病。“五四”时期又反对学生运动。晚年他主要靠译书为生。1921年10月27日卒于故里。他的著述有《严几道文集》、《愈懋堂诗集》及《严译名著丛刊》等。
      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清朝将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行伍出身。积功提升,曾任苏凇镇总兵,署江南提督。道光十四年(1834年),任广东水师提督。十九年,积极协助林则徐查禁鸦片,训练水师,加强海防,屡挫英国侵略军的挑衅。1841年2月,英舰攻虎门,他即向两广总督琦善请援,不允,遂率部死守横档、永安、靖远诸炮台,25日,英军从横档登陆。次日,他在靖远炮台奋力抗敌,创痕遍体,血透衣襟,与游击麦廷章等四百余将士壮烈牺牲。有《筹海初集》。
      聂士成
      聂士成(1836-1900)清朝将领。字功亭,安徽合肥人。生于清道光年间,武童出身,初随袁甲三攻打捻军。1862年改璃淮军,任把总,镇压太平军、捻军等活动,并升任总兵。1884年,法军侵占台湾基隆,他率师渡海,屡 挫入侵法军。後授太原总兵。
        188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率军入朝,败退回国。又在辽东九连城(今丹东西北)虎山抗击敌军,收复连山关,击毙日将富刚三造,晋升为直隶提督。
      1899年,所部三十营改为武卫前军,驻守芦台。1900年在天津顽强抗击八国联军,7月9日,率部在天津八里台英勇抗击八国联军,因寡不敌众,被日军包围,仍与敌激战两小时,终连中数弹,壮烈殉国。
      丁汝昌
      丁汝昌(1836-1895)清末海军将领。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人。参加淮军后,初隶长江水师。从刘铭章镇压捻军,升提督。1874年李鸿章创办海军,次年派他至英国购买军舰。1888年北洋舰队编成,被任命为海军提督。他属淮系,而军中多闽人,故事多掣肘。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主张先发制人,出击日本海军,被李鸿章拒绝。9月率舰队护送运兵船只到鸭绿江口大东沟,返航时突遭日舰袭击,遂发动黄海反击战。他身负重伤,李鸿章命之退守山东威海卫“保船避战”。次年,日军分海陆两路进攻威海卫,占领两岸炮台,逼他投降;他严辞拒绝,下令毁炮沉船,以表抗敌决心。因美、德顾问和部分将领不从,乃令冒死突围,但仍遭反对,后服毒自杀。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清末海军将领。字正卿,广东番禺(今广东广州)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他精于测量、驾驶、曾任南洋水师舰只管带。李鸿章治海军,深知其能,调入北洋舰队。1887年随丁汝昌赴英国购铁甲舰,任总兵兼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黄海战役中他英勇善战,在旗舰督旗荡下。立即自悬督旗,指挥作战,遭到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率全舰官兵,决心以死报国,开足马力,欲猛撞敌舰吉野,与之同尽。不幸被敌鱼雷击中,他与全舰二百五十人壮烈牺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